分享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昵称30232863 2016-04-01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的话)这七个因素中的某个和某些因素之间产生了混乱,所以就产生了痛苦。

精神分析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也是用冰山来比喻的,认为人的意识是被潜意识左右的;管理学中也有冰山理论,它认为浮在表面的问题的背后都有更深的问题需要挖掘。但是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它把这些根源问题又给细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产生每个问题的较深层问题,如同是楼梯一样,它能让你沿着这楼梯找到你问题的答案。当然走这些楼梯的步骤也灵活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迈一步还是几步。这点又让我想起管理学中的“六次追问”,用六次的追问来发现问题的根源。原来学问是如此的互通,他们应该有共同的根源,这大概就是哲学了吧。宇宙中的这种“共性”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渴望”里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爱、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有意义、自由的等等。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人们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现出来的差异却很大。如同是水,加点酒精就是酒、加点糖精就是糖水、加点醋精就是醋……。这种本质上的共性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也是萨提亚家庭重塑的基础。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目前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在学习中,我也走了某个困扰自己问题的冰山里程。等站在“自己”上的时候,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了,因为我知道我是谁。





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
  在你的记忆中,当家长发火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当老板给你批评的时候你又会如何反应?仔细回想或许你会发现,尽管在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中发生的状况不尽相同,你却有著非常类似的反应。

  比如,老板把你叫进办公室,告诉你最近的一次季度考核里,你没有完成销售业绩:“怎么搞的,你一直都做得很不错,上个季度是怎么回事?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回答1:“老板,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工作……”(也许,老板本来还想问你,是不是其它部门给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而导致销售的延误。这下都免了。)

  回答2:“老板,你这样问,我会觉得很惊讶,因为你知道我已经非常拼命了,客户太难啃,一时要降价、一时要提前供货……这你都知道啊?”

  问答3:“整个情况是这样的,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整体市场下降了10个百分点,同时竞争对手推出了非常有优势的新产品,所以,销售业绩没有下降就不错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公司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市场部做一些促销活动……”

  回答4:“哦,是。老板您说得对,是!以后一定注意。”(转身出门时,吹起了口哨。)

  在萨提亚专家沈明莹来看,以上的4种回答分别对应了人们处理压力的4种方式:

  1 认错式,不管自己是对是错,他一定会认错,不辩护,牺牲自己,平息事件,讨好对方。

  2 对骂式,对老板的疑问表示愤怒,我已经努力,老板你为何不欣赏我?

  3 分析道理式,这种人会站在你面前分析错误的理由,并且为自己的过失讨价还价。

  4 不知道先生,老板刚批评完,一转眼就笑嘻嘻地出去玩了,丝毫不放在心上。

  你是以上的哪一种反应模式?是什么让你形成了这样的反应?毕竟在内心深处,你最真实的表达不是这样的,不是吗?也许一走出办公室你就后悔不已,觉得没有把话跟老板说清楚。

  为什么我们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于关心但出口总是指责;明明十分不情愿,却很难开口说拒绝,结果总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明明非常在意,却常常装作无所谓而失却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而且这些心口不一的反应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去,无法摆脱。

  你从童年就开始了心口不一

  沈明莹说:“这种让我们困扰的心口不一,来自我们的幼年生活。”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The Primary Triad):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或者叫做“沟通姿态”,在上文的案例中,不同人的反应分别对应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于是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

  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的代价:“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没有需要部重要”。永远保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让我们失却了自我,当讨好不成时,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而长期讨好,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

  比如指责。我们从小就学会强硬,还是婴儿时我们用大哭,长大后我们用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根本会过得更好。”这种暴发性的态度阻隔了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

  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功能不良的应对/沟通姿态

  讨好

  指责

  超理智

  打岔

  寻找沟通的一致性

  这样的反应被称为”失功能“的反应模式,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压力转而崩溃。为什么压力这么难以消除?如何才能让自己”恢复正常“,重新振作起来?在沈明莹看来,一切要从自己的内在开始。

  所有的沟通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自己,他人,情景(情况):

  ——如果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是指责;

  ——如果只有他人,没有自己, 是讨好;

  ——如果只有情境, 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无情境,是打岔。

  “我们并非说哪种方式更好或者更糟糕,而是认为,你的关注点应该保持自己的表里一致。”沈明莹说道。在萨提亚模式中,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

  首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内在在发生什么?

  其次,你周围的现实环境是什么?你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再次,对方的心情如何?对外界是否有兴趣?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自我防卫?

  最后,有意识地去做选择你的行动和反应。

  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人,在原先的反应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著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关注、了解他人是倾向于指责的人最重要的练习。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地感受。对很多长期习惯于讨好方式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超理智的人总是那么聪明,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习惯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脑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是打岔的反应模式,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沈明莹的建议是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理论


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也是进帮助我们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一幅地图。
通过觉察冰山下的不同层面,你可以发现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渴望与期待,在那最深的层面上,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紧密相连。
毫不夸张地说,冰山是对人性本质最深层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父母,都应该了解冰山。
2、家庭重塑:
透过家庭重塑的过程,人们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童年的经历对自己当前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接触过去的资源,放下过去的负担,转化过往的阴影,更好的活在当下,更有力地走向明天。
3、萨提亚语言模式:
萨提亚透过极为优美和有力的语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经意间帮助案主脱离困境。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瑞和约翰?格林德更是从整理她的治疗录像带中受到启发,而后创立了NLP。在萨提亚课程中,你会新身体验到萨提亚模式深入人心的语言魅力。
4、雕塑:
由萨提亚女士通过整合和提炼心理剧的一些要素后,发展出的一种教育和治疗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人内心的状态,经由人体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当事人和在场的同学不只是用头脑,更整个身心去体验整个心理转化的过程,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导致治疗和学习的发生。
5、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模式最初就是因为发展出极其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而名闻天下,这些技巧即适用于专业人士也适应于非专业人士。
怎样在沟通中同时考虑到自己、他人和当前情境的三个要素,用简单的智慧帮助你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清晰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人与人的不同。当你学会一致性的沟通,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6、天气报告:
由萨提亚女士发展出的一个傻瓜式的沟通工具,分为5个环节,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它就会帮助人们创造出一个安全而信任的情境,使人们可以相互肯定,并放下防御和猜忌,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

①感恩、感激、激情。

②抱怨,提出建议,促进改变

③讨论困惑,疑虑

④新的信息(信息交流)

⑤提出希望和期待
无论在家庭或工作环境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氛围、改善关系的效果。
7、呼吸疗法:
源自生物能,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帮助学员更好地体验身心一致的感觉,释放过去的创伤,活得更放松,更有活力。
8、学习如何将所学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导师将训练学员把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提升自己人生中的以下范畴:
1) 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2) 夫妇问题(婚姻关系、亲密关系)
3)家庭问题(亲子关系、三代之间关系、青少年问题、子女学业问题等)
9、如果您是专业的助人者,您还可以在课程中透过对导师处理个案的观察和学习,提升您作为专业助人者的自我觉察和助人技巧,让您更能在治疗中善用自己。
具体来说可以有助于您了解以下技巧:
1) 如何与受导者联系,并与之发展和谐互信的关系
2) 鉴别受导者的沟通模式和在压力下的应对姿态
3) 厘清辅导目标和订定辅导计划
4) 运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统概念来评估受导者所呈现的问题
5) 运用「雕塑」以呈现受导者心内互动及人际互动的系统
6) 协助受导者接触、接纳和运用其内在资源
7) 协助受导者处理未满足的期望
8) 引导受导者探索其心路历程,将难题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并作出改变


萨提亚治疗理念:

1:改变总是可能的,即没有外在的改变也有内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感受,观点、和预期。
2:治疗会谈必须是体验式的,以引发第二层面的改变。这个改变还包括深层“自己”的改变。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4: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疗要设定积极正向的目标,解决负面经历造成的影响。
6:治疗是系统性的,包括个人的内在系统和人际互动的关系系统。
7:人们具备他们应对和成长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治疗是启动这些资源帮助人们改变的工具。
8:大多数人会选择熟悉感而非舒适感,尤其是在压力下。


萨提亚信念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3、我们拥有一起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4、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所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6、“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7、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多半的人倾向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0、问题(困难)不是困难,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11、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
12、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14、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5、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周全。
16、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17、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


  附:萨提亚的目标,美好&和谐

  我和你的目标——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咎;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约翰·伯曼 (John Banmen )博士,享誉国际的作者、治疗师和教育家。20年来,约翰·伯曼和他的妻子一道,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萨提亚模式,用他的话来说,他已经“活出了萨提亚”。在2005年首次造访中国DA陆以后,于2006年6月再次来到北京,为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举行前后为期16天的萨提亚短期培训课程。

  看约翰·伯曼一对一辅导的示范工作,常常让人惊叹于他的洞察力、与当事人同在的慈悲、以及其"大象无形"般的高超技巧,他简直把心理咨询工作变成了一门艺术。

  课间,《智地》杂志对约翰进行了访问。

  智地:据我所知,你是公认的冰山理论的发明人,我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John:其实这不是真的,我并没有发明冰山理论。实际上是,维吉尼亚middot;萨提亚女士早在 1972年,《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 )一书中就提到过"冰山",我并没有发明它,我只是拿了她的想法,并发展了这个想法。萨提亚有很多的想法,太广了,但没有进一步地完善。我做的只是采纳了她众多的想法,并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我想,人们一直认为是我发明了冰山理论,是因为我住在温尼伯(Winnipeg),那里很冷,零下三十度,所以,人家就开玩笑地说我懂得很多冰山的门道,人们笑我是"冰山人"。(笑)

  智地:按照我的理解,人们的这个误解可能还来自于,你总结了很多的传统的心理学的不同的学派,比如说,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等等,请问你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发展萨提亚的模式的?或者说,萨提亚模式整合了诸多的心理学流派?

  John:可以说,萨提亚在实践中整合应用了各个学派的东西,但她并没有标识出来。我把其他理论整合进来,并标识了出来。但是,我却得到了很多的声名,我觉得我并不该得的。

  智地:哈哈,这也成了你的标识了。

  John:哈哈,是啊,在北美是这样,现在,我来了中国,我要打着一面旗帜说,我是那个 "冰山人" 哈哈.

  智地:萨提亚模式目前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如何?

  John:问题不应该是这样。问题应该是,维吉尼亚所创立的这个方法是家庭治疗的一个模式,对于家庭治疗师来说,这是他们的模式,尽管当时这个模式与其他的很多治疗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也开始用这个模式来做家庭治疗,它虽然不是来自于心理学,但是开始更多地融入到心理学界,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正在做的工作,我们把它更多地带入到心理学的层面来。很多的心理学家也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模式,因为它不仅仅只是触及人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单一的层面。

  智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用萨提亚模式来工作的人不一定需要一个心理学的学术背景?

  John:是的。很多社工、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他们不一定是心理学家,也没有太多的心理学背景,他们在用。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他们以前的一些旧东东不是那么好用,他们得找一些更有意思更有用的新东东,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对萨提亚模式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发现,在传统的僵化的心理学之外,有一种比他们有的更好的模式。

  智地:这个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一个福音?因为这儿的心理学教育不如欧美国家,很多社工、治疗师也没有办法受到很正规的训练。

   John: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萨提亚模式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你真的要做到像我今天示范的那样,却很不容易,很复杂。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让人家改变行为,让人家表达自己的情绪,叫人哭一哭,那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有个两三年(的训练)就行了。但是,萨提亚模式就复杂得多了。所以,我说对萨提亚的学习是渐进式的学习(increase the learning) , 意思是要成为一个好的萨提亚治疗师,需要不停地学习。重点是,你可以从萨提亚模式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用,而且往往就很管用。比如说,你要拿它来教亲子教育,你就不需要用到"转化"这个部分,而如果你要用它来沟通,你也可以用。萨提亚模式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你不需要了解整体,光是它的部分你就可以用,而且很管用。

  智地:就是说,萨提亚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我们既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治疗工作当中。

  John:是的,是的。比如说,要身心一致,与我们的情感联接等等,有很多的部分,你可以应用在任何方面。律师会说,我们可以学会更多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更能帮助到他们的客户。而生意人会说太棒了,这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别人,更能帮助他们做到一致,等等。他们都不需要知道怎么样做治疗。

  智地:说说萨提亚模式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吧。

  John:我们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都有很长时间的发展,有的超过15年了,在韩国短一点,也有7年了,还有泰国、中国DA陆,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北美是美国和加拿大,在欧洲目前有三个国家,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以及英国。在这些国家都有培训项目,是我和我太太在做。

  智地:哪些地方是政府资助支持的?

  John:泰国和新加坡是政府资助的项目。香港的情况不太一样。我是和香港的萨提亚中心以及香港大学一起工作,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合作关系

  智地:我注意到很多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工作,记得你在课上也说过,许多人怀疑萨提亚是不是个中国人。是不是萨提亚重视家庭的思想和东方文化比较接近的缘故?

  John:呵,我告诉你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我们去印度的时候,你知道印度人怎么说吗?他们说,萨提亚一定是个印度人!但我告诉他们,萨提亚从来没去过印度。但他们确信她一定是个印度人。我想假如我要是能去科威特的话(实际上加拿大政府不让我们去,因为当地人没法区分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他们也一定会说萨提亚是科威特人。(笑)我想,重要的是,萨提亚提出的问题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当然,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确实分身乏术了,我们去不了别的国家了。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我会愿意去欧洲国家多一点。最近,我答应了要去以色列,那是一个5年前的约定,我不得不去了。

  智地:能不能给我讲一下萨提亚国际组织(Avanta Network )的概况?

  John: Avanta Network 是一个培训机构。因为当时维吉尼亚middot;萨提亚被很多人提问,她实在是回答不了所有的问题。所以,在1978年,她邀请了一群人来参加她的培训小组。此后,每一年,她都会和他们碰面,一起培训,她也会要求参加者来做一些治疗工作。这就是这个机构的开始。在十年后,也就是1988年,维吉尼亚去世,她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 Avanta,,现在全世界大概共有250个会员。遍布全世界,有不少来自小国家。但这些人多数都已经年纪很大了,他们以前都和萨提亚一起工作或学习过,萨提亚以前总是很亲切叫他们"我的朋友",就像她叫我"我的朋友 John Banmen "。这些老人有的像玛丽亚middot;葛茉莉(Maria Gomori),86岁了,简middot;戈本(Jane Gerber) 86岁,还有其他的有九十多岁的,有一些人已经去世了。我算是年轻的,但我需要再招募年轻的了。我已经连任了三届九年的董事,可能还会任另一届的董事。

  智地:能不能讲讲最初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你参加到这个组织里?

  John: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专业方向是人本主义-卡尔 middot; 罗杰斯。在那一年的九月我毕业了。下一年的一月份,我遇到了维吉尼亚middot;萨提亚。她所做的事情是我在研究生学习中完全学不到的,完全不同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她和我之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内在联结感,她说,我们在前世就生活在一起,我们前世就在一起工作过,所以,我就开始跟她一起工作和学习。

  智地:那是怎样的一次相遇呢?

  John:我去参加她的一个5天工作坊。那时候,我其实是在做一些行政组织的工作。也就是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了玛丽亚amp;#12539;葛茉莉。

  智地:我记得你说过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你和玛丽亚 middot;葛茉莉,还有简 middot;戈本组成了你们的三人组。

  John:对。事实是,我们每年夏天去参加为期四周的培训,萨提亚要求我们以三人组的形式去参加培训。后来,在夏天的培训班中,我们三个分别带领三十个人的小组,一共九十个人,我们当督导。在后来,我们就开始一些高级的课程。后来,有香港的学员来学习,他们开始邀请人们过去讲课。维吉尼亚挑选了她认为"最好"的学员过去,你知道"最好"的(顽皮地笑),所以,我就去了香港。那是1986年。

  智地:萨提亚国际组织的近况如何?

   John:我们在今年八月份会有一会专门的萨提亚的期刊,开始的时候会是英文的,以后会慢慢发展其他语言的。在今年年底之前,我会有三本新的关于萨提亚模式的书出来。我们在温哥华每年都有高级的萨提亚培训课程,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培训师、治疗师和领导们聚集在一起工作。我们一直做得不错。现在我们在韩国已经开始了一个关于萨提亚的高级文凭课程。

  另外,在温哥华我们正要搬到一个非常贵(造价为900万加元)的建筑当中,有三层,我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在那儿,而且,里面的设备也很好,可以允许外面的治疗师来这里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培训。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再四处走动的原因。

  智地:资金是由谁出的?

  John:建筑物的钱完全是由加拿大政府出的。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绝大部分的钱都是从外面来的,我们的项目也赚了一些钱,但我们不大懂得赚钱(笑),也有一些捐款。

  智地:能不能分享一下你自己的冰山?

  John:哦,我可以分享一部分,对于我来说,"自己"(self )意味着非常灵性的那一部分,我也花很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灵性的这一部分。对于我来说,住在自己里面就意味着住在灵性、心智、情感以及身体的四个层面。另一方面,我也常常监察我自己的冰山。我常常会回到自己的内在,觉察自己的内在,尤其是当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会针对自己的一些反应,对我的冰山进行监察。比如说今天中午在餐厅的时候,一点钟了他们还在看菜单,我就有一点不耐烦了,嘿,我们来这儿干吗了。我于是就回到自己的内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耐烦,我在期待些什么?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很想早点吃完饭以后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就像这样。

  智地:听说你也做静心?

  John:是的。当我还是很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静心。那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本文来源:《智地》杂志

  约翰·伯曼(John Banmen )博士简历

  兼具作者、治疗师与教育家于一身,于香港、印度、大陆、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委内瑞拉、美国及加拿大等地施教。其与人合着的《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一书 1991年由美国出版,此书于1994年荣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A.A.M.F.T.)萨提亚研究及教育奖。与人合作编辑的《沉思冥想》( Satir Meditations and Inspirations )1985年出版;而《萨提亚的冥想》(Satir Meditations: Peace Within, Peace Between and Peace Among )于1991年出版,而作品《思想之旅》( A Journey of Thought : An Anthology )于1993年出版。约翰middot;伯曼为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创办人、前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董事。担任萨提亚国际暑期学院导师十年,同时也是太平洋萨提亚机构教务总监兼资深导师。现任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心理协会董事,曾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任教21年,现于代尔达(Delta)执业,从事家庭治疗的个人与婚姻咨询,并持续在全球若干国家进行训练课程。

  关于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满怀好奇地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并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
 

玛莉亚·葛茉莉: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回自己

玛莉亚·葛茉莉(Dr. Maria Gomori)世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的亲密同事、知己和密友,国际顶尖萨提亚治疗专家,与萨提亚女士一起工作学习20余年,在加拿大、美国、欧洲、南美、中国香港等世界各地从事教导及示范萨提亚模式的工作。2007年11月她将再度莅临北京主持萨提亚工作坊。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玛莉亚·葛茉莉(Maria Gomori)在她的自传《自由的激情》(Passion for Freedom)中,讲述了一个她和儿子的故事——

  儿子准备离家到美国工作,她一边鼓励儿子去大城市磨炼,一边担心他能否适应新的生活。在心理工作坊中,她的导师萨提亚对她说:“你给了他双重信息,让他离开,又让他留下来,这样对他不好。”她一直以为自己很开明,却以隐性而微妙的双重信息带给孩子压力。在自传中,她告诉读者,爱的双重信息,是反向拉力,对爱有害。

  在这样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她回顾了自己追寻自由与尊严的一生。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到她强韧的内在力量。玛莉亚·葛茉莉在成为享誉全球的家庭治疗大师之前,曾经在祖国匈牙利取得经济学学位,中年时离开家乡来到加拿大,在那里,她开始接触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家庭治疗模式,与萨提亚亦师亦友,共事20多年。萨提亚作为家庭治疗的先驱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治疗模式强调“系统”的作用,将个体置于系统中,达到身心和内外的一致。

  在帮助香港、台湾等地建立萨提亚培训中心后,玛莉亚以高龄来到北京,开设萨提亚训练课程和工作坊。一位学员听完她的课后在博客中写道:“她让人看到活泼的生命力,看到生命的光彩。”

  《心理月刊》:在您和萨提亚女士20多年的共事中,您从萨提亚女士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玛莉亚·葛茉莉:她的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作为平等的个体,我们都需要他人的肯定。

  在家庭这个系统中,我们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成长,渐渐形成了现有的形貌。但我们坚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通过训练,我们有足够的内心资源去改变。行为是内心的表面化,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我们的内心。我们看人并不是看他/她的问题,也不是性格,而是看其作为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平衡,这是最重要的信念。萨提亚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模范,要成为一个好的萨提亚治疗师,必须首先拥有信念。

  在您的教学过程中,您自己是怎样实践这样的信念的?

  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对自己诚实,做一个好的榜样给学员看。对于我不相信的东西,我从不妄言。我尽我的能力做到最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在所有学员身上都能学到东西。

对别人诚实是容易的,对自己诚实则很难,因为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您当时是怎么做到的?

  不同的年纪需求不同,我常常也不确定我要什么。小时候,妈妈对我很重要;年轻的时候离开家,我什么都没带,因为那个时候我最想要的是自我。我从没有想过我要到北京来,我没有计划,一切就这样自然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对选择,如果愿意改变,那就可以得到新的经验。我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英文不好,没什么钱,还想去大学读书,那个时候我已经46岁了。生活会给你很多机会。对于改变,应该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

  现代人更多的是面临众多机会,却丧失了感受自己内心声音的能力,因为外界太嘈杂了。

  这个就是我教学员的—聆听内心的声音。这样我才能感觉得到赐予我的机会。如果我们忙碌到无法倾听来自内心的呼唤,我们就会淹没在噪音中。活着,就要保住自己内心的力量,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就会多了一道桥梁。

  您曾经说过,当我们与人在灵性层面联结时,就会发生奇迹。您为什么这么说?

  我的观点是,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我们无法看见和听到的东西。潜伏在表象下的能量汇聚成宇宙。在我们的周围,万事依照规律运动。日月交替,草木枯荣是规律。世界有自身的规律。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能量来自宇宙,遵循自然的规律。我们可以理解彼此,正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这样的联系。

  那些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我们的意识是不是了解不到?

  不,其实我们能够察觉。一个最简单的表现就是,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必须有朋友和社交生活,单独一个人是无法存活的。婴儿如果没有人照顾就无法活下来。我们生活在紧密联结的关系中。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处理与人的亲密关系方面觉得苦恼?

  人会害怕亲密关系,不愿意把心打开,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安全。他们认为,让他人了解自己会导致被人利用和掌控。我们都渴望他人的爱,希望被人喜欢,我们做一些事去讨好别人,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办法。

  我们的读者并不都能到您的课堂中来学习。他们怎样获得正确的信念?

  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到课堂里来学习的。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课程,但对于很多没有机会来的人,我希望他们要有勇气,做回自己的勇气。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回自己,相信自己并选择生活。

这是一个每天可以给自己的暗示吗?

  是啊。一些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又恢复以前的样子,也有些人得到彻底地改变。这是个人的选择。改变是艰难的,因人而异。从学员变成治疗师,我了解这个过程。我自己也是萨提亚女士的学员,我学到的东西,其他人也可以学到。要明白自己,才可以明白其他人。这对于成为一个萨提亚的治疗师也是很重要的。

  您说您曾经历过彻底的绝望,那是怎样一种状况?

  我不太清楚你说的“绝望”是什么意思。我曾经对我的国家失望,于是我离开了那里。在我认识萨提亚之前,我有丈夫和儿子,喜欢住在加拿大。我跟随萨提亚学习,不是因为我的生活需要改变,是因为我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对于自己很好奇。我不是病人,只是个学员。

  您说过,放下会彻底改变你的生命,为什么那么说?

  我放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我觉得不开心的经验,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我曾经回到匈牙利,在那里度过的时光也很快乐。下个月我还会带我的孙子回到匈牙利。放下,才能得到自由。

  这是不是说,您终于找到了内在的自由?

  是的,我不是过往的受害人。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过去感到愤怒,现在这种感觉消失了。我知道如果没有过去,我就没有机会离开匈牙利,也没有机会来到北京。我享受我的生活,它带给我新的朋友;我喜欢加拿大,我的两个孙子都在那里出生。回顾我的生命,我想我是幸运的。

  您自传的书名叫《自由的激情》,您认为对自由富于激情,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吗?

  对我来说,是的。在我17岁那年我离家去法国学习,是因为我需要自由;我离开匈牙利去加拿大学习心理学,也是因为我需要自由。如果不是这么热爱自由,我也许不会驻足北京。一切都是为了自由。对自由的渴望帮助我更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萨提亚模式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跳脱了以往治疗时只针对个人问题加以解决的模式,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

  萨提亚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的状态。

 目前,萨提亚模式除了临床应用外,更多地被用于培训课程和团体治疗,着重于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的解决。

  位于香港的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http://www. )是国际萨提亚组织(Avanta Network)的区域组织,现已在广州、北京等地设立了萨提亚模式培训中心。

  见证:我做了我能做的

  毕方芳,北京京师锐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玛莉亚是心理学大师,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却是,cool。在专业治疗课程的后半部分,我被允许观摩个案处理示范。下午本来就容易让人犯困,再加上个案参与者的不积极回应,Maria跟参与者的对话经常有来无往,略嫌沉闷。坐在角落里,我的呵欠打了一箩筐。

  到Q&A时间,有同学忍不住问玛莉亚:“您看到参与者没什么感触的,我看了都很着急,不知道您当时怎么想?”听到这个问题,我马上就来精神了:这个问题虽然不在专业范畴,但足够八卦,也一直在我的脑子里转。

  “我做了我能做的,”玛莉亚说:“但是很显然,对方是不期待做任何改变而仅仅想做他/她一直要做的。老实说,我没必要因为没有帮到她而贬低我的自我价值!”

  对啊,即便是大师,也只会帮到自己想要被帮助的人啊。我大笑,且鼓掌。

  《萨提亚治疗实录》
  本书通过完整呈现一次家庭会谈的过程,生动地介绍了萨提亚系统理论。书中附有大量治疗场景的插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印象。
  萨提亚、玛莉亚·葛茉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萨提亚经典著作之一,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著作,不仅可以当作家庭治疗师的专业用书,也是每个渴望身心和谐的人的必读书。
  萨提亚、玛莉亚·葛茉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

  《自由的激情》(Passion for freedom)
  自传展现了玛莉亚·葛茉莉充满勇气的生命历程,在和萨提亚女士共事的20多年中,玛莉亚坚持自我探索,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专家。
  玛莉亚·葛茉莉 国内暂无出版,台湾译作《爱与自由》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
 
Applications of the Satir Growth Model
 
特別推薦:成蒂、吳就君、吳佩璇、呂旭亞、李開敏、陳韺、楊蓓、賴杞豐
-----------------------------------------------------------------------------------------------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對今日世界的影響力與意義綿延不絕,她看重靈性、關注健康、善用歷程,她認為人人都擁有改變現狀所需的內在資源。她所發展出的許多強而有力的助人技巧,更大大超越了她的時代,是二十一世紀人心迷宮的最佳指引者。
身為家族治療的先驅、天賦異稟的治療師,薩提爾所開拓的許多諮商技巧與工具,激勵了世界各地的許多專業助人者。他們前仆後繼地運用薩提爾模式,專事拆解人心謎團,帶領許多案主、案家走出困局,邁向成長之路 。
本書由國際知名的約翰?貝曼策劃主編,他曾與薩提爾女士共事18年,至今仍持續在世界各地帶領「薩提爾成長模式工作坊」。他邀集了各地薩提爾訓練機構的頂尖專業者共同執筆,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將薩提爾的哲學思維輔以研究實證闡釋得更加完善深入。書中以大量案例說明薩提爾模式的概念、技巧與應用,包括︰冰山隱喻、改變歷程等概念;家庭雕塑、溫度讀取、偵探帽、自我環等技巧;以及如何應用在跨文化、子女教養、自殺防治、同性戀自我認同等議題;也詳細介紹薩提爾幾項重要工具(或介入法),如「說真話訓練」、家庭雕塑、家庭重塑、「天氣報告」、「自我環」的歷程,作者們更分享了個人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
目前「薩提爾模式」已被廣泛運用在世界各地的心理機構、學校、醫院與個人諮商,它不僅成為專業助人者的重要準則,更是一個幫助自己與家庭,找回內在深層連結、看見隱藏的動力,催化自我成長與改變的重要契機!
【名家推薦】
成蒂∥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就君∥華人伴侶家族治療協會理事長
吳佩璇∥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呂旭亞∥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開敏∥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陳韺∥台灣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楊蓓∥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
賴杞豐∥薩提爾家庭治療模式團體帶領及督導
 
薩提爾來台記事
書序作者:吳就君∥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長

薩提爾全球會議(Satir Global Conference)即將於今年(2008)8月,薩提爾九十歲的冥誕時,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舉行。薩提爾常常在科州主持Process Community。她常爬山、散步、喝茶的老礦坑,也是有名的滑雪區,冠孤山(Mt. Crested Butte)就在附近,可從丹佛開車約五個小時的車程。我預備八月帶著小孫子,走走峰崗,懷念恩師維琴妮亞.薩提爾。
這本《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要在薩提爾九十歲冥誕前出版,以示共襄盛舉。這事對愛護薩提爾精神的實踐者而言,是充滿歡喜和興奮的。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薩提爾來台記事〉的記錄作為推薦序,同時也以此彌補心中的些許遺憾。因為看到本書包括防治自殺、同性戀的自我認同,以及香港小學親師研討會應用薩提爾模式等多篇文章,讓我想到台灣方面有關薩提爾模式的碩博論文雖有數篇,社區、各級學校、醫療院所等不同人口群應用薩提爾模式的方案也不少,卻沒有一篇趕上這本書的出版,誠屬可惜。
這麼多年來我對薩提爾的感情是一往情深的,隨著歲月的增長,愈久愈肯定。平日生活上常會出現用情不專的我,為此會困惑的自問,這份愛她的動力是投射我對人間的憧憬和讚美!?是彌補我對生命的失落感和恐懼感嗎?
曾有一次,聽到身旁有人對薩提爾的非議(1988),我內心深處會有蠻強的指責情緒出現。又記得薩提爾來台的工作坊中(1983),有位知名大學的副教授要求現場與薩提爾做角色扮演,其間演練的過程中,他的言語出現讓我聽來是故意作弄和否定薩提爾的人性接觸,當下我看到薩提爾對他真誠和尊重的回應,勇敢地冒險做一致性的表達。當時我看在眼裡,臉上淌著熱淚。結束時,我緊緊地抱著薩提爾哭起來,但這也許對薩提爾來說,本來就是很如常的事。
回想1980年的春天,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好友米樂教授(Dr. Milton H. Miller)來電話鼓勵我參加薩提爾在魁北克(Quebec)的家族治療工作坊。米樂醫師曾擔任台灣大學附設醫療精神科客座教授,當時我擔任台大醫院的精神科社工。曾經某次我們的交談中,我提到聽他講授「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和我讀薩提爾的《聯合家族治療》,心裡感受很相似,都會喚醒我內在生命的力量。同時,我表達希望此生有機會見到薩提爾。他表示自己曾經擔任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精神科主任,當時,薩提爾、羅傑斯(C. Rogers)與華特克(Whitetaker)等大師們跟他是先後同事或客席……等語。果然後來他沒有忘記我的願望。1980年,我獲得亞洲協會的部份補助,如願地參加薩提爾在魁北克的家族治療。我心中銘謝米樂教授的引介,就不在話下。
那一次魁北克的工作坊約有一百人參加,多數來自歐洲,其次北美、南美洲的家族治療師,加上一個來自亞洲的我。大家齊聚一堂連續相處三十天讓我看到、聽到、感受到薩提爾如何「引導過程」,幫助這群人的生命資源浮現、靈性甦醒、自我價值感提升。那不僅是我感動的時刻,更是我一生學習的轉捩點。我發現她的生命和工作是創意的、驚喜的,也是美的實踐。這些在在令我心嚮往之。
1983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現名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是楊國樞(註1)、總幹事是吳英璋(註2)。我當時擔任理事,力邀薩提爾來台做「家之生」工作坊。
工作坊為期五日(而已),全程由學術交流基金會(當時的執行長是吳靜吉(註3))出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攝影團隊(註4)負責拍攝工作坊的全程(註5)。工作坊的全程由衛生署和國科會部份贊助,部份學員自費,工作坊地點在陽明山教師研習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理事群,除了前述四位之外,還有黃堅厚(註6)、宗亮東(註7)、陳珠璋(註8)、李叔佩(註9)以及亞洲協會執行長謝孝同(註10)等教授共同出席。薩提爾來台的歡迎茶會,在台大校友會館「熱情」相見。好友夏林清(註11)、楊素端(註12)、戴傳文(註13)夫婦、黃梅羹(註14)、陳韺(註15)、王守珍(註16)等人擔任招待,林國卿(中國時報編輯)也到場進行採訪報導,場面簡單中充滿歡喜。
高大、溫柔的薩提爾擁抱個子瘦小的宗亮東教授,這個溫馨鏡頭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在這回憶的時刻,我要向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理事女士、先生們,以及所有當時的同好致敬和致謝,我們曾經為心理健康的理想,共同攜手努力過。
陽明山的二月常常落著綿綿細雨和驅之不散的寒意,薩提爾卻絲毫不在意天氣,她全然地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這一群有來自台灣、香港的朋友,身分包括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教育諮商、牧師、神父(註17)、教育及行政等各行各業的專業同好。薩提爾運用經驗學習法讓我們體會家庭動力與家庭系統的概念,並在當下觸發個人的行為、情感、態度的覺察。吳靜吉教授看完薩提爾好幾場的示範過程之後,他的評語至今猶在我耳際,他說︰「薩提爾的系統觀超越學派、心含全相、包容創意,令人相信人類的存在是有各種可能性的。」
經常一語驚人的文榮光(註18),他熱情邀請薩提爾在陽明山工作坊之後,大家一夥兒到墾丁與陽光相會,同時在南部做一場婚姻治療的示範。我考慮到薩提爾五天的工作坊之後,再安排一場工作,會對她是過度負荷,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她答應文醫師。事後,我私下問她︰「你有沒有感覺累過?」她直視著我,自然地說︰「從前我會覺得累(feel tired),現在不會。」我問︰「為什麼?」她說︰「當我與人接觸的時候,覺得能量會循環。」當時我四十三歲,聽不懂她的話卻沒忘記。十餘年後,我聽懂了,也體會到了。「維琴妮亞,謝謝妳。」
薩提爾曾經答應1988年要再訪台灣,結果這一年,她離開人間。
薩提爾來台之後的二十多年,台灣的朋友對薩提爾模式的學習特別積極。呂旭立基金會成立台北薩提爾中心,多年來,邀請瑪莉亞.葛莫利與約翰.貝曼,從事薩提爾成長模式課程輸入,再加上台灣朋友的學習條件富裕之外,我們仍有不少人特別被薩提爾迷住了,那究竟是什麼?
王行(註19)在張老師月刊發表的一篇文章裡提到「薩提爾之風」──如「罐子」裡的「風」。以此譬喻當前台灣薩提爾模式的教學,我覺得很傳神。將知識整理為模式,裝成罐子,有形有象,容易行銷,方便傳達,結果推廣相當普及。但是對我來說,真正迷住我認真實踐的精華,是薩提爾她那美妙的「治療過程」,很難用模式套裝來傳授。我願意盡畢生去學習接近自己,如實地與自己和他人連接,成為一致性的人。不知不覺自己也能夠引導自己風格的治療歷程,我認為那不是模式能達成的,而是薩提爾精神的實踐。
從1997年起,我接受好友吳慈恩(註20)和思河(註21)的邀請,每年在高雄家庭協談中心進行一次到四次的「家庭溯源與自我成長」工作坊,至今已進入第十一年。參與者包括所謂的「案主」、志工及專業人員。大家一同思考如何放下自我依附的框框,學習與人接觸,正向關懷自己與他人,提升覺察和悅納自己與他人,改變永遠是可能發生的。
近年來,我專心投入家族治療師的訓練,某次工作坊中有位學員是金庸迷。經過幾番經驗歷程與回饋之後,忽然他給我一個令我十分驚訝的回饋,他說︰「我來接受訓練已進入第三年了,雖然還不是個成熟的治療師,不過我把握到學習的精要,有如張三丰給張無忌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把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賸,才能得其神髓……。如果我老是拘囿於技術、方法、步驟上,所出現的治療過程,也總是卡卡的……技術與人、與情境脫節……」我肯定這位學員正在成為治療師的路途上,也發現自己的訓練特徵是師徒制的。訓練工作坊的過程中每逢感動的時刻,在我心中的薩提爾精神就會共鳴起來──每個人都是生命能量的展現,值得我們由衷地敬重。
薩提爾結束台灣的工作坊之後,我們共同沈浸在陽明山溫泉浴中默默不語,熱呼呼的水汽使我如身處雲霧中,這時,在身邊的她輕聲喃喃地說︰「此刻我覺得自己的精神是和耶穌、孔子、釋迦摩尼佛、默罕穆德同在一起。」我想,為什麼不呢?我也跟隨著她默想。


註釋
1.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2.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3.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4. 沈楚文教授擔任榮總精神科主任
5. 錄影帶母帶交由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保存之後,很不幸地在前後任理事長交接時,把母帶遺失了。
6. 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教授
7. 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教授
8. 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9. 師範大學衛教系教授
10. 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
11.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12. 台北縣社會局局長
13. 衛生署心理衛生課課長
14.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15. 馬偕醫院精神科社工師
16. 台北市立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17. 朱秉欣,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王輔天,新竹生命線及天主堂神父。
18. 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19.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
20. 長榮大學心輔中心主任
21. 高雄家庭協談中心主任
我們在靈性與生命能量中相遇
書序作者:成蒂∥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臺灣薩提爾人文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1983年我在陽明山上遇見薩提爾。這是一個奇特的緣份,從此開啟了我對薩提爾模式的好奇和學習。
記得當時在工作坊中,我提出一個進行婚姻諮商時卡住而頭痛的專業問題,卻自以為聰明的暗自想著,這位金髮碧眼的西方高大女士應該會被我問倒吧!她會如何看待我們東方婚姻和家庭中的複雜衝突呢?她可能沒辦法瞭解,更別說是解決這些困境了。沒想到她竟要求我走到眾人面前,找到一位男士扮演先生,以身體姿態呈現溝通模式,再由互動中姿態的轉變來探索我所提問的婚姻衝突。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彷彿這對角色扮演的夫妻就自己找到了出路,而進入另一種新的平衡。這個過程使我印象深刻,至今餘味猶存。
那時候的我年輕氣盛,原本期待的是薩提爾能根據我的專業問題,給予一段關於家族治療中親密關係與衝突歷程的學理說明。沒想到我得到的卻是一個特殊深刻的體驗,去認識案主問題背後的互動歷程,也使陷入治療困境的我,內在發生了一段探索和整合自己的豐盛之旅。
爾後經過多年的學習,我漸漸地體會當時短暫的經驗其實蘊藏許多薩提爾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精華。首先讓我學到的最大功課是,當我再回顧省思自己的困頓時,發現原來在治療中我卡住的地方正是我在自己生命中面臨的困難。而當我能與原生家庭建立一個新的關係,解決未竟事物,運用所學到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強壯起來,與自己和好,並去享受生命和親密關係時,就更能在治療的情境中自由的運用自己。且由內心發出真誠的關懷與善意,協助當事人接觸個人內在的真實自我,充分發展成為更加完整的人。當他也能體會到自己豐沛的生命力,我們即能在靈性的層次上聯結,這是人與人、心與心,在宇宙生命能量真實的相遇。
當時薩提爾在我敘述完某對夫妻的問題時,並未陷入衝突的「內容」,而是運用角色扮演和雕塑進入衝突以下的「歷程」,使我由系統的角度看到親密關係中的互動循環。一旦得到對互動歷程的覺察,伴侶之間自然就發展出新的模式來解決衝突。她所傳遞的正向的、有希望的、信任人是有力量的態度,不知不覺影響與她相處和學習的人,去信任自己和找到自己的內在資源,來勇敢的做選擇和自我負責。 我喜歡薩提爾模式,不單因為這是一個全人的治療取向,包容了一切當代治療的理念與技術,舉凡認知行為學派、人本心理治療、精神動力取向、經驗性心理劇過程、完形概念與技術、後現代主義治療精神等等,更因為這個模式接納人性,貼近人內在的心路歷程,治療師能以此自助助人,不但增權自己也療癒他人。
薩提爾模式並不因文化差異而有所隔閡,不同文化族群反而使我們更能學習去尊重自己和他人內在深層渴望──被愛、被重視、自由、快樂、自我實現等普世皆同的人性需求。近幾年來看見薩提爾模式在中國各地區蓬勃的發展,我相信與我們文化中重視家庭關係、凝聚力、代間傳承等特性有關。而將此模式運用在中國人的家庭中,可以幫助我們透過各種歷史悲劇、家庭創傷、生命故事、重要價值觀和規條、互動關係中,尋找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中獨特的資源與韌力,來開啟新的視野、掌握新的可能性、並找到個人與家庭關係間的平衡。
我有幸因「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在台灣長期的耕耘與推廣中,能持續不斷的與薩提爾好友與同事瑪麗亞.葛莫利和約翰.貝曼學習,他們是我敬重的老師,也是我專業工作重要的典範。尤其令人興奮和感動的是由約翰.貝曼博士所主編的《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在台灣出版,這本內容豐富又具實用性的著作,將薩提爾的哲學思維輔以研究實證闡釋得更加完善深入。書中作者們對此模式應用在自殺防治、同志族群、學校教育、青少年團體等不同的情境中,都提供了許多值得參考的資訊。本書亦將薩提爾幾項重要工具(或介入法),如「說真話訓練」、家庭雕塑、家庭重塑、「溫度讀取」(亦稱天氣報告)、「自我環」的歷程詳細介紹。作者也分享了個人在進行這些工具的歷程與經驗。我們可因此看到運用薩提爾模式可以是自由的、創意的、人性的、趣味的、多樣的、彈性的……。另一方面薩提爾模式治療師也在個人生活和專業工作展現高自我價值、一致性、敏感、慈愛、負責任、自我覺察和可信賴的一面。
如同我的老師薩提爾和葛莫利在本書中所強調的,家族治療師不但需具備專業知能,包括家庭動力與系統、溝通模式、權力關係、家庭結構與界限、個人與家庭發展週期、代代相傳的價值觀等;治療師個人如何由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將痛苦和失落轉化成個人力量和成長,並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人與人平等價值的關係將更為重要。當薩提爾模式治療師能將這些專業學識與個人經驗整合,就能為當事人指引一盞明燈,陪伴他走向個人的成長之路。
此外,薩提爾模式之所以難學,如本書所呈現,除了這是個經驗和行動取向的治療,治療師需運用自己,將身、心、靈完全的投入與案主在一起,否則僅藉治療者和求助者在認知上的碰撞,並不足以達到深層的轉化。我們亦看到如何跟隨「歷程」,不被錯綜複雜的故事,即「內容」所牽引而迷失治療方向,更是在本書的理念和實務中不斷強調的治療關鍵。有興趣使用薩提爾模式但不知如何著手的實務工作者,必能由本書中一窺究竟。許多台灣受過其他完整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常深感困惑,到底薩提爾模式針對診斷和治療的理論架構是什麼?與其他模式極大不同的是,這是一個以力量資源為基礎的改變與成長的模式,因此著眼點鮮少放在病理病態的層面,評估與介入幾乎同步發生。治療師亦步亦趨的帶領當事人朝向正向改變的方向走去。所以在有關薩提爾模式的教學示範或論述中,不會由病理診斷的角度去見個人或家庭,本書之治療者自然也不例外。
雖然我們看到薩提爾能展現治療中強而有力的影響,在與人接觸時又能使人感動莫名,使大家認為這是因為她靈活創意、溫暖關懷的個性特質才能產生這樣動人的效果;她也被視為天賦異稟的治療師,其獨特的人格和技術也是無法傳授給他人的。但由書中諸位薩提爾的同事、朋友、學生所撰寫的文章,可以知道此模式不但可以學會,亦可能去實踐的。本書理論與實務並重,內容與過程兼顧,不但呈現多元文化的薩提爾模式的運用,還可看到此模式針對個人、伴侶和家庭的應用性。在臺灣許多家族治療前輩和同伴都曾有過薩提爾模式經驗的滋養,如今也逐漸走出自己的方向和風格,期盼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整理出本土經驗與本書相互輝映。
我相信薩提爾說的︰「每個人都是神聖的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每位從事治療的工作者,必然也能讓自己獨創性的「智慧盒」戴上好奇的「偵探帽」,創造出屬於自己和案主的奇蹟。在這樣的奇妙旅程中,我們能接觸彼此深層的自我,並在靈性與生命能量中相遇。
 
送給薩提爾的生日禮物
書序作者:吉恩.麥克蘭頓(Jean McLendon)∥精神健康顧問(LCSW)、領有執照之婚姻與家族治療師(LMFT)

今年(2006)是維琴尼亞.薩提爾的九十歲冥誕。很高興也很感謝愛芬塔協會出版這本《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Applications of the Satir Growth Model*)。身為愛芬塔的創始會員及現任理事長,我認識這些作家好些年了,也熟知他們的作品。他們在各自的分享、教學與該模式的發展中,灌注了廣博的知識與創意。我感謝各位花了許多時間心力,將你們的經驗形諸文字。謝謝約翰.貝曼(John Banmen),慷慨分享與薩提爾合作的經驗,更付出許多時間與精神編輯這本書。
再也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生日禮物了。人們認為薩提爾是唯一能夠成功運作自己模式的人,而她總是必須和這個想法抗爭。我們知道在1970年代,該模式尚停留在方法、理論與信念,而非薩提爾的魅力。在她過世將近二十年之後,我們了解得更多了。多年前向她學習的我們,依然奉獻我們的能力與熱情,為引導薩提爾模式的正向改變而努力。我們並不孤獨,現在有第三代和第四代的薩提爾臨床工作者在全世界教導該模式。全球性薩提爾網路已出現,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薩提爾對今日世界的影響力與意義綿延不絕,這本書為之見證。她看重靈性、關注健康、善用歷程,她認為無論是透過內在、兩人關係或多重互動,所有人都擁有改變所需的內在資源。她大大超越了她的時代。運用薩提爾成長模式的工作者,知道完整的人所代表的意義,他們從這個出發點和當事人連結,而本書作者即是為這些工作者提出創意的可能性。
閱讀本書可以幫助你拓展治療的技能。由於薩提爾體系有著全像(holographic)與全人(holistic)的本質,所以你不需要擔心該模式能否適用於某一特定治療取向,你所受的訓練或扮演的角色也不會限制你使用薩提爾的正向歷程。假如你想要了解人們和他們的系統如何改變,也想引導一些正向改變,你必然會喜歡這本書。在閱讀本書各章的內容時,「普世情緒」(universality of emotionality)的力量將鮮活在目。無論人們的背景或文化有多麼複雜,薩提爾成長模式提供一條正向的道路,指向更大的完整性。
這些章節將對你有所助益,讓你學習如何變得更具穿透力(penetrating)與影響力;學習用一些方法建立並維持大腦功能的彈性與更新。如此一來,你將創造更多機會,持續致善個人的當下正念、健康、人際連結、創造力與生產力。如此不僅造福你自己,與你接觸的人也同樣受惠。

2006年四月
第二章 薩提爾的改變歷程概觀

第三階段:促進覺察
當治療師經由進行接觸與肯定而建立當事人的信任之後,便遵循薩提爾的歷程,藉由進一步促進覺察來邁向改變。真誠的接觸與肯定已經提高了當事人的覺察,此歷程再透過薩提爾在第三階段使用的一些技巧,可以更進一步加強覺察。這些技巧包括:畫家庭圖(mapping)、交織(weaving)、教育(educating)、由內容轉換到歷程、確認失功能的歷程(dysfunctional process)、雕塑(sculpting)及探索(exploring)。

畫家庭圖
在促進覺察的歷程裡,薩提爾往往是從探索家族歷史開始,她稱這個作法為畫家庭圖。家庭圖的內容包括家族三代的詳細歷史,標示出所有成員的生辰與忌日、流產、胎死腹中與墮胎;父母與祖父母童年的歷史背景;一些大事,如結婚、離婚、搬家與意外;每位成員的特質;以及其他對家庭有重大影響的外人。此外,還可標示家庭成員間在正常情況與壓力時刻彼此之間的關係。熟知家庭圖(genogram)的治療師可以和案主一同畫一張家族的家系圖,以完成繪製家庭圖的工作(McGoldrick, Gerson & Shellenberger, 1999)。

交織
家庭圖完成之後,薩提爾會在家族歷史與目前的互動關係之間來回交織,以便創造出一種距離感與安全感,並且因此獲得重要的歷史資訊和一種隔離感與透視感。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往返交織,有助於案主提升其個別化(individuation)和區分化(differentiation),同時也有助於案主產生對此刻的覺察,和停留在當下感受的能力,這是治療性改變的關鍵要素(Stern, 2004)。
面對個人的例子:「你的祖父如何享受樂趣?你又是如何享受樂趣?」
面對伴侶的例子:「在你們兩人心目中,各自的職責不太一樣。我們來看看你們的家族歷史,看看你們如何學到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面對家庭的例子:「所以當你們的父母有爭執時,都是大吼大叫、罵髒話。你們現在家中又是怎麼處理歧見的?」

教育
薩提爾在成為心理治療師之前,曾多年從事訓練教導的工作。她相信當人們取得資訊,就會有新的可能性。因此,她經常教育她的案主,提供關於人類歷程普遍性原理的資訊。她往往用輕鬆隨興的方式做到這點,人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資訊。如今心理衛生教育已經是廣泛使用的治療工具,在它被命名、研究、正式使用之前,薩提爾就已經天衣無縫地將其交織在她的工作裡了(Innes, 2002)。
面對個人的例子:「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許多很棒的資源,像是呼吸。所以現在為了舒緩緊張,我們來個深呼吸如何?」
面對伴侶的例子:「人們看不見自己的背面,所以告訴你太太,你看到她如何和你們的女兒相處,你又有什麼感受。」
面對家庭的例子:「我們會向我們的楷模學習,所以現在我們來看看你的父母是如何做父母的。」
要注意,這種由父母分享他們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對待的做法也是一種介入法,這是資深家族治療師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近幾年加入家族治療訓練的方法,同時還可詢問他們的子女有什麼需要,以促進更快速的改變(Sykes-Wylie, 2005)。

由內容轉換到歷程
薩提爾將人們注意的焦點,從問題的內容轉移到應對問題的#歷程#。她相信「如何」重於「為何」,人們所訴說有關問題的故事,只是在潛藏歷程的表面輕輕滑過,而這些歷程才是使他們困鎖在有限、衝突或不滿足的行為模式與情緒經驗裡。薩提爾為了帶領案主進入較自由流動的覺察中,便邀請他們去探索感受與互動的歷程,她最常做的是提出開放式的問題。(有關轉移的更進一步探討,請見Banmen 2002)。
面對個人的例子:「你說你很怕發表意見,你是怎麼嚇自己的?」
面對伴侶的例子:「你們都告訴我對兒子的怠惰覺得很失望。那麼我在想,你們彼此又是如何分擔痛苦的?」
面對家庭的例子:「你在這件事情上面,和你媽媽的意見不太一樣。你們在家裡都是怎麼協調歧見的?」

找出失功能的歷程
薩提爾一旦將焦點從內容成功地轉移到歷程上,就會設法幫助人們覺察到目前正在發生的一些失功能的歷程。她相信大多數人並未覺察自己有許多失功能的歷程,因此需要協助才能看見自己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她相信這樣的覺察是掌握改變的第一步。
面對個人的例子:「史帝夫,我聽見你說,你答應自己一件事,但是又無法信守承諾。這就是你掙扎的地方嗎?」
面對伴侶的例子:「我覺得你們兩人對彼此的關係都抱持著很高的期望,結果卻無法實現,但是又沒辦法把這些失望的感受談開來。可能是這樣嗎?」
面對家庭的例子:「你們跟我說,這個家庭典型的一天就像這樣。我的感受是,人們真的很想要互相接觸,但不知道怎麼做,這看來符合你們的狀況嗎?」
第七章 介紹薩提爾自我環(mandala):教導與治療的工具

自我環的八個層面

薩提爾用自我環來描述她對於自我的概念。事實上,她用過許多名稱,其他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部分與層面(dimensions)。她時常說:我們創造了自己的自我環。
自我環涵蓋了內在與外在的概念,我們所知道與我們不知道的。自我環為薩提爾說明了如何藉由自我環來接觸生命的循環和個人的各個層面。她曾說:「我們的相同讓我們連結,而我們的差異讓我們成長。」她尋找人類經驗的共通之處,為了這個目標,她提供自我環作為身為人類的隱喻。
薩提爾認為自我環的各個層面可在所有文化中找到,而且就像所有的共通之處,每一種層面都有很多表達方式。她希望大家瞭解,我們都是透過自己的濾鏡來體驗世界,也對自己所經驗到的一切賦予意義。當她教學時,她會說明在治療時使用了哪些歷程,但也強調尋找途徑來解決衝突,不使用暴力。她明白傾聽的意義以及瞭解這個人的狀況,對於改變都是極重要的,因為人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被傾聽的認同。每當我看到她以一致的方式與人連結時,總會看到價值的肯定。
當薩提爾聆聽一個人的故事時,她時常會帶領那個人繞著自我環的層面走著,把它們當成一個人的各部分。這通常不是以明顯的方式進行,但是她會探索每一個層面,以蒐集資訊。有時候她會雕塑一個人的所有層面。
薩提爾時常協助人將她所謂的「家庭規條」轉化為有益的準則,讓人能容許自己改變。她常說:「人們會盡力而為,當他們能有所不同時,他們就會去做。」她對自我環的研究,教導了人們如何探索存在於每一個層面的信念系統。
在本章討論中,讀者將會看到規條的概念。我所謂的「規條」是指所有系統都有的限制聲明,也是讓系統得以理想運行的條件。薩提爾瞭解系統建立規條來達成平衡與安全,但她也認為唯有當系統容許彈性與改變時,規條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基於此,她常談到幫助人們將規條轉化為準則,改變才可能發生。而她的工作是讓「隱藏變成公開」:系統中有一部分是大家都知道的規條,另一部分是沒有被公開討論的規條,但是對系統仍然極具影響力。人們時常不知道隱藏的規條是什麼,直到違反了這些規條、產生負面反應時才知道。隱藏的規則涉及系統的秘密,包含了安全與弱點的主題。
隱藏與公開規條也許能促進成長,也許不能,但它們都是在鼓吹秩序。有一些公開的規條,如「不回嘴」或「不出惡言」,聽起來也許合理,但其實是為了支持一種控制下的狹隘系統。這些規條的存在可能是出自於恐懼──認為只要不一樣就是不好的,而如果容許差異存在,就可能會破壞系統的平衡。這種規條時常會帶來負面的反應與可能的烙印,例如︰一個家庭也許隱藏著關於談論自殺的規條,因為自殺中充滿了失敗、羞慚與恥辱的情緒。隱藏規條會有所暗示,但並不公開談論;如果違反了規條,可能會帶來懲罰性的強烈反應。這類規則的來源也許已經不可考,相隔數代之遠。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讀者將會看到每一個層次都有其規則。

感官層次
我們透過感官來體驗世界的能力,薩提爾稱此為感官層面。她稱其為「感受」有所涵義,因為她想擴展這個字眼,用以囊括所有的感官。我們透過感官的窗口來瞭解這個世界,我們時時從感官接收資訊,並根據我們的解讀賦予這些資訊不同的意義,而如何解讀是根據其他層面的狀況以及過去的學習。
我們學到在任何情境中,都有可接受的行為與不可接受的行為,因此我們學習去適應,就算是需要切除自己的某些部分。我們可能學會忽略、否定或扭曲資訊,因為這樣比較安全;我們可能學會置若罔聞、轉頭另顧,才不用聽到真實的情況,以免帶來麻煩;我們學會不表達特定的情緒,因為系統可能不會容許這些情緒。
一般人都有五種感官:聽覺、味覺、視覺、嗅覺與觸覺,透過這些管道接收資訊,而我們的反應則是根據我們建立的意義而決定。這個簡單的事實也是很複雜的主題。因為我們談論的是一種系統,要記住所有的層次都是相互依賴與相互反應的,一旦一方改變,就會影響到其他部分。我所謂的相互反應是指身為人類的我們想要處於平衡位置,這不是指理想或健康,而是指我們都是求生者。我們學會透過抉擇,不停地調整自己以求生。
感官是資訊的通道,但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則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人曾經說:「沒有任何事情是單純到無法瞭解。」薩提爾深諳這個道理,她會注意人們建立的資訊與意義。她認為我們會將在生命早期學到的模式帶到未來,而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那麼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模式與過去的影響,進而建立一個較自在的未來。
人們也許會處在相同的情境,但可能不會有同樣的經驗或建立同樣的意義。薩提爾的雕塑法展現了對感官部分的使用,而且她會花時間確定在雕塑時的做法是案主能觀察到的。她建立了改變的舞台,探索每一個層次的規條與信念。存在於感官層次的規條包括:要如何去看、去聽、去談話才是正確的,她會讓這些規則背後的信念浮現,使她與案主能設法將舊信念轉化成更新、更健康的準則。

值得思考的問題
● 當你重新審視所有五種感官時,你的家庭對於嗅覺、觸覺、聽覺、味覺與視覺是否有任何規條?
● 你是否使用藥物去改變進入系統的資訊?如果是如此,這對所接受資訊有何影響?
● 你是否可以讓感官資訊進入現在的系統,帶你回到啟動目前反應的那個時刻?

情境層次
情境層次是關於地點與時間。世上所有人都透過精子與卵結合的歷程進入世界,每個人都佔據了情境中的獨特空間。薩提爾說過,我們都是地球的展現,由星辰的分子所構成。我們沒有與世界分離,依然是世界的一份子。我們在有照顧者的情境中來到這個世界,不論其好壞,都影響了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如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一劇中說的:「整個世界都是舞台,所有男女都只是演員,他們各有上台與下台的時間;一個人能扮演許多角色……」
如果對情境不夠敏感,我們可能會錯過故事背後的意義。情境中有許多要遵守的文化規條,也許是民俗、習俗,或甚至禁忌,如果不遵守也許會致命。在自我環的每一個部分也有規則/準則,如果不知道這些,可能就會陷入不自在的處境。
在一個家庭中可能是正常的行為,在另一個家庭可能會被當成壞事。當一對伴侶決定展開關係,他們彼此都帶著自己覺得正常的觀念進入這段關係。「我母親總是這樣做。」當這樣的對話出現,可能就是蜜月期的結束。若想要發展新的模式,他們必須放開舊的模式,但是說起來總比做起來容易多了。馬桶坐墊要放下還是拿起來?紙筒的衛生紙要從前面垂下還是後面垂下?
種子概念讓薩提爾能教導差異並提醒:我們都分享了同一模式,但又不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來自於自己的家庭,所謂的正常會隨著空間與時間而改變;我們認為是好的,可能會被別人當成壞的或邪惡的。當薩提爾談到情境時,她會討論家庭的影響力,以及我們所學到有關「正常」的信念。她說:「從他們所在的地方開始,而不是你希望的地方。」「我們只能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無法知道我們不知道的。」
比方一個在家暴中長大的人,為了生存,他可能學會了過度警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受到傷害。例如︰從父親的腳步聲或關門的力氣,得知他是否喝醉了,他喝醉時就意味著危險的到來。在許多情境中,我們可用我們的感受部分作為雷達來求生,然而我們也可能帶著這些模式到未來,不適當地使用它們。
情境也是自我的內在世界,它與生命力量一起開始,接著移到外界的實際世界。如果我們只把情境當成物質的部分,可能就不會把心靈層次視為我們的一部分,以及可以前往的地方。當人們說想要尋找自己,指的是內在而不是外在,而當內在改變時,外在也跟著改變。情境不僅是肉眼能看到的地方,「心之所在即為家」也不單單是一種陳腔濫調而已。
薩提爾大多數的研究是專注於幫助人們以新的觀點來看舊資訊。她會觀察我們如何帶著模式前進,就算這模式並不管用,因為這是在家庭的原始情境中學到的。她會說我們永遠無法消除某一個經驗,但可以用新的觀點來看這個經驗,把它加在舊的資訊之上。她對人們的認知以及賦予的意義很感興趣,她所做的雕塑便是讓人對舊經驗獲得新的資訊。一旦能瞭解情境,就能處理與情境有關的認知。

值得思考的問題
● 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境?
● 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不確定怎麼做,因為不知道情境中的規條?
● 如果在婚姻初期無法分享情境規條,可能會造成什麼衝突?

靈性層次
我覺得薩提爾是充滿靈性的一個人,她在冥想與寫作中都提到這個層面。她的宇宙觀包含了所有人,並容許神秘與奇蹟。薩提爾時常用「生命能量」這個字眼。人人都有開始與結束,我們不瞭解生命是如何開始的,只知道其運作機制,但我們並不真正了解生命的力量,以及是什麼在維持著生命力量。人們思考這個問題已久,有些人相信自己瞭解了一切,有些人還是沒有任何線索,但依然尊重神秘。
薩提爾常會以冥想作為研習會的開始;在冥想中,她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與地球分離,而是與宇宙的所有光輝連結著。這是關於你內在的能量、宇宙的能量,以及你與已知和未知的關係。她認為沒有速成的答案。她尊重人類的多元,以及從靈性層面生成的信念,並且認為這是一個美妙的謎題。正如她說過的一句話:「人類需要把自己看成是值得愛的單純奇蹟。」這句話涵蓋了能量是不可摧毀的事實,它只能被改變型態。這也觸及了無限與信仰的概念。

值得思考的問題
● 你的靈性信念如何影響自我環的各層面?
● 你的家庭系統容許不同的靈性信念嗎?
● 如果你探索自己的層次,每一個層次對你的靈性部分有何影響?
● 靈性層次如何呈現自己?

智性層次
薩提爾是個聰明、廣聞、體貼的人,她擁有許多親密的朋友,與她一起「咀嚼」事情。我用咀嚼這個字眼,因為她很喜歡這麼說:「試試看你能不能吞得下去,如果不能,吐出來就好。」她滋養自己的頭腦,正如同她對其他層面的滋養。當薩提爾談到智性時,她推崇所有人都擁有智慧,而她談的智慧不僅是閱讀、寫作與計算,她談的是以我們所知的方式來求生存,使用我們擁有的技能。她傾聽人們評估自己是聰明或愚蠢的。薩提爾認為人們常會以自己無法做到的事來衡量自己,而不是能夠做到的事。
在過去二十年,像是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 1999)這樣的學者對究竟有多少種智慧存在以及該如何評估的看法,引起了嚴肅的討論。這些精彩的討論帶領我們打破了舊的有限定義,轉而探討新的可能。這也加強了多元性的美妙,並且有助於探討在教學上應如何整合多元的學習。
智慧是以理性方式來思考的能力,也是解決問題、建立夢想與找到答案的能力。我們都有自己的智性系統,它是我們組織與呈現資訊的能力;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盡相同。在某些系統中,作為聰明的人並加以表現是不安全的;而在某些系統,只有根據獲得多少獎勵才能評估一個人的價值。此外,有些人相信感受並不重要,甚至是危險的。
在薩提爾的溝通姿態中,她創造了所謂的「超理智」這個類型,用來展現如果一個人用完全剝離了情緒的方式溝通,會是什麼狀況。而自我環則讓我們看到我們不僅於此。

值得思考的問題
●「聰明與愚蠢」的規條是什麼?你使用什麼防衛策略來保護自己所認定的弱點?
● 你認為有多少種智慧?
● 我們如何用肯定而有價值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智性?
● 繞著你的自我環,你對每一部分知道多少?對哪些部分需要知道更多?

情緒層次
薩提爾常把情緒層次稱為「汁液」──一種感受與覺察到我們所處世界的能力。感受是體驗知覺的能力,情緒則是對世界表達感受的能力。我們也許有感受,但是沒有對世界表達。在大多數系統中都規範了哪些可以表達,哪些應該藏在自己心中,因此感受可能公開,也可能被隱藏。對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學會什麼是安全的,什麼不安全。
時常有人尋求治療、去看醫生、使用或不用藥物,因為他們想要覺得好過一點。感受並不會主宰行為,但是它們能夠推動我們。如果一個人有控制情緒表達的問題,麻煩便會接踵而至。僵化的系統或封閉的系統限制了健康的情緒表達,因而往往使得情緒變成有毒的。另一方面,若系統對情緒或感受無法控制,也可能導致混亂。
情緒的表達也許無法只在對話中達成,而是需要透過行動。「他似乎要爆炸了。」我們可能會將情緒都藏在身體裡,導致我們生病。對此薩提爾所說的是:「我讓隱藏的變得公開。」
在家庭系統中,往往存在著有關於情緒表達的規則,這時常造成困惑,因為我們學會去表達和自身感受不一致的情緒,造成薩提爾所謂的與自我及他人的不一致溝通。一致性對薩提爾而言就是內在符合外在,如果尚不熟悉這個觀念,我建議閱讀《家庭如何塑造人》與《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

值得思考的問題
● 在你的世界中,有哪些有關情緒的規條?
● 這些規條與性別有關嗎?
● 是否有些情緒可以被接受,有些不能被接受?
● 你的身體如何體驗感受?當你忽略時會怎麼樣?
第九章 建立健康的同性戀自我認同:薩提爾取向

同性戀恐懼症
同性戀恐懼症這個字眼是由溫伯格(Weinberg, 1972)所創,他用這個字來描述對於同性戀的非理性恐懼、厭惡或歧視。從那時候開始,同性戀恐懼症的定義已被擴展到包括直接對於男女同性戀廣泛的負面感受、態度與行為。雖然在對於不同性傾向的態度上,美國已算是比較進步的國家,但是高度的偏見仍繼續存在。同性戀恐懼症者的行為與態度也許有明顯的敵意和攻擊性,但也有許多人的行為帶著細微與隱約的企圖,想要使同性戀者噤聲、邊緣化,並壓抑他們的表達。

〔案例〕一位朋友最近提到她參加的一次募款活動,那是一對男同性戀伴侶所合作的藝術計畫,想尋求社區的支持。在募款活動中,這對伴侶與客人討論藝術計畫時,都稱彼此為「我的配偶」。我朋友說有些客人對於他們如此表達彼此的關係感到不自在與嫌惡。「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炫耀他們的性愛關係?他們為何不說『我朋友』就好?」

〔案例〕在我的事業初期,我對於自己的性傾向比較沒有那麼公開。在我對這領域裡的一些心理學家發佈成立女同性戀支持團體的宣言後,收到了一封匿名的威脅信,我已不記得信中的詳細內容,但它是用報紙與雜誌剪下來的印刷字剪貼而成的,就像電影中的那種死亡威脅信。我對這不知來自何處的懦弱攻擊感到驚訝,並在恐懼與憤怒中擺盪,這對於我願以女同性戀身分現身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儘管近年來較自由的態度得到了支持,還是有許多美國人繼續對同性戀者加以羞辱、譴責、騷擾、邊緣化,甚至於身體攻擊及謀殺,且使得同性戀者隱形不見。同性戀恐懼症包含了廣泛的態度、信念與偏見,正如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與反猶太主義等社會偏見一樣。就像其他的偏見,同性戀恐懼症造成了對同性戀者的歧視、社會與法律上的障礙,以及公然的侵犯和攻擊。在美國許多州裡、聯邦政府與軍隊中,同性戀者無法得到與其他少數族群相同的法律保障與人權,甚至可能會成為顯而易見的歧視與騷擾的目標。
恐同症在美國社會與世界各地仍然是強勢與未被質疑的一個面向;「社會恐同症」(societal homophobia)這個字眼正是指在此一層次的恐同症,由我們的司法系統、軍事、宗教組織與其他社會結構所支持、維持,進而體制化。基於廣泛的社會恐同症,恐同症及其感受、態度與行為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成員中,甚至包括同性戀者本身。在這種情境下,他們必須開啟與克服出櫃的歷程,並形成正向的同性戀認同。
雖然許多治療師,包括同性戀治療師,也許會否認他們也像其他人一樣有恐同的感受、態度與信念。問題不在於治療師是否為恐同症/異性戀主義者,而是程度之分,因為我們都是在恐同症/異性戀主義者的世界中長大的。即使有少數與同性戀議題有關的繼續教育訓練,參加者大多數還是同性戀者,只有少數是異性戀者。事實上,同性戀治療師無法不受已內化的恐同症或其態度所影響。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和三位女同性戀治療師談過,後來才在第四位治療師那裡得到我所需要的支持,向我母親出櫃。前三位治療師非但不鼓勵我向母親出櫃,甚至操弄我對於受到排斥的恐懼。當然那是在1978年到1983年之間的事了,我希望現在治療師的態度已有所改變,然而這個假設也可能是不正確的。顯然,使治療師與其他人增加對其自身恐同態度的覺察是有幫助的。拉加與史托克斯(Raja and Stokes, 1998)設計了一份同性戀恐懼症的量表,可以作為檢驗恐同態度的起點。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工具可以評估更細微的同性戀恐懼症形式。
治療師忽略同性戀議題的證據很多。在一次課程中,我與心理學博士班的學生進行同性戀臨床議題討論,一位學生說同性戀伴侶和異性戀伴侶有著相同的議題。異性戀治療師通常都會有這種信念,雖然這句話部分是正確的,但是同性戀伴侶還有另一層的議題需要處理,這些都會對於他們的功能產生影響。同性戀伴侶也必須在恐同症與異性戀主義者的社會中,處理有關生活的各種議題,像是伴侶之間對於「出櫃」的自在程度不同、他們的關係缺乏家庭的支持、缺乏法律保障,還有社會偏見對他們子女的影響。
由於恐同的態度與信念方面的社會化歷程,所有治療師,不管其性傾向為何,都要先提高覺察自己的恐同態度及/或內化的恐同症,才能協助同性戀案主。在自身方面,治療師可以研究有關此議題、參與同性戀活動,並熟悉社區的資源,如對同性戀友善的教堂、神職人員與支持團體,全國性、區域性與地方性的同性戀刊物,以及同性戀網絡通路。此外,與同性戀議題有關的特定訓練,以及接受同性戀議題專家的督導,也是很重要的。

異性戀主義
異性戀主義是指社會規範賦予異性戀為唯一合法性傾向的特權,並歧視其他的性傾向,如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變性者。異性戀是被假設的,異性戀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特權,而其他性傾向則被否定。這些特權包括:在公共場所安全自在地表達愛意的自由、結婚的自由、享有婚姻制度帶來的法律權利、公開承認彼此關係的自由、不因為性傾向受到家人與朋友排斥,以及能在歷史、電視、電影、文學、宗教、政治與其他生活領域接觸到正面的角色典範。本質上,異性戀主義使同性戀者變成了隱形人,以及被邊緣化,邊緣化涉及到因壓迫所造成的被排除感。社會似乎只重視某些人,而某些人只因與他人不同就被排除在外。

〔案例〕我常填寫申請表、資料表與其他的問卷調查,當被問到我是已婚或未婚時,我就會覺得很惱怒,那我算什麼呢?關於異性戀的假設是如此強固,連電話推銷員也有同樣假設,他們總是假設我是已婚的異性戀者,總會問:「您的太太在嗎?」
人性验证过程模型The Human Validation Process Model(萨提尔

人性验证过程模型,本质上是经验的,它强调治疗师和家庭成员的合作,通过释放被视为每个家庭所固有的潜能以达到家庭系统的良好性(Srair & Bitter, 2000)。这种疗法强调清楚、一致的沟通以维持一个平衡的和支持性的家庭系统;而且,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员要作为个体和功能良好的系统的一部分而成长,则自尊的建立被认为是必要的。对这个模型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对所有经验治疗方法都是如此——一个富于爱心的咨询师的个人投入,通常通过自我暴露,以他(她)自己的诚实和自发性情感进行示范。更特别的是,治疗师作为一个有必要时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人,鼓励家庭成员发展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学会改变根深蒂固的规则,这些规则不鼓励、有时候阻碍了家庭成员在情感水平上应对彼此。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代表人物 V·萨提尔(Virginia Satir)在家庭治疗运动历史上的中心位置在本书的前面已经提到过几次。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治疗运动的创始人中,萨提尔在以白人男性占优势的精神病学家中,以女性和社工的身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事实上,她可能先于大部分男性同行开始家庭治疗,据报道她在1951年首次进行了家庭治疗,并于1955 年在伊利诺州立精神病研究所中提供了首个家庭治疗的训练项目(Srair,1982)。几年后,她获悉在加里弗利亚州的帕罗.阿尔托有一个团队正致力于家庭研究(Vateson, Jachson, Haley, &Weakland, 1956);她与他们进行了联系之后,被杰克逊邀请,帮助他开创了心理研究所(MRI)。萨提尔对训练的兴趣比研究更大,她很快着手演示她的治疗家庭技术,她的努力在她出版第一部描述联合的家庭治疗的书时达到顶峰(Satir, 1964),对治疗师和学生而言这是一本真正的具有开创性的教科书。

在30多年的时间里,直到她1988年去世,萨提尔一直都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尤其因为她鼓舞人心的家庭治疗示范而闻名于世(据说数量达400到500 次)。虽然由于她早期在MRI的工作,促使她补充了人本主义的框架和对大量促进成长的技术(感觉意识、舞蹈、体触、团体交流技术)的强调以唤起感受并澄清家庭沟通模式。在她的后期著作中,萨提尔(Satir, 1986)将她的方法确定为人性验证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治疗师和家庭通力合作以激发家庭内在的健康成长过程。开放的沟通和情绪的体验是有助于实现最终目标的机制,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在治疗师的带领下,学会承担开放、一致、毫无防御地表达感受的风险。

萨提尔是一个极富号召力的领袖,一个真正的原创者;如果不向她的模型致以敬意,那么任何对于经验式家庭治疗师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她以一个温暖的、支持性的、亲切热情的、真诚的形象呈现于家庭面前(常常是在示范中而不是预先与家庭的接触中),并怀着人性本善和“爱是治愈的力量”的信念。(Satir & Baldwin, 1983),虽然后一信念使批评者们认为她是太过单纯和过分乐观,她仍然被追随者所尊敬并且深深地感动了她所治疗的家庭。她对来访者所实践的“爱”以及她认为“爱”是实现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基于她最大程度地促成改变的假设上的。萨提尔假定人们希望的是完整的、真实的、敏感而且彼此真诚的。因此,她寻找并发现了人们身上健康向上的行为背后(Lawrence, 1999)。对萨提尔而言,症状行为是“对误入歧途的适应性的努力”,而不是那个人固有的个性特征(Waters & Lawrence,1993)。有关她基本的哲学假定和治疗技术的概括可以在武兹与马丁(Woods & Martin, 1984)、布拉塞斯(Brothers, 1991)、安德鲁斯(Andreas, 1991)、萨提尔、班门、格伯和哥莫瑞(Satir, Banmen, Gerber UGomori,1991)、萨提尔与比特(Satir & Bitter, 2000)的著作中找到。

症状与家庭平衡 萨提尔关注作为一个平衡系统的家庭。她尤其想确定该系统中每个部分在保持整个单元平衡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说,她把个体成员的任何症状看成是成长受到阻碍的一个信号,也看承是与家庭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联系,这个家庭系统要保持平衡就需要其所有成员保持某种形式的成长阻碍和扭曲。

家庭成员的当前症状个萨提尔(1982)提供了“解开由每个人被扭曲、忽视、否认、投射、无助和未发现部分缠绕在一起的网络的最初线索,以便他们能与自己的能力相联系从而以功能正常的、健康的和快乐的方式应对问题”(第41页)。

个人成长与发展 萨提尔相信所有人都努力追求成长和发展,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所需的所有资源,只要我们能获取这些资源并学会发挥它们。更进一步,她指出影响人类发展的三类因素:(a)不可改变的遗传天赋,决定了我们的生理,情绪和气质潜能;(b)纵向的影响,即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得的学习结果;(c)持续的身心交互作用。

纵向的影响是指出生以来学习的综合,它尤为重要。这里,萨提尔强调儿童对最初的生存三人组(父亲、母亲、孩子)的经验是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来源。成人自我价值或自尊源于三人组建设性对破坏性的交互作用的经验的相对比例。儿童也学会解读双亲的信息;语词、语调、接触、脸色差异都对塑造未来的成人沟通模式起作用。

另一个个体成长中的重要因素是心灵、身体、感受三者的结合。身体部分常常具有隐喻意义;各个部分常常有个体赋予积极或消极的价值。有些部分受个体喜欢,有些部分不被个体喜欢,有些部分需要唤醒。在萨提尔所称的一个治疗性的部分会谈中,治疗师鼓励来访者意识到这些部分并学会用一种“和谐而整合的方式运用它们”(Satir & Baldwin, 1983, 第258页)。
萨提尔(1986)主张自我(每个人的)的内核包括八个独立但相互影响的成分或水平,它们共同对个人的幸福不断产生影响。萨提尔探究每个部分在个体身上不同程度的力量。在开发个体的丰富潜能的过程中,她力图在以下提到的一个或多哥水平上工作:

生理的(身体)
智力的(思想、逻辑、事实加工、左脑活动)
情绪的(感受、直觉、右脑活动)
感官的(听觉、视觉、触觉、知觉、嗅觉)
交互作用的(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我—你交流)
背景的(色彩、声音、光线、温度、活动、空间、时间)
营养的(固体和液体的吸收以供给能量)
精神的(个体与生命意义,灵魂、生活力量的关系)

正如已经指出的,萨提尔相信,如果她能够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潜能来滋养自己,那么所有人都拥有他们积极成长所需的全部资源。建立自尊,增进自我价值,扩展意识,暴露并校正家庭沟通方式中的差异,这些都是当萨提尔目力帮助每个家庭成员发展“幸福感”并尽可能变得“完整”所处理的问题。家庭成员能够确认并实践新的可能性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将变化融入家庭生活中的可能性。在成功获得家庭弹性的同时,家庭成员将会发现新的解决委问题的方法。

家庭角色和沟通风格 萨提尔坚持认为家庭沟通的方式反映了其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功能失调的沟通(间接的、不清楚的、不完整的、没有澄清的、不准确的、扭曲的、不适当的)是功能失调的家庭系统的特征。萨提尔影响深远的贡献之一在于她简单的、但并不过分简单化的沟通风格的分类,在应对压力时尤为明显。她坚持说,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人与另一个有关系的人的沟通方式是五种方式之一(Satir,1972),这些风格通过身体姿态和身体语言表达的内容与通过言语表达的一样多。这五类分别是:(1)讨好者。表现为软弱的、试探性的、自我贬抑,总是赞成、道歉、试图迎合。(2)责备者。表现为支配、一成不变地找别人的不是、自以为公正地指责他人。(3)超理智者。采取一种僵化的态度,象机器人一样,疏离、沉着、冷静、保持理智控制同时确保不要情绪卷入。(4)打岔者。使他人注意力分散并且看上去不能与任何进行中的事物相联系,害怕因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冒犯或伤害他人。(5)表里一致者。只有(5)看上去是真实的,真诚表达的,在恰当的背景下尽职地传递直接的信息(不是双重束缚的或其它混乱的信息)。

这些风格的各种组合存在于大多数家庭中,比如:以一个责备的妻子、责备的丈夫和一个讨好的孩子三人组为例:“正是学校,它们不再教任何东西”;“正式孩子在街上学到脏话的”;“那就是你教她的方式,她就像你一样”;“我会试着做得更好爸爸。您是绝对正确的,我明天就不再看电视,去图书馆学习……把碟子放在那里,我明天放学后就会西干净的”。在一对责备型/超理智型的夫妻中,妻子可能抱怨得很厉害:“我们几乎不再做爱;你对我不再有感情了吗?”丈夫可能冷漠地回答:“我当然爱你,否则就不会和你结婚了。可能我们对‘爱’的定义不同。”在一对超理智的夫妻(“今晚我们明确地讨论一下为什么你在数学方面有这么多的困难”)和一个打岔型的孩子(“现在我该去洗澡了”)的交谈中,什么也没搞定或解决;压力即便没有增加也仍然存在。表7.1列举说明了萨提尔的功能失调家庭沟通的四种模型。只有表里一致的个体在压力下才能维持自尊,确保他(她)的内部感受与清楚而直接的外部沟通和行为相匹配(Satir & Bitter, 2000)。

萨提尔坚持认为这些角色本质上是那些痛苦的人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必要姿态。因为他们缺乏能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自尊。讨好者担心如果提出自己的意见或以任何独立于父母或配偶的方式来行动就会有不被赞成的风险。责备者也有感到受了威胁,为了掩饰自己空虚、无价值、不被爱的自我而以攻击作为反击手段。超理智的人只有保持一段距离才有安全感,他们依赖于自己的理智以避免承认他们也有感情和容易受伤。打岔者(常常是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家庭宠儿)只有通过表现出可爱和无害才能获得赞同。萨提尔是一个温暖的、关心人的、支持他人的、但也能无畏地坦白的人,她总是努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直接对话,鼓励他们在沟通中保持一致,无条件地使语言与感受相匹配,与身体姿势相匹配。
“种子”模型在萨提尔主持的工作坊中,他常常呈现良种相反的世界观,她称之为“威胁和奖赏”模型以及“种子”模型。前一模型中的关系假设了一个层级中一些人为另一些人确定规则使其无条件地接受。该层级建立在权力者坚持终生的角色上。虽然那些处在顶层的人并不一定有恶意,但他们的行为却制造了那些感到软弱并且自尊心很低的人。不论该模型是建立在性别还是较低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威胁和奖赏”模型都期望服从。不副的代价就是内疚、恐惧或拒绝。憎恨和敌意感也很普遍,有些人甚至有绝望感。

在“种子”模型中,是人格而不是角色决定同一性。而且每个人生而具有可以被充分发展的潜能。虽然角色和地位差异是存在的(父母—孩子,医生—病人),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在特定的背景中定义的,而不是以脱离这种背景以外的永久地位或角色差异为基础的。在种子模型中,改变被看作是持续的生命过程和成长的机会。萨提尔是种子模型的极力倡导者,坚持只要有合适的养育条件,儿童就如种子一样,能长成健康的成人。

家庭评估和干预 萨提尔努力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常常源于她不受限制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倾向于根据家庭成员日常功能及彼此的情绪体验来治疗家庭。她通过帮助他们重新运用其感觉和能力,来接触并接受他们自己的真正所感,从而教会他们进行表里一致的沟通。借此她帮助个体(和家庭)建立其自我价值感:她拓展了做出选择并使人际关系发生改变的可能性(Bandler、Ginder & Satir, 1976)。

由于萨提尔相信人类具有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所以她把自己的干预指向帮助家庭获得保持其潜能的机会,然后学会回运用潜能。这是一种促进成长的疗法,在这个疗法中她鼓励人们去冒任何必要的风险以把握自己的生活。在治疗进程的早期,萨提尔会以老师的身份给家庭介绍一种新的语言,帮助他们了解其沟通“差异”,阻止各种反复出现的行为序列——那只能使家庭成员陷入前面所提到的那种不一致的家庭沟通风格。

萨提尔的主要才能在于她是一个治疗师和训练师而不是一个理论的建立者或研究着。虽然她的概念(自尊、家庭痛苦、家庭健康)常常失之精确,但她要求自己的写作风格中具有可理解性,这与她渴望清楚和直接的沟通相一致。她是一个精力旺盛的、照顾人的、有同情心的、脚踏实地的、相当有洞察力的人,从首次会谈开始就以权威者的姿态介入一个家庭。她讲话简洁而直接,对自己的家庭治疗工作保持连续的记录,力图将自己的沟通技巧传授给家庭成员,然后依据其所教授的规则来安排成员间的交流。在以下她的早期有记录的案例中(Satir, 1967),父母及其孩子,乔尼(Johnny, 10岁)和派蒂(patty, 7岁),一起参与会谈;乔尼是被认定的病人,他在学校有行为问题。萨提尔想要澄清每个成员对治疗抱有怎样的期望,为什么他们会来治疗。请注意,她是怎么样设法帮助家庭成员。(a)通过让每位成员表达自己的意思来认识到彼此的差异;(b)接受分歧以及关于相同情形的不同观点;重要的是(c)说出他们的所看所感以便使他们的不同意见公开表达出来。

乔尼:妈妈说我们要谈论家庭问题。
治疗师:爸爸怎么说?他是否告诉你相同的事?
派蒂:没有。
治疗师:爸爸怎么说?
派蒂:他说我们要坐车出去兜风。
治疗师:我明白了。你从妈妈那里得到一些消息,又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些消息。你呢,乔尼你从哪里获取信息?
乔尼:我不记得了。
治疗师:你不记得谁告诉了你?
母亲:我想我没对他说什么。让我想想,我猜他当时不在身边。
萨提尔你呢,爸爸?你对乔尼说了什么吗?
乔尼:派蒂说我们要去见一位和我们家有关的女士。
治疗师:我明白了。那么你是从你妹妹那里得到信息的。反而派蒂从妈妈和爸爸那里得到了明确的信息。(她立刻询问了父母还接的他们说了什么)
治疗师:那怎么样,母亲?是否你和爸爸能够一同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要对孩子说什么?
母亲:你知道,我想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之一。他与孩子们一起干而我一个人做。
父亲:我认为这事并不重要,不必担心。
治疗师:在某种意义上这当然是个问题。但你们知道,我们可以利用它发现信息如何在家里被理解。我们对家庭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搞清楚家庭成员是如何沟通的 ——他们如何清楚地理解彼此的信息。我们将要看到妈妈和爸爸如何劈刺一致以便乔尼和派蒂能够得到明确的信息。(稍后,她向孩子们解释了他们家为何来见她)
治疗师:好,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为什么妈妈和爸爸到这里来。他们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对家里发生的事不高兴,因此他们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个人都能从家庭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Satir, 1967, 第143—145页)

在这个简短的摘录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萨提尔致力于使每个家庭成员都建立自尊,并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且具有毋需他人(如父母)回应而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她让家庭知道治疗进展到哪一步,从而使他们知道当他们共同工作时可以期待什么。萨提尔是温暖而关心他人的,有着强烈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她强调家庭关系中亲密的作用,视之为所有家庭成员成长的载体。对萨提尔而言,一个健康的家庭是成员能够寻求他们所需的场所,是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以健康发展的场所。功能失调的家庭不允许有个性,而且其成员不能发展自我价值感。如果双亲给彼此的信息及给孩子的信息不一致或混乱,那么待际间的家庭沟通起来很糟糕,并导致起孩子产生低自尊感。

在一项早期的技术中,萨提尔以编制家庭生活事务年表开始家庭治疗,编制年表是为了通过描述家庭发展中的关键元素(从最老的祖父母的出生开始)来了解家庭发展的历史。她的目标是迫使家庭成员考虑典型的家庭模式,尤其是考虑那些形成发展发系的基础的相关概念。

虽然她同意威特克的观念,即治疗师在处理家庭时应运用其自我,但威特克的方法更倾向于反映他的心理动力学的背景,而萨提尔的方法则显示了她受到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及致力于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运动的影响。萨提尔认为治疗师必须是一个在必要时能帮助他人的人,他向家庭表明怎样获得改变,怎样触及自己的感受,怎样倾听他人,在不明了他人信息时怎样要求澄清,等等。通过她温和、富同情心的、务实的提问,萨提尔使父母也许是第一次倾听孩子们的陈述和意见;她也帮助孩子们明白父母的观点和行为。最后,通过这个反馈过程,表里一致的沟通取代了最先提到的责备、讨好、超理智和打岔的家庭沟通风格。

家庭重建 萨提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的另一治疗创新是家庭重建。它试图指导来访者放弃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功能失调模式。该技术融合了格式塔治疗、指导想象、催眠、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家庭雕塑等多种元素[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家庭雕塑是指摆出家庭成员的典型姿态,借此代表在某个特定时刻(比如祖母死后)家庭成员对家庭的看法]。其理想是摆脱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并放弃早先的错误概念。家庭重建是一个使家庭成员经历其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过程,它既可用于家庭上,也适合用于团体治疗中(Nerin,1986)。通过多代际戏剧的再演绎,家庭成员借机重新找到他们的根,并在此过程中可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旧观念,因而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感受和信念(Nerin,1989)。

一般说来,家庭重建有三个目标:(a)揭示家庭成员旧有认识的根源;(b)使他们形成有关其父母人格的更现实画面;(c)为成员发现自身的人格铺平道路。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如果几乎不能接触到真正的原生家庭,那么据说该技术特别有用。

在一个团体治疗场景中通常有足够的成员,以便不同的参与者能扮演每个家庭中成员。来访者(这里称为探索者)引出其他人的帮助并使之扮演至少三代的大家庭中的关键角色。在作为引路人的治疗师的知道下,探索者努力解决久存不去的家庭冲突(比如,“治愈”他和母亲间的关系)以重建其过去生活中的神秘部分,带着对过去事件的新认识结束会谈,最终能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潜能。

指导者引导探索者完成重建,就延续了几代家庭编年史进行提问。如果要使探索者从中所获甚多,那么指导者、探索者和辅导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就至关重要。

萨提尔是这样说的,引述如下(Nerin,1989):

当一个人把人类的生命看作是神圣的,正如我一样,那么家庭重建就成为一种精神和认知体验,正是它将人类的能量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发展更加完善的人铺平了道路(第55页)。

先锋网络(Avanta Network)在萨提尔生命的最后十年,她在家庭治疗运动中的影响衰退了,可能是因为与其他领导人物的冲突和她的兴趣转移到改变更大的系统上的原因。她远离了家庭治疗运动的主流。① 当她像一位人本主义家庭治疗的漫游传教者一样持续周游世界时,她被劝说为她的一项独特的技术。在萨提尔的两位同事分析并设计了她治疗家庭的语言风格模型的帮助下(Bandler、Grinder & Satir,1796),萨提尔开始确定自己治疗方法中的关键成分:挑战家庭现行沟通模式中的内在预期;帮助家庭成员一起工作以理解他们自己所需要的变化;为家庭准备新的成长体验;帮助家庭成员学习一种新的家庭应对过程;为他们治疗后继续改变过程提供所需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这些研究者的语言分析表明萨提尔教给了家庭不同沟通所需的实用技巧。习得了这些技巧后,家庭成员将可能更有创造性、更有效地运用他们自己在家庭治疗中发展起的策略来处理任何新的问题和危机。

在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之后,萨提尔将其注意转向了更大的系统。1977年,作为其人本主义取向的产物,她形成了Avanta(意大利语的“向前”;在这里指“超越、先锋”)网络,这是一个旨在用她的治疗观点和方法训练他人的非盈利性组织。

经管萨提尔在该领域中的巨大影响——人们评价为她是其所在时代中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治疗师之一(Braverman,1986)——但今天采用她的家庭治疗方法的追随者数量正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一直将她的干预更多地看作是她人格和临床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可以学习的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法,因而难以模仿。她的贡献——对开放和直接沟通的重要性的坚持,帮助来访者树立自尊的努力,对每个家庭能够治愈信念——对家庭治疗的早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较少关注情绪性的多种治疗方法的一个必要的平衡。此外,陈(Cheung,1977)提出,萨提尔强调语言是最重要的,她相信人们具有改变的潜能并能够自主抉择,以及她视治疗师为参与者、促进者等观点可能代表了与当前的社会建构理论的(第十三章)相一致的早期影响。在陈看来,家庭重建类似于叙事疗法,它使来访者有机会重新检验其信念和重建看待过去经验的意义。

① 一件加速了萨提尔的远离的事------根据F·S·皮特曼(Pittman, 1989)的说法,他当时在场------发生于1974年,在委内瑞拉举行的一次关于一本影响巨大的杂志《家庭进程的董事会成员的会议上,在有关家庭治疗的未来方向而与S.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的白热化的争论中,米纽钦批评萨提尔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督教式的方法,坚持认为修复家庭功能的爱不止是一种治愈力。而萨提尔的主张则不同,她呼吁她的同事加入到她通过家庭治疗进行的不亚于式拯救人类的正义行动中来。那时对所有集会的人而言,米纽钦的立场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当这一切变得很明显时,萨提尔不满于家庭治疗的有限任务,于是将其努力指向远离于家庭治疗主流的方向,把她的精力放在了先锋网络和类似的组织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