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经止血药概述 ,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灶心土

 孤独薰依草 2016-04-01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剩下的就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就是兼有温里散寒,或者能够温经散寒的止血药。这类的药既是止血药,又是温里药。所以这类的药作为止血药使用,它用于虚寒性的出血,首先有虚,所以还要配伍补虚的药。那么这一类的药呢,它主要偏在温,止血的作用一般都不强。所以在止血方当中,温经止血的方有时候还要配伍其他的。比如说有时候配伍些凉血止血的药,把它炒炭以后,或者用收敛止血的药来加强它的止血的效果。这类的药,止血的作用一般比较微弱。所以要靠这类的药完全的止血,有时候不是很理想。那么这类的药呢,也可以单独作为温里药使用,这个特征就和前面的温里药一样的,这类的药都是辛温的,或者辛热的。这类的药就更少,教科书上有三种,其实后面的一种有名无实,主要我们就要求前面的两种。
       炮姜
       第一味药,炮姜。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温里药当中的干姜,把它放在锅里面,用高温的大火来急炒,炒得表面焦黑,里面焦黄,也就是炒炭成性。里面还有一点这种干姜的性味,或者它的性状,这样子作为药物使用称为炮姜。所以有的书上也叫做炮干姜,干姜,把它炒焦了以后使用。所以这个药作为一个温里药,它主要是温中的,和干姜一样,所以它用于止血,它温经止血,主要是中焦虚寒的出血。比如说现在因为脾胃有虚寒,引起了吐血或者便血,相对于比其他的部位它发挥温经止血的效果会好一些。当然它在温中的同时,对于下焦肝肾,它也有一定的这种温里祛寒作用。所以下焦的虚寒性出血,它也可以配伍使用,但是这两个部位相对而言,中焦是主要的,它作用的部位。所以它单独的把它作为一个温里药,它类似于干姜,只不过温性,温中的效果没有干姜好。主治证完全一样,脾胃有寒,或者脾胃虚寒,不管什么症状,都可以作相应的配伍。这是关于炮姜的简单的情况。
       艾叶
       下面的一个药,艾叶。这个就来源于菊科的植物艾,草本植物。那么在文献里面认为这个艾叶放置了一段时间以后,它的温燥的性质有所缓和,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陈艾,也是主张用陈久一点的。李时珍也是认为他家乡的艾叶质量比较好,所以有的书上又写蕲艾,蕲春蕲州的艾叶,也有这种书写的方法,但是都不是正名。现在正名就叫做艾叶,就是这个艾的这种菊科植物,把它的叶片收集起来干燥。民间端午节很多人喜欢把它挂在门上的那样一种菊科的植物,和菊花的叶相当相似的,都是同科的,有明显的很浓郁的这种芳香的气味的一种植物。这个植物作为一个温经止血药,它主要是在温下焦,主要用于比如说虚寒性的崩漏,或者月经过多。重点在下焦,尤其是妇科病,虚寒性的出血尤其适合使用。但是它也能够作用于中焦,只是相对于下焦比较次要一些。那么它作为一个温里散寒药,主要也是在温下焦。所以小腹受寒的冷痛,或者痛经,或者睾丸属于寒凝的,这些应用最多。当然中焦也不是不可以使用,所以它也包括了温中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艾叶和炮姜相对来说一个主要在中焦,一个主要在下焦,就那么一点区别。艾叶作为止血药,炒炭以后,也是偏于止血的。生用,不但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比如说用来薰洗,尤其是针灸那个灸条,里面的主要的成分就是艾叶,实际上也是用它来温经散寒止痛的,也是它后面的一个功效的一种应用的情况。
       灶心土
       最后的一个药,灶心土。现在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允许,或者不可能用树木来作为燃料,所以一般的家里面不会有烧柴,烧草的灶。可能只是在一些边远的,在一些林区可能现在有。过去那种灶要用那个黄土来把那个灶膛里面填满,填上了里面好放上木柴。这里面长时间的烧灼,里面有些有机物就烧焦了,就变得比较清洁,比较纯净。里面有些碳酸盐长时间在煅烧,高温也可以变为氧化物,所以这个既清洁又疏松,而且化学成分也改变。所以这个灶心土就不是一般的黄土,一般的粘土,作为止血药,它也能够温经止血,但是它的温性不强,止血效果还可以,尤其是对于吐血、便血这样的一些出血证。同时它还可以和中止呕,目前没有这样的一个药,有的就认为在止血和止泻方面,今后收涩药当中有一个赤石脂,可以代替灶心土。但是灶心土有止呕的作用,赤石脂止呕的作用极不明显,所以代替不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所以这个药现在有没有误食的?没有这个药。这个在一些古书上大家也是作为常识性的了解,又叫伏龙肝。这个传说当中灶神的名字就叫伏龙,好像在它的心里面就掏出来,就像伏龙的肝一样。这是一种传说,没有什么意思。这是关于止血药,就学这样的一些内容。以后可能还会有少量的止血药,比如说今后补阴药当中的,像墨旱莲这些,它也是凉血止血药。在收涩药当中,还有很多典型的收敛止血药,比如说山茱萸、明矾、乌梅等等,这都是比较典型的收敛性的止血药,可以和我们这一章收敛止血药这一节的药物参照。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药
       下面第十八章,活血化瘀药。什么叫活血化瘀药呢?我们书上就是说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长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这就是最简单的解释。在有的书上,就是说能够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这就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的细化,加以具体的说明。因为按照中医学的观点,这个瘀血可以是血管方面的原因,可以是血液方面的原因,既可以瘀血在血管,血脉的内部,也可以在血管的外部,血脉的外部,所以在《内经》里面就谈到了这个瘀血可以由于血脉的“绌急”,“绌急”就是一种痉挛,挛缩,那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血管的因素可以造成瘀血证。另外呢,寒邪凝滞,血液不能够流畅,那么就是血液的原因,我们可以广泛的理解,可以造成瘀血。另外呢,它可以瘀积在血管的内部,也可以在外部,比如说前人说的离经之血就是瘀血。所以这个瘀血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我们就加以说明。通利血脉可能是作用在血脉、血管方面。那么消散瘀滞呢,可能是血管里面,也可以是血脉的外部。所以它是紧扣中医对瘀血的认识,把这个活血化瘀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但是这个说明非常有限,就那么八个字:通利血脉、消散瘀滞。所以我们可以按照那些书的记忆,也可以就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也是一样的。但是另外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活血是作用,化瘀是效果,通过活血消除了瘀血。这(样)分必要性不是很大,所以这个可以说是学术上的互相的认识的一个小小的差异。所以这一类的药呢,可以称为活血药,也可以称为化瘀药,活血化瘀药也可以。是不是一定是一个因果关系呢?是不是通过活血达到化瘀?不一定,所以这个部分人的观点供参考。如果同学们觉得有道理,也可以这样来分。所以这个概述当中我们就不多讲,为了便于学习,我们这一章也是分为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癥药,不同的这样的几类,也就是分了这么四节。在我们要学的所有的各论当中,分节最不成熟的,分节最困难的就是活血化瘀药,很难分。这个分只是相对的,更加是人为的,主要是在于这类的药味数比较多,要讲的可能就是二十味左右。为了大家把它大致的分个类,记的时候提供一定的方便,但是这个非常相对。同学们务必要知道这一点,为什么呢?就是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是很常用的,典型的,作用比较强的,把它放在哪一类都可以。它既是活血止痛药,又是活血通经药,也是活血消癥药,还是活血疗伤的药,这四方面的瘀血证,疼痛性的,外伤的,妇科病的瘀血证,或者腹内的癥瘕结块都可以用的,这个相当多。比如说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这都是非常常用的一些药物。正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比如说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一些活血化瘀药,你说它是活血止痛的行不行?行。你说它是活血通经的,活血调经的,那妇科病很常用了,完全可以。你说它活血消癥,像什么大黄虫丸,那很多的方剂里面大黄、牡丹皮这些都使用,也可以说它有一定的消癥的作用。疗伤,那个大黄的一些主治本身就在说跌打损伤,所以这个很难把它局限在某一节里面,所以这个很难。典型的就是说,只能在某一节的最多就那么一两味,比如说自然铜,它只是活血疗伤,除了这个跌打损伤,用来续接筋骨以外,这个药不用。那么像这种药在活血化瘀药里面太少太少了,所以这个活血化瘀药它对于瘀血证的主治证一般都比较广泛,都能用,所以对于这个分类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另外,就是对于活血化瘀药还是一个层次分化的问题,和前面的一些药有类似的地方。究竟它通过活血化瘀最佳的是解决哪一类的瘀血,因为瘀血是很广泛的一个病理概念,在中医学当中,针对这个广泛的病理概念当中,它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现在有的清楚,有的不太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人为的一定要分,那也是只能很勉强。所以我们学了以后这一章的一些药物,尽管比如说川芎是活血止痛的药,我们也要知道它其他瘀血证它完全可以使用。丹参放在活血通经,或者活血调经的药里面,那么丹参用于瘀血疼痛证,或者外伤性的瘀血证,和癥瘕积聚都是比较好的药,应用都是非常普遍的,不能把它绝对化了,这样子会影响我们对这些药物的临床选择使用。这是在含义里面顺便涉及到了分类,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功效与主治。这个活血化瘀药的基本功效,如果按照教材就叫活血化瘀,但是常常有很多变化的情况,这个变化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把活血化瘀加以简化,最简单的就是活血,两个字。或者化瘀,也是两个字。或者消瘀血,三个字。活血、化瘀,把它简化了。这种情况有,不多,比较多的是后面两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变化动词。这里面两个动词,活,或者化,有的是形容词,有的是名词,实际上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在《医古文》里面大家学了这种用法。所以这个活,有的把它改为行,行走的行,活血也叫行血。但更多的是在化瘀的化,比如说有的是活血消瘀、活血行瘀、活血散瘀,这个就有消、化、行、散,不同的动词。这个概念没有变化,完全是一样的。那么如果作用比较强的,这个就叫破血,活字就改为破字,这个就说明它作用比较强,比较峻猛。那么化瘀呢,又改为逐瘀,驱逐的逐,这个破血逐瘀,相对来说,作用就比较峻猛,比较强一些。所以第二个变化呢,就是在动词的变化。这个不强行要求,你说我高兴把它记(为)活血行瘀、活血逐瘀、活血散瘀,怎么都可以,这个(是)一样的,但是强度差异那个不能乱用。有的破血逐瘀的就是作用比较峻猛的,容易耗伤正气,或者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一般的就不能随便使用。第三种情况,就是在活血或者化瘀的后面联系到它的主要效果,那比如说我们分了四节,长于止痛的,或者说它有明显止痛效果的,那么就叫活血止痛,或者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的,那么就叫活血通经,或者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这一类的瘀血证的,活血疗伤。另外长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癥积,那么就叫活血消癥,活血化积都可以。另外呢,比如说有的用于疮痈,可以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什么活血通痹等等,也是可以,未尝不可。那么就结合到它不同的疗效,不同的应用的情况,所以它的功效术语的使用是相当灵活的,这个很容易掌握。那么相对应的主治,就是瘀血证。这个瘀血证临床有哪一些呢?这个《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里面都涉及到了,在内、外、妇、儿各科都有。对于妇科病来讲,比如说月经失调,这种月经失调呢,主要是比如说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一般都比较紫黯,往往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甚至痛经,经闭,产后的这种瘀血腹痛。另外内科,比如说胸痹,瘀血阻滞在心脉当中,现在主要是比如说冠心病这类比较常见的。妇科、内科,骨伤科就更多了,一般的跌打损伤都有瘀血,外科疮痈等等,几乎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的方方面面。这是它从病种、从临床表现来说,这个瘀血一个是疼痛,因为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局部瘀阻了,所以常常有疼痛的。前人说气无形不能结块,能结块者必有形的瘀和痰,出现了这个癥瘕结块,很多都是瘀血。一个是疼痛,一个是瘀血(结块)。有的出血,刚才说化瘀止血药,这个出血呢,经久不愈,淋漓不尽,甚至有这种瘀血块。另外,由瘀血引起的症状,可以说在临床上很难尽数,比如说疮痈的红肿疼痛,痹证的疼痛也与瘀血有关。有的顽固的失眠,或者皮肤的粗糙,肌肤甲错,面色黎黑,或者头发的枯脆等等,都可以有关系。自己能够记多少就算多少,反正这个结合到《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大致可以知道这个活血化瘀药治疗的瘀血证主要哪些症状,哪些病种,这个很难全部把它表述出来。所以反过来说呢,就显得这一类的药的功效主治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证。瘀血证的表现或者病种你能说多少就算多少,它不是属于《中药学》当中必须掌握的或者必须就是很准确的内容。
       第三,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活血化瘀药的药性,第一个,药性,没有明显的规律,有偏温的,有偏寒的。我们前面学的活血化瘀药,多数是偏寒的。比如说刚才讲的大黄、赤芍药、牡丹皮、大血藤、败酱草这样的一些很多都是偏寒的。但就我们这一章多数是偏温的,就落实到我们这一章,偏温的多于偏寒的。那么偏寒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郁金、丹参,或者包括益母草这样不多的几个品种。就是说比较典型的偏寒的,又有临床需要考虑的。那么偏温的是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就是以这一章为准,主要偏温,部分偏寒凉。其他的章节里面,我们暂时不管。这是关于药性。药味,每一个活血化瘀药可以说都可以给它确定一个辛味,辛能行,活血化瘀就是行血。就是使凝滞的瘀血能够行散,它符合辛能行,能散的这个基本作用特征,所以一般都可以给它定一个辛味。那么后来的人呢,结合活血化瘀药,有的药本身比较苦,还相当苦,所以就引入了什么苦能破血,就是能够化瘀的意思,能够破血的意思,所以有的就又标以苦味。又有的根据咸入血,我们前面讲凉血药也提到了,有的又强调咸味。但是最根本最根本的,我们结合总论的五味理论,最重要的是辛味。那么至于后人把五味的理论进行一些扩张,进行一些拓展,那么与苦味与咸味还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可以作为这个五味理论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可要可不要。那么辛味是最普遍的,这个一定要求大家。至于归经,那么也是心主血脉,肝藏血,瘀血主要(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和肝藏血的功能失调了,尤其是肝,所以李东垣就说,恶血必归于肝。恶血就是瘀血,所以与肝的关系更大,所以也是归心、肝二经为主的。这是性能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也是一个寒热虚实。瘀血可以兼有寒象,但更多的是由于寒凝而引起血瘀。所以在《内经》当中就有“血遇寒则凝”这样的说法,遇寒则凝,寒邪凝涩,那么这个血脉就不通了。这个寒是引起瘀血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时候一般的温性的活血化瘀药还不足以祛寒,不足以温经。所以常常还要配伍一些温里的药,尤其是温经散寒的药,比如说肉桂、桂枝,前面我们说长于入血分,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经常用于寒凝血瘀,那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有寒的,配伍温里药,尤其是温经散寒的药。有热,瘀血不但可以化热,而且热邪也是引起瘀血很重要的原因。清代王清任所说的热邪可以煎熬血液成块,那么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那个血分受了热以后,津液受伤,血液就变得比较粘稠,就是血分受到了煎熬,容易凝结成块。所以在一些温热病当中,常常要强调使用凉血化瘀的药,还要化瘀,也就是容易有瘀血,这是热邪引起的。所以有热的,常常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凉血药。另外,虚。阳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是血瘀。由于气虚了,阳气虚了,推动无力,那么就配伍补阳的,补气的药。血液本身属于阴,如果阴血亏耗了,前人认为可以产生虚滞,比如像我们在水沟里面,水溪里面,水多的时候它就流行非常通畅,水少了的时候它自身流行就不通畅了,像张景岳把它叫做虚滞。所以有的血虚本身就可以造成血液运行畅通的失常,也可以引起瘀血。那么配伍补阴、补血的,也是常常有的。所以四类的补虚药都常常和活血化瘀药配伍,这个就是虚。实,除了寒热以外,气滞,气滞则血凝,那么常常由气滞引起的瘀血配伍行气的药。有痰,痰瘀互结,那么就配伍化痰的药。痰与湿浊可能有时候也互为因果,有时候也可以和一些除湿的药(配伍)。另外呢,就是针对一些主要病证的症状,如果是用于风湿痹证,那么配伍祛风湿的药。如果是用于疮疡肿痛,那么我们用这个解毒消痈的药。如果是痢疾,我们配伍清热燥湿止痢的,所以就看这个活血化瘀药主要治疗哪一些病证,哪一些主要的症状,也可以有相应的配伍。所以不外乎一个就是寒热虚实,二一个就是主要的症状,和我们讲解表药第一章就完全都是相同的规律。这个就是配伍应用。
       第五,使用注意。还是老问题,因证选药,那么也可以结合到我们书上这样四节。根据不同的瘀血证,选用适合的活血化瘀药。如果是以疼痛为主的,选活血止痛的药。如果是妇科病的瘀血证,那么主要选活血调经的药。外伤性的瘀血,那么主要选活血疗伤的药。另外,这个瘀血比较轻浅的,选作用比较温和的。比较重的,比如说癥瘕积聚,我们就可以选破血消癥的(药)。这些都属于因证选药的内容。另外这个三因制宜不是很典型,可以想得到,也可以说比如说因人而异,这些也有内容可以讲的。另外一个,中病即止。活血化瘀的药也是属于消法的,体现八法当中的消法。那么使用消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前人就是说的消而勿伤,使用消法的药物,就不要损伤正气。那么对于活血化瘀药的“勿伤”,就是不要耗伤新血。所以就是适可而止,这个中病就是瘀血基本消除了,没有耗伤营血的情况,这就叫消而勿伤。另外一个就是证候禁忌,活血化瘀药对于孕妇,对于月经多的妇女,或者出血不是瘀血引起的它都不利,原则上都不宜使用,或者要慎用。这个就是证候禁忌。药材方面呢,它没有什么需要很严格的要求的,所以这个使用注意主要就表现在第一个方面,和这个证候禁忌这两个方面。这个是关于活血化瘀药的概述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