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历史上的笔记代表作

 细雨青衫 2016-04-01

王应麟像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主讲人周东旭

1984年9月生,象山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会员。从事宁波地方文化研究

在南北朝的时候,崇尚骈俪之文,一般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到后来其实就成为一种体裁。以丛谈、杂俎、琐言、纪闻、漫钞、随笔、笔记命名。历代下来蔚为大观。笔记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如《搜神记》、《世说新语》;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如《西京杂记》、《隋唐嘉话》;三是考据、辩证类的笔记,如《梦溪笔谈》。

在历史上宁波人也有好几部可以供关注的笔记,如被称为宋代三大笔记之一的《困学纪闻》,就是宁波人王应麟所作,明代余永麟的《北窗琐语》记录了明代与日本交流过程中的“争贡事件”,记录了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接的路程,补正史不足。晚清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记录了许多好玩有趣的考证,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是一部内容丰富、材料广泛的史料笔记。看这些笔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大儒并非一味关注于经史子集这些正儿八经的正统学问,他们也注重趣味,有时也钻钻牛角尖,一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博学,另一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可爱之处。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以作《三字经》闻名的鄞县人王应麟,在做官的时候,敢于针砭时弊,建言直谏,有直声之美名。宋朝灭亡后闭门不出,写书只写甲子纪年。王应麟的著作很多,有《深宁集》、《通鉴地理考》、《小学绀珠》、《玉海》、《古文论语》等二十多种。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很有名,与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就学术而言,《困学纪闻》是排首位的。《困学纪闻》采用笔记形式,分类编排,对文献典籍、学术渊源、文化现象,进行疏理、考证、鉴定与评介,内容广博,历代治学者对之非常重视。这种方式做学问影响了后来的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钟书的《管锥编》。作者在书前写道:“幼承义方,晚遇囏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囏屯,是艰难困顿的意思。“炳烛之明”出自晋平公与师旷的故事,意思是,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仍好学不倦。

举个例子,像考证《史记》的正误,关于舜啥时成天子。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书正义》曰:舜年六十二为天子。《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乃求禅禹。《孟子》云:“舜荐禹于天十七年。”是在位五十年明矣。《史记》皆谬。

这样看来,王应麟的记性实在是好得很,一生博学多闻,《四库全书总目》称赞:“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翁元圻注此书序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沉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则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一家,而实集谣儒之大成。”书行以后,后世儒者均深以为重。清时,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七人为其作笺注,世称“七笺本”,后翁元圻更为作详注,称《翁注困学纪闻》。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间祁门马氏刊阎笺本,桐乡汪氏刊何笺本,金氏刊七笺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余永麟的《北窗琐语》

余永麟,是明万历年间阁臣余有丁的父亲,《鄞县通志》上只有片言只语介绍,说余永麟以举人为浦城教谕,教谕在元明清是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沉潜笃学,周给寒士尤所不靳”,自己非常热爱学习,并且还接济一些没钱的学生;“奔父丧,空橐跣归,县令怜惜其贫,厚赆之,悉却不受”,可见他还是一位孝子,父亲过世的时候,空着口袋,赤着脚,就回来了,县长先生可怜他没钱,尽可能多地给了他许多补助金,他都不要。历浦江、昆山、擢判苏州,未上任就去世了。

《北窗琐语》收录有张得中作的两京水路歌:张得中大本,鄞人也。作两京水路歌。《南京水路歌》云:“圣主乘龙天宇开,鹤书飞下征贤才。鄞江布衣忝英荐,蒲帆早驾长风来。长风吹帆过西渡,赭山大隐黄公墓。车厩丈亭并蜀山,余姚江口停泊处。清滩七里如严陵,前瞻石堰为通明。上虞东山由谢傅,钱王庙前双树清。蔡家庄下梁湖坝,曹娥庙古丰碑大。路接东关白塔高,樊江一曲萦如带。绍兴城上会稽山,蓬莱仙馆云雾间。柯桥古寺殿突兀,举头又见钱清关。罗山林浦连渔浦,钱塘江潮吼如虎。六和塔近月轮边,龙山闸枕澄江浒。杭州旧是宋行宫,凤皇飞来南北峰。六桥三竺入天目,西湖十里荷花风。临平寺前通崇德,三塔清湾照城碧。嘉兴尚有读书台,平望随云高八尺。吴江八九洞相连,苏州好在阊门前。枫桥夜来过无锡,横林晓色凝云烟。常州古城高岌丛,奔牛吕城坝相接。丹阳地势控丹涂,舟向镇江城外涉。金山焦山两虎踞,龙潭瓜步依江屯。观音阁下韩桥小,龙江驿上金川门。入门先到鸿胪寺,奉楮殷勤报名字。五更待漏觐枫宸,从今愿写平生志。”

歌中极为清晰地描绘了浙东运河与南北大运河京杭段(即一般所称的京杭大运河)连为一体的路线:从宁波城西(望京门)发舟,过西渡,进入慈溪境内,依次历赭山渡、黄墓渡、车厩渡、丈亭渡、蜀山渡,转入余姚境内的余姚江;从余姚江西行经通明堰,进入上虞境,过通明江七里滩,沿上虞运河西行,从梁湖坝过曹娥江,过会稽樊江,进入直通钱塘江的萧绍运河;绕绍兴城穿行汉唐古鉴湖水道,依次经过柯桥、钱清与萧山城南三十多里苎罗山下的林浦(今名临浦),从浦阳江与钱塘江的汇流处渔浦附近,进入钱塘江(离入海口尚有约10里距离);再从六和塔附近龙山渡转到宋代古河龙山河,从杭州城南进入杭州城内的水系,与京杭大运河连通。这是从宁波向杭州的航行方向。这首诗歌是研究浙东运河的重要史料。

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

《烟屿楼笔记》的作者徐时栋,清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就放弃了科考。他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六万卷。著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曾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

《烟屿楼笔记》读来生动有趣,如:

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吾尝问友人:“须为男子所独,而眉则妇女皆有之,何以丈夫曰须眉耶?”佥不能对。按《释名》云:“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然后知古妇人皆灭去眉毛,故须画眉。则虽有如无,而丈夫可专其称矣。

这段笔记,会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宝黛初见的时候,贾宝玉引的一句话: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处处留意皆是学问。男人称须眉,女人没有胡子,难道眉也没有了吗,原来古代女人美容时,把眉毛去了,然后用一种黛石再画上去。所以古代夫妻恩爱,还有一个典故叫“张敞画眉”。汉代的张敞为自己的妻子画眉毛,为后人传为佳话。

 

陈康祺的《郎潜纪闻》

《郎潜纪闻》的作者陈康祺也是鄞县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官至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县(今属常熟)知县。罢官后客居苏州,卒年不详。

《郎潜纪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记文苑士林之事。或叙佚闻,或录诗文,部析学术源流,品评书画得失,此类数量最多。二、记宦海官场之事。陈康祺痛恨晚清吏治腐败,书中对贪官污吏、佞臣奸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比较刚正、廉洁的官吏则倍加赞赏。三、记典章制度。如所叙赐谥之例、科举之制、湘淮军志、翰林规则等,都有一定参加价值;四、记社会情况;五、记圣君隆治,这类相对较少,但是多为阿谀之辞。除此五类外还记了一些奇闻趣事。《郎潜纪闻》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清代一部比较著名的史料笔记。

陈康祺写《郎潜纪闻》的目的,秉承了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的想法,他在序里这样写道:“甲科通籍,自请为郎,妄意依流平进,枢垣台谏,尚非梦想。顾不可靡所储蓄,备官未闻,乃益练习吏治、兵制、河漕、盐法,寻讨利病,锐意世用。”他在书里记录的这些事都是有利于社会,是有用的学问。所谓郎潜,即是“老于郎署”的意思,比喻为官久不升迁。也是怀才不遇,但是陈康祺时刻为报效国家准备着。

《郎潜纪闻》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举两则大家比较熟悉的宁波人故事:

《谢山先生碎乡贤祠木主》:吾邑名宦乡贤祠,明降臣张军门杰、谢太仆三宾,亦滥列焉。当时不知何人,谬为陈请。谢山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谒学宫,见二人木主,大怒曰:“此反覆卖主之乱贼,奈何污宫墙也!”亟掣取捶碎之,投之泮池。乳虎初生,已具食牛之气,信然。

全祖望十四岁的时候,入县学,看到乡贤祠里供着降臣张杰与谢三宾的木主神位牌,火冒三丈,立即拿下来扔到水池里去。这类个性人物,有点类似《世说新语》,寥寥数语,就把青年全祖望的个性写了出来。

《万季野父子之狷介》:《明史稿》本实出吾乡季野先生,而华亭王氏攘之,承学之士,无不知其原委矣。先生在史局时,周旋诸贵人间,不肯稍自贬抑。其题刺则曰“布衣万斯同”,其会坐则摄衣登首席,岸然以宾师自居。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请先生少宽假,先生噤不答。有运饷官遇贼,走死山谷,其孙怀白金请附忠义传后,先生曰:“将陈寿我乎?”斥去之。后先生兄子言,与修明史,独成崇祯长编。故国辅相家子弟,多以贿入京,求减其先人之罪,言峻拒曰:“若知吾季父事乎?”其父子狷介如此。万氏一门,经学史才,冠绝当代,其操行之奇卓,亦复不愧古人。此则蕺山、南雷道学之绪余,不仅以文章藻耀振起门第者也。

说万斯同以布衣身份修明史,有人想贿赂他,为自己的祖宗能进传忠义类,但万斯同不同意,他的侄子万言也是这样,不虚美,不掩恶,修史,秉着实事求是的作风,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以上所述,四本笔记是宁波人笔记体作品中的代表作。笔记作品,短短数语,写人,考证,记事都非常有味道,犹如智慧的灵光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