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张国荣”的我们总比没有信仰好?

 北欧的小灰灰 2016-04-01
深夜,在忙碌中突然发现,已经是4月1日,回想起13年前这一天雨夜,独自一人在离学校不远的出租屋里呆坐着,夜晚的自习大家并没有认真的学习,因 为就在那个愚人节,有一个人从26层高楼悄然飘下,一个曾经被万千人宠爱的生命从此归于泯灭。那些爱着他的人永远都无法接受,就在愚人节他以自己的生命为 代价开了一个残酷的的玩笑。他是阿飞,他是西毒,是十二少,是那个依稀青涩的懵懂书生宁采臣,那个无法识别戏我的红伶。当所有有关他的猜测与臆想烟消云散 之后,我才决定是时候了了。该对所有的混乱与情感做一梳理,当自己特有的怀念。在这个张扬与消费的年代,怀念一下别人认为是“消费品”的张哥哥。

 

    过去一年来,对张国荣的作品总是翻来覆去的亦听亦看,歌声里的幽怨,电影里的忧伤,或许是哥哥独有的气质和味道。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到整个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四大天王时代。作为80末的出生的人,我理所当然见证了他们的辉煌,而梅谭张三人称雄乐坛的事对我来说更像一个传奇。我能够 想象起那个激情飞扬而又些许单纯的年代。他们并没有虽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相反他们跨入又一个十年,又一个千年,继续谱写自己的神话,轻而易举的伴随着 80年代出生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张国荣的歌好听,我喜欢他的电影,可我不算他的影迷。我欣赏他,但又保持一段距离,不像我喜欢迈克尔杰克逊那样的热爱, 更不像对周杰伦,陈奕迅等新生代艺人一样,可以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电影,但对他们感觉却像陌生人。引起我对他注意的是那个略显傻气而又单纯的书生宁采 臣,还有烟视媚行的小倩。那是个书生与美丽女鬼做一偶然相遇就惊煞世人。多年后我依然无法忘却那一段凄美的的人鬼之恋以及王祖贤的绝代风华带给我的震撼, 使他们满足了一个少年所有的对美与爱的渴求。天生的痴者,天生的不食人间烟火,那飘飘的衣袋,流水一样的轻纱,如梦似幻的配乐,徐克与程小东联手打造的经 典成了我们心中不可破灭的神话。

  

    以前我总乐意拿他和梁朝伟做比较,一样的落寞与独立,一样的郁郁寡欢与自恋。可仔细想一想他们其实还是不同的。梁朝伟是内敛而又谨慎的,可 以从容的游走自我与世俗之间,而张国荣则走的更远,自恋,自傲超然于世俗,骨子里却有一种贵族般的颓废。我觉得任何一种性格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社会学层 面的根源。根据一些资料。张国荣的少年时代并不快乐,他和自己的家人感情淡漠,据说他的母亲到他家都要问我可以用你的洗手间之类的话。一个儿童时代爱与关 怀的缺失将会给他带来一生的精神负累,他会有一种漂泊无根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下意识的对爱与关怀有强烈的渴求,并且也会使他感觉得到爱是一种恩赐而不 是给予。然而所有情感上的缺失不可思议的在角色里得到补偿,进而赋予角色摄人般的魅力。

 

    在英年早逝的明星谱中,港台、内陆的艺人逝者都没有超越张国荣的“名望”,但同时也没有哪个明星会被活着的人们用“纪念”的方式如此炒作, 每年都要在愚人节前后尽情地消费一次,演出要赚个盆满钵满,粉丝们要在各种演出会上花钱购票用现实的高额消费纪念哥哥。看似市场供需双方都有需求,实际上 恰恰是回避了纪念“哥哥”的实质与消费没有任何关系。张国荣能够被华语世界的人们承认,是人们在活着的张国荣身上,不仅看到了艺人张国荣呈现的作品(或歌 或演),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遵从内心真实地活着,张国荣能够表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和展示个人的情感部分,大多数华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张国荣的个性之美与艺 术之美让活着的人直指“自我内心”的世界,人们会不自觉地在欣赏“哥哥”的艺术作品时,观照了整个华话世界文化如何变得更加真实的、个性化的存在,有华人 的地方就有张国荣的粉丝,就有“哥哥”对华人文化的深刻影响。

 

  爱“哥哥”是个人性化地爱,就像他在不同性取向的人眼中有不同层级、不同侧面的美。很多舆论批评,任何集体化的纪念方式都是违背了人性本身的 爱,用集体“消费”的方式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无知和亵渎。爱“哥哥”,就请放弃消费“张国荣”,听他的歌和演过的作品,回想一下“哥哥”留下的种种美好就足 够了。然而我却不那样认为,对于消费张国荣来讲,总比没有信仰要好得多,毕竟在中国整个大环境下的精神匮乏中,能有一个精神寄托,也是极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