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言的时代跫音——采访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黎传绪

 hongzhuanyidui 2016-04-01


 汉语言的时代跫音——采访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黎传绪


        字若珠玑,笔走龙蛇,只要微微舒展,行间里封存永久的文化内涵也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言语无疆, 南腔北调,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题记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寄情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聆听江南的软语秦川的腔,我们总想身临脚步到不了的从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气息,而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黎传绪教授做客中网文化,就汉语言文化等息息相关的问题对黎教授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一壶春茶馥郁满室,一段历史娓娓道来,黎教授语速不快,眼眸里透着神采与睿智,特别是举手投足间亲切而又富有感召力。一开始采访学界泰斗而忐忑不安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谦和而优雅,是我对黎教授的最初印象。
        汉字不语,大音稀声,它的寂静里却藏着千年跫音。作为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黎教授在谈到汉字的发展与演变时提到“羡”字,古时“羡”的象形字意为对着烤熟的羊流口水,而到了如今发展成为今天的“羡”,进而也有了羡慕的意思。并寻思着拿起手中的笔,一个惟妙惟肖的象形字跃然于纸上,并现场给我们做起了讲解。思绪纷飞,似乎能看到先秦时代龟甲上道道沟壑,感叹历史的奇妙交织之余,更佩服的是黎教授的博学,在我们眼中稀松平常的汉字,而在黎教授眼里,全是历史与故事。
        时间拉回现代,久居豫章故里,说起南昌的城市名片也许有滕王阁、世界动感都会、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等等。自诩也算是个老南昌了,直到听黎教授谈起南昌方言,才知晓是小巫见大巫:“中华五千年的语言发展脉络都能在南昌话中找到踪影,南昌方言堪称宋元语言的活化石”伴随不疾不徐地语调,黎教授的一席话令在座所有人惊叹。“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因此北方方言并不难懂。黎教授补充到,方言读音用法保留得越原始,离现代越久远其实就越难懂,南昌话现在仍沿袭宋元读音和用法。在全国方言中,古老程度绝对前列。很多南昌方言俚语极具地方特色,不在南昌长期生活的人初次听到时一定一头雾水。诚然,身边许多外地朋友觉得南昌话乃至江西方言生涩难懂,但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学问奥妙,一时间茅塞顿开。这,才是南昌最有名且最为悠久的文化名片。
        在随后的交流中,众人展望未来传统汉语言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和发扬。譬如在谈到简化汉字与繁体汉字的选择中,黎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坚持科学性原则,适应社会需要”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却深谙道理,在取舍中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统一,席间妙语连珠,不时引经据典将气氛推向高潮。
 
        采访完黎教授,于是有了想记录下点点滴滴的冲动,我知道朴素的文笔无法言明,一会满脑章句,一会满脑空白,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任何文章都要稚嫩。当我用与先辈们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从古到今逐渐演变而来的中国汉字,静听着与千百年来相差无几的乡音。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厚重,耳边萦绕的声音,是来自汉语言划时代的跫音。

        来源:江西收藏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