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张国荣是永远不死的?

 真友书屋 2016-04-01
文 | LOOK




明星会死吗?


明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若是在古代社会,不论多么发达的演艺业,唱歌剧的、唱京戏的、画画的、写小说的,受制于传媒业的不发达,创作者「本尊」的曝光度始终有限。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印刷业的发达、录音技术和电影电视的兴起,一切都成为了可以复制的对象,包括明星的形象。


本雅明说,艺术品的「灵韵」消失了,但这造就了去威权的「明星时代」的来临。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许会质疑上帝、不屑国王、鄙夷总统,但常常难以抗拒超级明星的魅力。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每一次携手出场的照片与视频,总能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玛丽莲·梦露是无数男性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性感巨星。




明星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


首先,明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尊具体的肉身,佛陀、上帝的金身再多,那也永远只是象征,这使得人们很容易对明星产生亲近感,因为他们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


其次,我们认识这些明星,是因为他们在银幕上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尽管有时候这两个身份会产生雷同现象。是这些角色,这些形象,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让我们迷恋至死。


有些明星甚至会成为时代的符号,比如李小龙、张国荣、邓丽君,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社会对于某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是某种形象的寄托,某种情感的象征。




某些欧洲左派知识分子对大众流行文化抱有强烈的批判视点,尤其是明星的出现,他们认为这会麻痹大众,使得那些本来具有反抗力量的观众失去抵抗力量,沉醉于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


但现代社会的明星与古代社会的帝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帝王的权力具有一种宰制性的力量,控制的不仅是普通人的身体更有思维与意识,而明星对大众来说,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全球资本主义渗透到地球每个角落的时代,它当然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又是现今这个被祛魅的时代唯一拥有神圣光环的物体!


明星既然寄托了大众如此多的幻想,代表了众多无法一一陈述的意义,那明星的死亡必然会引发大众强烈的情感振荡,依据明星「明亮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响。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明星的死亡逃不脱两种情况:或是英年早逝,或是寿终正寝。从引发大众惊奇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以何种方式离世,明星早逝所产生的震撼度必然是最大的。




像马龙·白兰度、奥黛丽·赫本、格里高利·派克、伊丽莎白·泰勒的去世,都是寿终正寝,在当年也能引发各界的强烈反响和纪念,但没过多久,一切也就烟消云散,这些明星纵然伟大,但其去世从「事件」角度而言无法构成一种现象。


再看鲁道夫·瓦伦蒂诺、詹姆斯·迪恩、玛丽莲·梦露、李小龙、约翰·列侬,以及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就完全不同了,这些「事件」产生了空前的震撼效应,有些甚至成为了类似国丧的社会事件。




我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下明星意外早逝对其形象建构产生的正面以及负面的效应。

有一些明星,是我们真的无法相信甚至不愿看到他(她)们衰朽后的模样。在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中,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扮演的作家在被问到人生理想的时候,说出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在死亡与不朽之间,我选择不朽,然后死去。」


死去意味着永久的定格,意味着如果本来已经飞翔至巅峰,就没有下落的机会。梦露与迪恩的去世即是一种这样的效果。超级性感炸弹梦露,试问普天下有多少男性愿意看到她老去的模样?能想象梦露在银幕上成为别人的母亲么?梦露的去世将她的性感神话推上无法坠落的巅峰。




詹姆斯·迪恩在世时正是美国战后青少年文化蓬勃兴起的年代,他只凭借三部电影就成为了那个时代叛逆少年的代表形象,用著名当代艺术家安迪·沃荷的话来说:「詹姆斯·迪恩哪怕一辈子只拍了一部电影,他仍然是19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星。」




迪恩后来因为车祸意外去世,如果没有车祸,也许他可以成为马龙·白兰度那样的明星兼演员,凭借着自己的表演天分去驾驭一个个令人激赏的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是英年早逝,却将他彻底定格为一个青少年的偶像、反叛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及1950年代的象征。是死亡令他从巨星上升为图腾和神话。


李小龙亦是如此,他去世之前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动作明星,他的身体已然是一道银幕奇观,而作为动作演员,随着时间的逝去,他也将无可避免地走上下坡路。突然的离世,让李小龙永远失去了衰老的可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永久难忘的刚猛体魄印象。




更传奇的是张国荣,同样是早逝,同样是在生前就已经是天王巨星,但他的离去却是主动的选择:自杀。虽然现在有很多证据表明,梦露的死亡也有可能是自杀,但对大众来说,梦露的死因已经成为梦露神话的一部分,大众宁愿选择继续把梦露和各种流言与阴谋论联系在一起。




张国荣则是非常明确的自杀,没有露出任何征兆,没有留下任何理由,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纵身一跃。张国荣生前最经典的角色是《阿飞正传》中的阿飞一角,这是一个经典的1960年代的香港浪子形象,影片中有句很经典的带有自我诠释意味的台词:「有一种小鸟,它生下来就没有脚,一直不停地飞,飞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张国荣最终在现实中选择在4月1日这天用自杀的方式实现了他的这个经典银幕形象——他要着陆了,这是我最后的身体演出!这样的离开方式,使得张国荣的逝世永远成为了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中定格的「事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明星早逝都会自动生成传奇,有不少明星的离去,造成他(她)的美好事业遗憾中断,给大众带来的只有惋惜和伤痛。希斯·莱杰就是一个例子。




他的早逝虽然助推了《黑暗骑士》的票房和口碑神话,但对他个人以及对好莱坞来说,那都是巨大的损失。希斯·莱杰身前并非如梦露、李小龙一样,是某种符号或某种形象的代言人,他是一位演技优秀、可以胜任不同类型角色的演员,如果他没有那么早离开,他完全可以在银幕上扮演更多让观众流连忘返的角色,献出更多的好作品。




明星的死亡,不管是意外离世还是寿终正寝,我们都得面对一个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些明星真的死去了么?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其实是,如果他们活着,是活在哪里?


那答案自然是,活在观众的记忆中。


所以,即便明星的肉身消去,但他们的形象其实从未远离。因为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永远是一种幻想的、心灵投射式的关系,既然从未实质性拥有,谈何失去?




马龙·白兰度死了,可是他即便活到现在也不拍任何电影了,他的肉身对观众来说又有何意义?


明白这个道理的明星,甚至会使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让自己的银幕形象在观众心中永生。




葛丽泰·嘉宝在三十六岁盛年之际,拍完《双面女人》(Two-Faced Woman)后即选择了告别影坛,之后拒绝出席任何公开场合,直至去世。对观众来说,嘉宝其实已经在银幕上死去了,她无论是否在世,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御用女主角原节子,在小津于1963年去世后,正处于演艺生涯黄金年华的她突然宣布退隐。恐怕直到半年前去世才让很多影迷意识到,其实原节子一直还在人世,但她的银幕形象建构早已在半个世纪前完成了。



所以,明星的「存在」是一种最特别的存在,他们可以虽生犹死,也可以虽死犹生。明星的生命超越了肉体和物质的生命,这就是明星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