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存土壤、人才培養、藥材品質 中醫中藥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醫門熊貓 2016-04-01

新形勢下,中醫中藥發展面臨哪些挑戰?怎樣才能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帶著一連串問題,《新華社》記者歷時兩個多月深入調研發現,中國中醫藥事業在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亟待做好培育生存土壤、加快人才培養、著力提高中藥材品質等緊迫工作。

挑戰一:中醫藥生存土壤亟待進一步培育

「如果華佗在世,崇洋都被醫治……馬錢子、決明子……用我的方式,改寫一部歷史……」周杰倫的流行歌曲《本草綱目》唱響時,引發中醫古籍《本草綱目》脫銷。

「我孩子會唱這首歌後,就提出要看《本草綱目》。」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驚訝地發現流行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極大,不是孩子們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大人沒引導好。

起源於「伏羲制九針」的中醫藥,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蘊涵著深邃的智慧。然而,伴隨傳統文化教育的弱化,中醫藥領域出現了離老年人越來越近而離年輕人越來越遠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說:「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沒有中醫藥的復興,就沒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復興。」

興辦「養生堂」等電視節目、建設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教育基地、41項中醫藥專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些年來,中國初步形成中醫藥文化與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等協調發展的格局。然而,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且順暢的中醫藥文化發展和創新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中醫藥文化專業隊伍有待繼續充實和加強。

對一些地方在中小學嘗試「識百草」、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做法,專家們表示肯定。安徽中醫藥大學校長王鍵說,中醫藥傳承更為根本的是要「從娃娃抓起」,中醫藥知識要寫進中小學課本,為中醫藥的傳承創造良好的社會土壤和環境。

「謙」字門中醫兒科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俊謙建議,中醫藥文化是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應該更多地走出去。

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黃輝呼籲在民眾中持續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他說,弘揚中醫藥文化不僅僅在於營造氛圍,更重要的是研究和挖掘出中醫藥的科技文化內涵,通過多種形式傳播,讓群眾真正理解和認同。

王鍵還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篩選出適合不同人群的中醫藥健身方法,先行在中醫機構、衛生單位推廣普及,成熟後向全民推廣。

挑戰二:多管齊下加快人才培養

「我畢業於中醫藥大學7年制中醫專業,課程設置是60%中醫、40%西醫,最後是中醫沒學通、西醫沒學精。」北京某中醫院的醫生小莊說,他的110名同學中仍在吃「中醫飯」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學至今不會開方子。

小莊們的窘境是當前中醫藥院校教育的縮影。來自一所著名中醫藥大學的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4年,該校畢業學生9719人,選擇進醫療單位的人(包括從事西醫工作的)僅為28.77%,即不足2800人。

這所大學的負責人說:「上完大學卻學不好看病,人才不流失才怪呢!如果按70%以上的比率繼續流失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早在1962年,中國第一屆中醫學院學生畢業前夕,秦伯未、於道濟、陳慎吾等5位中醫專家聯名給衛生部寫信,指出中醫學院在培養目標、中醫課程內容安排等方面存在問題。迄今50多年過去,這些問題仍然存在。

業內人士強調,中醫藥院校還迫切需要培養既懂基礎理論又懂臨床的高水準師資,這是提高教學品質的關鍵,否則中醫藥無法得到傳承與弘揚。

此外,師承教育也很不樂觀。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成立的初衷,是為實現原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的遺願。開診16年來,「送走」了15位名老中醫,而靠師承僅培養出1名年輕傳人。董事長張曉彤說:「年輕中醫是種子,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中醫藥前途堪憂。」

為改變局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和對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的整理及推廣應用工作,先後評選了兩屆60位國醫大師,探索建立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還正在全國遴選200位基層老中醫(含民族醫)專家,積極建設傳承工作室,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仝小林說,中醫要向兩頭發展,一頭是高精尖,培養的人才要成為中醫學科的帶頭人。另一頭是大力培養鄉村和基層醫生,尤其是全科醫生,改變廣大農村和基層中醫藥人才嚴重不足的現狀。

挑戰三:著力把中藥材的品質搞上去

「現在的中藥,連我自己也很難說願意吃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原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孫塑倫日前面對記者坦言,「『中醫亡於中藥』,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是我們要警鐘長鳴。」

藥為醫用,醫因藥存。中藥是中醫的重要物質基礎,中藥材是中國重要的戰略資源。近年來,中國中藥產業獲得長足發展,2013年中藥產業規模達6324.4億元,培育了一批中藥產業大品種、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藥生產、流通企業,提升了中藥產業影響力。

然而記者在調研中也聽到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目前中國中藥資源保護和發展也面臨不少問題,比如:部分野生中藥資源流失、枯竭。中藥材選種育種、規範化發展緩慢,重產量輕品質,化肥、農藥、生產調節劑濫用現象屢禁不止。

面對中藥資源保護存在的挑戰和問題,有關部門積極採取行動。

實現中藥材的可持續生產,必須從摸清中藥資源家底入手。近些年,中國推進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建成了一批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資訊和服務監測站。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說:「種子好藥材好,藥材好藥才好。我們要即時監控全國藥材主產區的藥材價格、品質和產量,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力爭到2020年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基本完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水準顯著提高,還提出實施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工程、優質中藥材生產工程等一系列舉措。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近日表示,要強化品質管制,築牢中藥產業發展生命線,包括建立中藥溯源體系,使中藥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於有效監控中;完善中藥品質標準體系,加強行業監管,規範中藥產業鏈全程的過程管理,形成長效追責機制。

加入Line好友
關鍵字: 中藥 中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