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4-01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


  麒麟舞

  海丰麒麟舞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是海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舞狮的样式之一。原为古代原始体育活动的风俗,与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有益文娱活动。

  海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相同,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如附城镇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两个弄狮人,一者戴着面目狰狞面具(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者则头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玩耍。

  海丰麒麟舞至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麒麟舞”2006年已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东坑地景

  东坑地景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东坑上屋村先祖太公彭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艺术的民俗活动在继承、保留的同时,又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精神和艺术内涵。

  东坑地景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闹元宵巡游活动。整个巡游队伍由300余人组成。以汉族历史人物、传奇小说等为题材编成戏剧情景节目,如《八仙骑八兽》、《金山战鼓》、《西游记》、《天仙配》、《三星拱照》、《花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八仙过海》、《薛仁贵征东》等。辅以串花灯、耍金龙、舞狮、舞大象、挑花篮、扭秧歌、彩旗队、花环队,配以八音大锣鼓的鼓乐队,加上沿途燃放绚丽多彩的花灯炮(结成十二托,悬于长木上,每托花样不同)、鞭炮、铁制的三把连响。活动中爆竹声震耳欲聋、巨型烟花腾空而起,把山村夜晚装点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景像蔚为壮观。出游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六点开始,从本村出发,沿着各村各寨依次游行表演。

  “东坑地景”今年6月已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塘吹打乐

  南塘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来民间民族音乐较为丰富,南塘民间吹打乐庆兴班,系郑氏家族班社。创始人郑梧天出生于南塘镇,从小跟随父辈学习吹打乐。民国初年,他熟练掌握了吹打乐的各种技巧和伴奏知识,经常在当地的各个红白事场合吹奏,并在戏班中伴奏一显身手。由于艺术水平高超,他很快在海陆丰一带的乐坛中走红。由于他对职业的喜爱又狠下苦工练就了“顶土笼”、“顶大鼓”、“顶碗”,同时吹奏得一手好手艺,更在当地唢呐班的“打武”表演中名噪一时;后来郑梧天与兄长梧炎、弟梧花组建五家族吹打乐班,起名为“庆兴”班,并成为民国年间海陆丰最著名的吹打乐队之一。

  南塘庆兴班吹打乐队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与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相结合,有时还与弦乐合奏,头顶瓷碗单吹或双吹等高难度动作的演奏。吹奏的乐曲有“和经”即伴奏佛、道曲文和吹打牌子。还有伴奏即“师公”诵经唱的佛,道曲调。有流行于陆丰南塘镇、湖东、陂洋镇、惠来县、普宁市一带民间百事佛曲也称“经偈”曲乐。曲名有:《叹仔书》、《引灵拜佛》、《十方佛祖》、《排灯》另有流行于海陆丰的道经偈且红白事场合都能应用。曲牌有:《三清赞》、《孤魂叹》、《五字偈》、《七字偈》、《金钱花》、《开阳台》、《天尊板》、《取江土》、《三酌酒》等,还有正字戏、白字戏上的大量曲牌和其它套曲,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演奏。

  南塘庆兴班海陆丰吹打乐队传承至今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接受,得到各级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关心支持,国内韵专家、教授多次到南塘莅临指导、观摩采风,庆兴班吹奏的《许英杰和番》、《五台山》套曲由音乐工作专家卓荣光录音、记谱、载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2006年3月,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幸志斌和北京的器乐曲集成主编、教授莅临南塘,现场聆听庆兴班演奏的《三板》等曲,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同年7月南塘庆兴班代表广东省赴河北省南戴河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全国“吹歌大王”等荣誉称号。

  “南塘吹打乐”今年6月已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钱鼓舞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今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今天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襯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据老艺人们世代口述:踏钱鼓是由闽南流入海陆丰的。至今亦有26世代以上,计750年的历史,即宋元间旧事。在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钱鼓文脉有若悬丝,生生灭灭,至20世纪50年代间,海丰文化馆长马康,发现钱鼓老艺人李火奕身怀绝技,乃组织挖掘、传承、整理等工作,才让这一古老的、独特的艺术,重为世人所知。不久,汕尾地区各地再次进行了一些挖掘工作,有新的发现,加大了抢救工作的成效。整理后的踏钱鼓,曾到北京演出,获得大奖,并被收入《中国舞蹈集成·广东卷》。

  “钱鼓舞”2006年已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