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成人的自我安慰| 婵琴

 真友书屋 2016-04-01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成人的自我安慰
蒋婵琴

见一熟人,她神叨叨跟我说,“哪哪有个英语培训,老师相当厉害,现在就可以把小学词汇学完。毕竟当下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这样等上小学,初中就不用再花任何其他费用了。你要是现在不学,以后花钱得更多。”她的孩子今年5岁,报了一个英语班,小提琴班,围棋班。每周末休息,都得陪他去上课。已经半年时间了。

“孩子这么小,就把小学内容都学会了,那读小学还学什么,且不成了'放空期’?一直纳闷也不好意思问。只问,“这样会不会很辛苦,你和孩子都没休息,我看你们这比赶场还忙。”她说:“辛苦也没办法,别人都这样,你不这样,孩子就没自信了。自己小时候穷怕了,现在有条件就多为他创造。”她一边跟我说,一边催促孩子,“快点换鞋,要不然就错过班车了。”

我看着孩子那双幼小的双手和并不麻利的动作,看得出,他在尽力配合妈妈的标准。不知为何,眼前一幕,心生复杂。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让无数的父母在焦虑,挤压,填塞式的教育里紧追不舍:“别人家的孩子上培训,我家的孩子也要去。”“我们小时候没有好的条件,现在有了,就满足TA。”不管不顾,孩子的志趣与愿意是否在那个点上。

又一次,去一个国际英语培训班,等人期间:一三岁左右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哭闹,怎么都不肯进教室。年轻妈妈可能赶时间,直接交给老师,转头就走。孩子在后面,嚎啕大哭,歇斯底里,浑身扭动,甚至不停用小手试图从老师身上挣脱下来,老师怕他影响其他孩子情绪,让其坐另一个角落。没有任何安抚和试图了解孩子为何情绪失控的方式与行为。

那一幕时常像电影在我脑海回旋,极具冲击力。这样的惊诧与反感,让我看到当下中国一些父母对女子的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从幼童开始,就以自以为“爱”的模式试图去做填鸭,操纵及控制。似乎很少重视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他们从来不觉得这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中国父母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情绪与兴趣是忽略的,又或者盲目去做些干扰他们成长模式。是因为父母很多时候,本身就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将自己的爱好或兴趣借以孩子的名义去推动,完成自我的权威与身份存在感。而西方的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任何一次情绪散发,给予足够爱与自由及天性保护。他们会捕捉孩子对兴趣爱好的敏感期,并作适当引导,非强加干扰。”一次听幼儿成长心理课,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当下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心态。

一直都觉得,对于孩子的培训学习,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一个孩子在幼童时期保护TA们的天性、愉悦及探索自然兴趣,体验世界,开拓视野,发现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锻炼自我担当能力,比多上几个培训班,多记几个英语单词,多学一首曲,要重要得多。

当下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在以自己的观点,品格和德行去强加,指点孩子,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因为父母的观点:“谁谁谁怎样怎样了”“我是为你好”“我比你懂得多”“你现在不好好学,以后会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思想念头,让一个孩子过早背负起,生怕输在起跑线的责任。素不知这样的输和赢只是建立在某种比较,攀比基础上,甚至是忽略不计的事。

孩子从来都是驻扎在成人之上的又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个体,它们有自我独发现,探索成长的方式与态度。就好像一朵花开,它从来也是有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菊花从来不因为玫瑰的绽放而焦虑,急迫;荷花也不会因为鸾尾花的盛开而自卑,改变花期。

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是珍惜宝贵的童年,天真快乐自由地玩耍,保证基本生理需求,观照TA们内心的真实情绪,教会孩子与自己真实相处的能力。心理学家格赛尔早就说过,“人的智力和体力一样,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人很多时候一旦破坏了天性与规律,就成了拔苗助长,终归适得其反。

要知道一个孩子原生态家庭的成长,会影响日后品格与记忆的源泉,并引导他们对世界的初始认知,理解及情感模式:“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行为的。”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及相处模式多少会决定他们日后性格,习惯,担当能力,心智健全成熟与否。

而这样,那样填塞式,强迫型的培训,灌输的只是一种学习工具,而非手段。人生从来都是像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它考验前期人天性的敏感,习惯,耐心,满足,不安全感,后期的选择判断,独立思考,傲慢与孤独,耐心定力……诸多成长中超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恰恰是被成人所忽略和麻木的。

婴幼时期,所有来自成人强行灌输与推动,看似以爱的名义实施最好的教育,不过是对自我幼童时间成长匮乏的某种弥补和因落差产生的心理安慰。所以,我们会发现父母不懂如何觉察,放开自己的孩子,让其自由快乐成长,而是紧张,焦虑让孩子赶趟式的培训,学习,再培训。所有的期盼与情绪都凌驾于孩子之上。看不到一个成人内心的柔和、沉静与安定。

孩子的快乐健康和幸福,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终生的心愿与目标。只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捕捉外界事物,从来都有他们特定的探索及爆发期,倘若一个孩子在婴幼时期就被迫接受输赢起跑线的观点,惶惶然地展开竞争,填塞式的辅导,还有何童年快乐自由可言呢?

爱的基础首先建立在尊重,平等,互动的交流上展开。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过好当下那一刻,给予自由,与之共同成长,弥补情感缺憾,算不算是另一种明智和选择呢。而若一味想着虚无缥缈的未来,成为一个跟随集体洪流,席卷其中而不自知的人,会不会又是另一种匮乏和不得体呢。


 作者:蒋婵琴,生活、阅读、写字、看风景。曾经俗世里的温暖和微笑,被无常打破,之后因为内心需要而写作,记录自己给时间,和交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