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前在江南与茶相遇,成了“茶糊涂”

 聰哥的寶藏 2016-04-01


呆呆按

老家@神女李晓并,许久不曾露面了。大家也都知道,她一定是在酝酿着什么呢!这不,春暖花一开,神女款款地从江南回来,满身带着明前茶的清香。


遇到明前茶,当属无意中的有心。


有一天在微信平台上认识了杭州黄楼爵士酒吧,就一直想象着某一个夜晚,坐在那个酒吧的角落, 就着一杯带了盐粒的玛格丽特,听一曲乡村blues。

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才发现此行必定是和茶有了关联,因为清明前的江南,正是采茶的黄金季。


原本计划去杭州只为黄楼,茶叶则去附近的湖州,因为那是同伴的老家,可以熟人引路去采些安吉白茶回来尝鲜。

事实上,这个时节到杭州,你是躲也躲不过扑面而至的各种关于茶的图景。于是,用心直面,杭州的龙井和湖州的白茶,采撷几个片段,由陌生到熟悉,竟至糊涂。

 

1灵隐寺前,初遇明前龙井


住在灵隐寺边儿上的天竺路步行街民宿,整条巷子的门店,除了第一家“?一时?”是一座安静的小院,进到里面可以欣赏到琴棋书画,茶,则在精致的小陶罐里,有半两、二两装,当然,飘逸灵动的女主人喻晓也是可赏的景致。“?一时?”的氛围,毫无理由的,让你相信罐罐里的明前龙井一定是真品、上品。

一路走过去,其他门店都是敞开式的,门前一律摆放了盛满绿色茶青的笸箩,旁边是炒茶的机器。炒茶人说,现在都是机炒了,手工炒制一般都是在作秀。都说是明前头茬龙井,看看,闻闻,询价,一脸茫然地离开。

早起去登灵隐寺后的北高峰。下山时太阳当空,小径两侧的茶园里,满是采茶人的身影。


印象中,漫山翠绿的茶树和忙碌的采茶人,那都是画中的风景。而此刻,自己也成画中人。


走进一垄茶田,看采茶女双手翻飞,一叶一叶嫩芽进了挂在胸前的竹筐。茶女说,这里茶田种植的都是改良品种龙井43号,她家的茶田很少,只有这片茶田中的四条,一年的茶叶产量不到四斤。一个上午能采摘多少青叶呢?她说,要保证一芽二叶的品质,一上午只能采摘三两而已,基本上四斤青叶可以炒制一斤成品龙井茶。


想要随她去家里品一杯茶,她说,哪里舍得啊,一斤真正的西湖龙井都在2000元以上了,一杯水要80元,怎么尝?


想想那些逢人便相邀品尝的路边茶贩,他们的“龙井”,是哪里的龙井?

恰此时,与“一时”主人喻晓坐在一片茶园前用餐。对着眼前的茶树,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灵隐村里有一位老奶奶邀我看她的茶地,茶地在三天竺法镜寺边上,有七座千年古寺围绕,听着禅钟成长。奶奶几十年在茶园耕种打理,从来不施农药,不打催芽剂,一年的产量也就小几十斤。奶奶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因为与奶奶老少邻里,相处和谐,奶奶心疼我总吃亏,且算信得过我,交由我帮着打理售卖。今年因为倒春寒,真正的群体种龙井要到清明左右口感才更醇香厚实……


就是面前的这片茶园,还有这样美丽的故事。再过一周才能采摘的群体种龙井,我们预约好了。

还得了一些关于茶的小常识:种植地带越高,茶的品质越好;采摘时要揪,不能掐,那样会伤到青叶,泡出来的茶叶根部会发红。难怪可以听到采茶时“蹦蹦”的声响,那是“揪”出的声音。

 

2零距离接触安吉白茶


这个季节到湖州,当然不能错过安吉白茶。


道路弯曲。导航语音一会儿在安吉,一会儿又出去了。我们的落脚点不在安吉,而是近邻长兴县和平镇方家庄,这里地势高,漫山遍野都是毛竹和茶田。


老章家的30多亩白茶分散种植在几个山头,进入采茶季,他从河南雇请了23名采茶工前来帮忙。他说,茶树的青叶并不是越小越好,没长熟的嫩芽出不来味道。好的白茶要求一叶一芯,最长不超过1.8到2公分。


今年的气温低于往年同期,所以开茶的日子也推后了一些。清明在即,半个月的时间要把头茬茶采够三遍,为了保证茶树品质,不采二、三茬,直接像剃头一样剃掉,进入新一轮的茶田维护。


茶山陡峭,午饭只能让采茶工们下来吃,再上山后,个个气喘吁吁,需要坐下来歇息一阵才能继续开工。打听了一下,这一带雇请采茶工一天的工钱是120至150元,老章家算便宜的,每人每天120元。

青叶采好了,还需要再过一遍,摘除那些大叶和粗梗。所以,能够请到干活细致的采茶工也是一件幸事,会让自家的茶叶品相更好。


晾、炒,这些工序无法省却,也无法短时间内一次完整浏览。我们看到的成品茶,也都是前一天炒好的。三袋茶叶,采自三块茶田,无法说哪个更好,只能自己去看、去品。三杯白茶泡起,一杯闻着清香,一杯看着漂亮,第三杯,香不及第一杯,样不及第二杯。价格都一样,选哪个?


一圈看下来,掐算一下,几百元一斤的明前茶,真正是连成本都不够啊,怎样去分辨?


在湖州一家老字号的门口,一位婆婆吆喝着兜售“明前”白茶,25块钱一两。上前细看,越发分不清。见我转身,婆婆追上来:20块一两要不要?


听的人几乎是拔腿逃掉了。


再回杭州,住在著名的佳沃龙冠龙井示范园旁边的民宿,房前屋后,尽是绿意葱茏的龙井茶田和点缀其间花花绿绿的采茶女,走过路过,只剩了看风景的心情。

和民宿管家聊天,她说,一些老茶师,刚毕业工作时对茶叶品种、工艺、审评以及市场看得很清楚,讲起来头头是道,等到从育种、栽培、采摘、审评、初制、精制、包装、销售、市场、品牌等整个茶叶全产业链作过一圈之后,反而什么都不明白了,只说“看不懂”三个字,成了“茶糊涂”。

什么茶才是好的茶?答案有了:糊涂一点,自己喝着好的,就是好茶。


更重要的,每一叶茶,都经过了双手采摘和无数道工序,了解这一切的瞬间,对茶,生出了敬畏和珍惜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