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佳节祈福清云山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4-02
新春佳节祈福清云山——我市民间文化习俗见闻
时间:2011-02-19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春到清云山,美在定光寺。在满是祝颂声的新春佳节里,于清云山登高赏景,到定光寺礼佛祈福,用质朴的方式留住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浓浓年味,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在这里展示无遗,令人流连忘返。
  热力四射的“福”地
  坐落在陆丰市河西镇的清云山,自然风光秀丽,环境宁静宜人,人文古迹众多。象山、狮子山等几座山峰峰峰相连,此起彼伏,如诗如画。
  节日里的定光寺充满着热烈与喜庆的韵味。大红灯笼挂满了每一处殿阁和长廊;在房宇层叠、飞檐斗角,绿树婆娑、花草凝香,回廊交错、曲径通幽,鸟鸣泉响、梵音缭绕中,整个寺庙平添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夜里的定光寺更是另番风味,彩灯闪烁,灯火通明,金碧辉煌,整个寺庙像是灯的海洋。站在定光寺观音阁向下远望,春节前刚刚安装并开通的湖清公路上的240盏亮闪闪的灯,连成一体,就像是一条通体透明的火龙,从定光寺山门下蜿蜒向外面飞腾而去,非常好看。
  而晚上在后坑村进入时,远眺清云山定光寺,整个寺庙像是灯的海洋,闪闪烁烁,光彩夺目;一条长长的火龙,从我们身边盘旋而起,直奔定光寺。
  从除夕夜起,清云山白天的开朗、气派与夜晚的光明、神秘,使这里成了热力与魅力四射的“福”地。特别是在夜里,湖清公路上车辆穿梭,往日寂静的定光寺这时热闹起来了,游人香客络绎而至。停放在寺庙里的车辆很多,山门口那一片地,天王殿前的阔埕,以及从天王殿通往观音阁的那一条长长的坡路等,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样的车子。而在最顶的“紫竹林”观音阁殿前,及观音阁殿与地藏菩萨殿之间的一处埕地,人头簇簇,男女老少的香客跪伏在地,神情专注地凝视着庄严的观音菩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着虔诚,默默地祈祷,“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祈福辟邪求平安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 “祈丰年”和烧“头香”就是这种传统习俗里的一件大事。
  祈丰年和烧头香都是在大年初一进行。祈丰年又叫“祈谷”,即祭祀谷神,祈祷丰收。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周公姬旦制定了“籍田大典”,要求天子在新年第一天率领百官亲自犁田,用以表示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丰收。以后,历代皇帝都沿袭这一礼仪活动。北京天坛,就有一个“祈年殿”,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丰年的场所。在民间,祈丰年就是祭祀先穑和祖祢。他们是古代传说中最早教会百姓种庄稼、从事农业生产的祖先。祭祀他们就是期望粮事顺利、五谷丰登。而烧“头香”,是指大年初一清晨到寺庙去上香,祭神拜佛,求得神佛的保佑,获得神佛的赐福。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祈求神佛先降福于自己,人们认为在这天上香是越早越好。于是,人们往往在天未明便急忙启程,力争烧上第一柱香。有的人还专门在寺庙等上一宿,甚至不惜花上巨资,也要抢到烧上这第一柱香,以博得更好更多的运气。
  在汕尾地区,从除夕夜起至元宵节后,这段时间都是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日子。其间,大年初一的烧“头炉香”、初三四夜和初八九夜 “神佛下天” 的“求头签”礼拜等,最为热闹、也最为严肃。记者春节期间在清云山定光寺看到,善男信女、游人如鲫。长廊晃丽影,殿阁满衣装。上下如相叠,高低似浪翻。定光寺像是人的海洋,到处都会碰到春风满面、神采奕奕的人;殿阁里都有虔诚礼佛的信众。在“紫竹林”殿前黑压压一片跪伏的人潮中,20多岁的男女青年人很多,尤为引人注目。他们点香、跪倒、凝神、默念、起身、到炉前上香,十分自然,一气呵成。
  有几个乐呵呵从人潮中挤出来后,记者趁机询问,你们求签了吗?他们回答,没有,但我们祈祷了!
  记者又问,你们是在读书还是在工作?他们说,在广州工作,回家过春节的!
  来这里拜佛有目的吗?当然有!是为了祈求平安福祺、工作顺利、应心得想,同时又观赏一下清云山定光寺的景色。
  记者又问,你们信佛吗?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信!
  年轻人反过来问记者,你知道清云山定光寺在外面多有名气吗?记者说,不知道!
  哈,我们告诉你,定光寺是声名赫赫啊!我们在网上聊天时,经常会碰到网友问同样的话题——想去看看定光寺,你能陪陪吗?我们很纳闷,他们咋知道定光寺的。后来才弄懂,他们闻名了广东尼众佛学院,就欲探一下定光寺。
  原来如此!记者笑了。
  在本地工作的张先生和李先生一家人分别都求到了好签,笑得合不拢嘴。而王姐一家人求到了下签,就感到很警惕。他们都再到观音菩萨殿前,或叩谢或许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今年的平安顺利。这也难怪,避祸祈福,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了解中得知,新春这两个星期,香港、广州、深圳、珠海和汕尾本地来此祈福观赏的游人香客逾40万人。每一个早晨,清云山在睡梦中被游人唤醒;每一个晚上,定光寺在热闹中被香客珍藏。当最后一个游人香客在凌晨2、3点离开定光寺时,清云山才恢复了她的安静。徜徉在这香烟缭绕、热浪翻滚的定光寺,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的时光里被慢慢地丰富和延伸。
  喜吃一碗“平安”粥
  过年时,人们大多在觥筹交错中品尝着鱼肉腥荤。而在定光寺吃上一碗斋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这里的斋粥和平常一样,是免费提供的。法师们都热情地说,去吃碗斋粥吧!游人香客们也都高兴地回答,好的,我们要吃一碗,吃了粥,我们一年到头就平安大吉!来清云山祈福的人,哪怕是半夜三更,绝大多数都会逗留在这里,吃上一碗斋粥,然后高高兴兴地告别定光寺。
  这些天里,老观音阁左边那间比较简陋的食堂,也热闹非常。只见游人香客像走马灯似的从厨房里的师父接过咸菜、炒花生米;洗碗的三个义工忙的不可开交,面前还堆着几叠待洗的碗;负责煮粥、炒菜的厨工也手脚忙乱,一刻不停。
  一家子的、朋友的、情侣的、邻里的,等等,不同组合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少,自己动手,各自从直径约1米、高1.5米的大锅里,舀上一碗带豆皮的咸粥,然后围着四方桌坐下来,和着一碟咸菜一碟炒花生米,慢慢地吃着。那么简单的斋粥,和那比较狭窄的空间,却会使人一时间觉得舒服受用,而一种清淡安逸幸福的感觉又慢慢地从心底升腾而起,弥漫整个心间。我突然觉得,这是在吃出一种心境,吃出一种人生态度,吃出一种价值取向,吃出一种文化精髓!
  文化的良性互动
  其实,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在全国到处都有。据广东媒体报道,在今年春节期间,光孝寺和六榕寺等寺庙都迎来了市民礼佛祈福的高峰期。其它地方的寺庙,也都成了群众春节期间游玩祈福的新去处。
  在梵音袅袅中,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寓有它比较丰富的内涵。
  自佛教传入我国,并被社会所真情接纳,甚至完全推崇后,佛寺逐渐成为世俗礼佛、静修的地方。时至唐代,佛寺俨然已成为世俗的游戏、娱乐和消闲之地,直接加深了寺院与世俗社会的联系。明清两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强大和乡野文化的成熟,除烧香礼佛听经之外,民众更为频繁和大量地涌入佛寺游乐消闲祈福。
  佛寺由单纯的宗教场所逐步发展成为世俗民众的娱乐中心,并以其宗教氛围影响世人,寺院的娱乐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加强。大量世俗之人涌入寺院,为佛教界争取信徒,扩大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之同时的是,俗世的事物也由此进入佛寺,发生作用,使得佛教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意味,加速了佛教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了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得佛教在民间维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延续发展。
  清云山祈福,年年如此,人们的热衷一点不减。从香港来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新春到清云山祈福赏景已经有12年了,这些年都是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他说这种文化习俗很好,保留着民间最朴素最真实的文化成分,体现出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信仰。
  目睹这种浓烈的文化习俗,人们都能感受到它的最大特点,那就是佛教文化为社会提供了精神安慰剂,暗示和疏导着民间的某些情绪,规避危险,趋求平安,让世俗文化与佛教文化有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美丽清云山,庄严定光寺,记录着民间世世代代不移的习俗,渲染着人们年复一年不变的情怀!(记者  黄俊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