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璞研报|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下)-我国慢病管理的问题与国际借鉴

 jingzhw 2016-04-03

【摘要】2015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显示慢性病占中国居民死亡的86.6%,慢病导致的医疗负担支出占总支出的70%慢病管理不仅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内需要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正视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然而我们的医疗卫生体系还习惯于应付急性病的治疗,我们的医保体系还没有准备好对慢性病管理的支付,我们需要包括医疗技术、支付体系、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够应对慢病管理带来的挑战。


本期奇璞研报《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创新》将在总结我国慢病管理现状和商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介绍国内外在慢病管理上的创新做法,供关心这一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参考。

本报告将分三篇发布,此为下篇,将介绍我国慢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日本、德国的慢病管理创新做法。


四、我国慢病管理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虽然我国近些年在慢性病管理的方面采取了各种自上而下的措施,但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慢病管理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因此在慢病管理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慢病管理网络尚不健全;民众对慢病防治认识不足,预防为主的观念不强;慢病防治工作中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慢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等,大体来说,我国慢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慢病管理缺乏顶层制度法律保障,财政投入不足。


一方面,国家虽逐渐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但仅能支持社区开展有限几种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尤其是在西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经费短缺、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当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慢病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因此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具体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政策革新速度也较慢,有关机构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执行缺位,群众对慢性病的危害及危害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


同时,有些政策只是从宏观领域去指导,未制订出具体操作执行方法,导致可执行性较差,对慢性病的管理的指导作用较弱。


2、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慢病管理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


主要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缺位;社区慢病综合防治能力缺位;慢病管理对象动态资料不足、参考资料不齐;健康教育针对性差。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慢病管理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给整体提高慢病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困难。


3、慢病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


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对慢性病进行监测,开展最早的是天津,建立了各级医院基础上的慢性病发病、死亡报告系统。目前各地慢性病监测系统建设过程中指标并不统一,且发展模式不同,应进一步统一规划和发展。


4、应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开展慢病管理的体制机制。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慢病管理对于降低医疗总体费用开支,具备显著的影响。但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营理念,还没有对于慢病管理的相应重视。我国应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运营机制的创新,改变目前“重经办,轻管理”的医保资金运营模式,可以尝试从医保资金中划出部分比例,开展慢病管理相关服务,降低医保在慢病患者方面的支付压力。

  

附录:慢病管理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各个国家在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沉淀了不同的慢病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对于慢病管理的意识觉醒较早,慢病管理起步早,发展较为充分,学习其慢病管理成功经验和管理理念,对于我国在今后慢病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化慢病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慢病管理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

 

一、美国:信息化慢病管理模式


慢性病管理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建立涵盖广泛的慢性病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地开展规范、持续的常规监测并结合定期的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信息和管理的一种卫生服务模式。通过慢性病管理信息化方式,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的监测慢病管理对象的相关信息。


美国的慢病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对于慢性病监测管理也逐步从单一病种过渡到多病种,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区域共享。美国慢病管理信息化道路如下表所示:

表格1美国慢病管理信息化重要事件

时间

慢病健康管理事件

1956

通过《全美健康调查法案》

1960

开始进行《全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和《全美卫生问卷调查(NHIS)》

1972

全美肿瘤研究所在11个地理区域建立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系统(SEER program)

1984

建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

1985

研发了电子健康管理系统(MINT),后更新为CPRS(Computerized PatientRecord System)

2003

在美国长滩和塞普尔韦达推广应用慢性病管理系统(CDM)


数据来源:奇璞研究

 

从上表可以看出,美国慢病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早,并呈现出逐步优化、完善的趋势。美国慢病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与病人的自我健康促进及其他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相结合更加有效、快速地提高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目前,慢病监测管理信息化逐渐呈现标准化、整合化和互动化的趋势。随着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和发展,慢性病监测信息化不仅涵盖病人就诊时收集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状况,还将包括由病人主动记录的饮食、运动、身体感觉等情况,其服务模式将呈现互动化和人性化,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二、日本:政府主导的慢病管理模式


慢病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的痛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慢病情况日趋严峻,建立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日本慢病管理显著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型,慢病管理自上而下推进,政策色彩浓厚,具体表现为:以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各县市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目标和活动内容,带动全民参与健康运动。


日本社会的慢病管理起步较早,早在1914年,日本就开设了第一个私立营养研究所;1945年,政府首次公布了营养师章程以及营养师“培养所章程”。同年成立了“日本营养师会”。1949年,日本第一次营养师国家考试开始。从1978年开始,日本开始每10年推行1次健康运动,至今共推行了3次健康促进运动。



首先,在财政方面,日本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支持。对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资金能力有限,有些需要企业付费聘请各种专业机构进行健康管理的项目,日本政府为了调动企业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性,由政府根据具体的健康检查项目,给与企业所付费用的一半以上的补助。此外,每年日本政府还对健康检查机构购入仪器的费用给与全部金额1/3的补助。


其次,日本政府建立了特定健康检查和特定保健指导制度。特定健康检查和特定保健指导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国保、社保),需要对通过特定健康检查筛选出的高低危人群,由专业保健指导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保健指导的计划。


2006年,日本开始着手设计通过特定健康检查和特定保健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来预防控制慢性病,是日本预防控制慢性病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该制度致力于将体检、预防和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该规定从2008年4月1日正式实行。


第三,在法律制定方面,日本政府自上而下,制定了健康管理相应的一系列法案,从而促进民众对于慢病管理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2000年,《健康日本21计划》制订,设定了量化的指标,实际可行性较高;2001年,《健康日本21都道府县计划》制定;2002年,《健康日本21市村街道计划》制定:2003年,《健康促进法》制定,主要是通过扩大禁烟场所、控制食盐摄入量、减少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而产生的慢性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2005年,《食育基本法》制定,并对《健康日本2l》进行了效果评价。2008年正式实施特定健康检查和特定保健指导后,日本政府对该计划也进行了法律的规定,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目标。

 

三、德国:社区慢病管理模式


慢病管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构建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网络,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疾病防控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构建社区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对于优化慢病管理有着显著作用。而德国的慢病治理切入点就在社区层面。


在组织架构方面,德国卫生管理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基层(社区)三级。德国的卫生系统是由政府机构、疾病基金会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个方面组成。


在基层管理上,德国政府加大了对于社区服务的投入。社区医疗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卫生服务提供方面,卫生服务的人次中,90%是社区卫生服务,医院服务只占10%。


社区在德国慢病防控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而且还提供慢病诊疗服务。社区各机构之间通过相互配合来实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全科医生诊所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社区门诊服务;康复和护理机构为慢病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康复和护理服务;而慢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如家庭保健和健康检查等,由私人医生、医院和独立的医师协会共同负责。


社区健康管理是慢病控制的有效手段。其主要管理措施有:以社区诊断为依据,以建立健康档案和周期性随访为核心,动态地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


德国政府为了加强社区服务,主动调整医生的专业结构,提高全科医生的比例,对于全科医生实行激励措施,提高全科医生的收入,以此将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比例由6:4 调整为4:6。


通过全科医师在社区治疗及宣导,向民众充分揭示日常行为背后的健康风险,告知患者行为和患病风险密切相关,促成居民生活方式改善。通过全科医师的帮助,调动民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应用行为干预来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行为,使得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善成为可能。


德国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不是孤例,同样成功实施社区慢病管理的还有芬兰。 如通过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达到慢病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芬兰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以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监测对象,如吸烟、膳食问题、饮酒和缺乏运动等均作为监测对象,这一监测系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卫生信息来源,引导芬兰卫生资源合理使用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Noah Karelia干预项目(心血管疾病管理项目)也是以社区为单位展开。


 

参考文献:

【1】  《美国卫生组织体系20年的变革和经验》,高军等;

【2】  《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金彩红

【3】  《日本预防控制慢性病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启示》,刘晓莉

【4】  《德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杨春华、宜瑞祥

【5】  《美国整合卫生保健主要做法及启示》,李陈晨等

【6】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张真诚等

【7】  《309医院慢病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杨宏桥等

【8】  《医保费用用于慢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讨》,刘伟等

【9】  《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专题报告》,易观智库

【10】  《慢病管理:药店的角色定位与切入方向》,第一药店财智

【11】  《与商保合作,是慢病管理项目最好的商业模式》,动脉网郑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