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urface Book 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yinext 2016-04-03

2015 年 10 月发布的 Surface Book,以其独特的铰链和可分离设计吸引了不少用户眼光。近日微软分享了Surface Book 设计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 Surface 团队在 2 年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微软 Surface 团队历经了无数次的头脑风暴、产品设计、制作原型、产品微调以及模型更迭后,才最终推出了这样一款产品,微软工业设计师 Kait Schoeck 回顾这段工作时充满了感慨: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这些原型机可以填满整个建筑。真的,我们为这个项目做了非常多的模型,远超过我以前见到的数目。

在 Surface 团队中,设计师团队帮助解决了许多难题,却一直保持了谦逊的态度。他们认为,Surface Book 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整个 Surface 团队都希望能制造一个引领未来的笔记本电脑,每个人都渴望制造一个完美的笔记本电脑,而不仅仅是推出第一款微软笔记本。为此他们对细节和功能无比重视,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你见过这样的产品吗?你会为它的设计目瞪口呆吗?你会喜欢新的铰链设计吗?你对可分离设计有什么想法吗?分离出来的平板表现令你满意吗?…

关于铰链设计

Surface 团队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团队成员之一的 Hua Wang,在谈到改变传统铰链技术面临的挑战时,自然而言的将白纸板涂满了图解说明。

他认为,微软完成了一项难以置信的工作:

它创造了超过用户预期的效果。如果你采取传统的设计方式,或者二合一设计,都会感觉与其他产品有些重合。 这(动态支点铰链)非常的时髦。

在进入 Surface 团队以前,Wang 已经在微软键盘与鼠标团队工作了 2 年。当时,Surface 团队高级创意总监 Ralf Groene 看中了他,并邀请他成为该团队的第一位工程设计师。而他也不负期待,并为 Surface Book 提出了令人惊叹的动态支点铰链设计。

据说,这是 Wang 在度蜜月期间,在巴黎的一家书店之中获取的灵感。

关于项目代号

来自 Surface 团队的三个设计师(Wang、Schoeck 和 Dan O ’ Neil)都谈到了同一个问题:形象(Icon)。这个代称必须简单、直观,并且能适合以后的机型迭代。最终他们选择了 Book,事实上,Book 后来还成为了这个项目的隐喻代号。

O ’ Neil 说:' 我想团队非常喜欢 Book 这一代号。它不仅包含了折叠一半的含义,还能够象征早期的许多工作,以及我们希望该产品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可分离与平衡问题

为了打造一台伟大的笔记本,团队提出了数百种想法。当微软副总裁 Panay 提出可分离这一设想时,接下来的难题困扰了设计团队许久。

最大的问题就是保持设备的平衡性:一般而言,只有底部设备的重量超过了可分离的平板设备,才能让设备链接在一起时保持平衡,其弊端就是设备变得过于沉重,显然,这不是 Surface 团队希望的设计,不过借助 Wang 提出的动态支点铰链设计,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上,Surface Book 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独特的铰链和可分离设计。微软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让设备保持平稳的同时,还具备了令人满意的便携性,这都要得益于一种新的材质: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材质

确认了解决方案后,Surface 团队要做的就是提高设备的便携性,并且在用户拆离计算机设备时,能兼顾操作方便、优雅不笨拙等问题,这时候,Schoeck 的经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上课,Schoeck 曾利用过记忆合金来研究机器人手臂,该材料的记忆属性让设备可随意地切换,前所未有的优雅。借助这一材料,微软解决了最后的难题。

在回忆整个研发过程时,微软工业设计师 Schoeck 表示:

这是令人激动的,在设计领域,每一天都可能都会有信的想法冒出来。当你回顾过往时,你会发现你的想法为你创造了无数的模型,并会帮助你找到一个正确的思路,因为产品反映了你所做出的努力。

Surface Book 在发布之时就被微软冠以 ' 笔记本最终形态 ' 的称号,这款设备不仅拥有传统笔记本的造型设计,还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可分离设计,从而能满足用户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不仅如此,Surface Book 整体简洁朴实,充分显示出微软工业设计以及硬件研发的实力。

参考:Windows 博客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查看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