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暖热起来。惊险刺激、风靡全球的赏鲸之旅便从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开始了。无论是在鲸鱼栖息水域静谧地邂逅,还是一路追踪逆戟鲸鱼跃而起、浪花飞溅的刹那,都将是这一季带给你的终生难忘的记忆! 今天就来说说全球那些极佳的赏鲸之地。 加拿大近北极地区 这里能看到那些只在某些纬度,非常接近北极可见鲸物种,比如白鲸。最佳观赏时间是6?8月。你可以从伊魁特冰(Iqaluit)乘船,之后在巴芬岛宿营。 Husavik 胡萨维克(冰岛)将从冰岛胡萨维克出发,抵达火山岛北部海岸。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午夜的时候,太阳的光照在它们身上。在冰岛赏鲸的最佳时间是五月~九月。你可以看到小须鲸和逆戟鲸。,如果我们幸运的话,在6月至7月期间,也许可以看到巨大的蓝鲸。从胡萨维克乘船的赏鲸之旅通常持续三个小时,费用100欧元左右。气温很少超过10℃,即使是在夏天,所以做好防寒准备。 Islas Azores 亚速尔群岛(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因为一只鸟而得名,这个群岛对于大西洋鲸鱼非常重要。在这里长年庇护着高达24种的鲸类动物。比如抹香鲸,还可以在这里看到蓝鲸哦。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们身长约30米,重量可达到200吨,像一艘艘蓝色的潜艇般畅游在广阔的海洋之中。每年3-5月,蓝鲸就会经过亚速尔群岛向北迁移,因此使得亚速尔群岛成为了观赏蓝鲸的最佳地点。最佳观赏时间是4?10月。 Mar de Cortés 科尔特斯海域(墨西哥)在墨西哥海域至少有9种灰鲸,其中有7种常年生活在南下加利福尼亚,纳亚里特,哈利斯科和锡那罗亚等州的沿海水域。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间,墨西哥壮观的海岸线上将会上演的世界上最精彩的海洋表演之一。灰鲸来到墨西哥科尔特斯海以及太平洋海岸进行交配和繁衍,持续3个月的赏鲸季节,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众多游客。今年的灰鲸观赏期将于2016年4月30日正式关闭。 Stellwagen Bank 斯特勒威根海岸 (美国)斯特勒威根海岸国家海洋保护区面积约为842平方英里(约合2180平方公里),是鳕鱼、黑线鳕和比目鱼等资源丰富的渔场,以及深受欢迎的观鲸地。在设立为国家级保护区以后,斯特勒威根海岸(Stellwagen Bank)周围禁止采沙、采矿等活动,成品油运输同样被禁止经过此地,以免海洋哺乳动物、鸟类和海龟受到伤害。最佳观赏期4月~10月。 Estrecho de Gibraltar 直布罗陀海峡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逆戟鲸,抹香鲸,还可以寻找到蓝鳍金枪鱼。有时候,你甚至可以看到长须鲸。这里孕育着非常多的鲸鱼种类。最佳观赏时间:4月~7月。 Hermanus 赫曼努斯(南非)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可谓是世界最珍稀的植物王国之一,但其实周边海洋里的一切和这片大陆上的一切一样有趣。经过6月到11月份的冬季,这条海岸线逐渐成为观赏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的最佳场所之一。南露脊鲸每年都会离开冰天雪地的南极猎食地,去往气候更温暖的南非,并在海岸旁交配并繁殖。所以同时也就可以看到这种鲸鱼的独特的求爱仪式啦。 Bahía de los Glaciares 冰川湾(阿拉斯加,美国)对了,阿拉斯加不仅能看极光,其实还能看鲸鱼哦。阿拉斯加是最适合观看灰鲸、座头鲸和杀人鲸的地方,这里有无数的鲸鱼会从加州向北迁移到阿拉斯加的东南海岸。鲸鱼是哺乳动物,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从水下浮出水面换气呼吸,身躯庞大的鲸鱼每次呼气总会喷出弥漫的水汽。鲸鱼在群鱼的下方会围成一个大圈,然后迅速地游动,再利用它们的喷水孔向上喷气形成水泡网,从而使群鱼追聚得更为密集,这时它们突然会张大口向上窜,然后就可以美美得一口吞下数以千计的群鱼。最佳观赏时间:6月~9月初 Bahía de Hervey 赫维湾(Queensland,澳大利亚)每年的七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都是澳大利亚东海岸线的观鲸季节。每年这个季节,座头鲸会从南极游到赫维湾产仔,然后再一路长途跋涉游回澳洲南部海域,所以在东海岸其它城镇看到的座头鲸都是“在路上”,最多是短期逗留,而赫维湾才是座头鲸的聚集地。 那么可想而知,在赫维湾可以看到座头鲸的几率与数量是其它城镇无法比拟的,所以赫维湾才是全澳最为推荐的观鲸地点。 Península Valdés 瓦尔德斯半岛(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Peninsula Valdes),位于阿根廷的丘布特省巴塔哥尼亚地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后成为自然保护区。由于这里非常干燥(每年小于8英寸的降雨),因此,岛上的植被备受关注和保护 瓦尔德斯半岛是世界上少有的抹香鲸观赏地。每年冬季到夏初(5-12月),生活在南极大陆附近的鲸类都要北上避寒并繁殖,瓦尔德斯半岛的皮拉米德湾是抹香鲸越冬的首选地,世界上约五分之一的抹香鲸聚集于此。 同样,游客还可以在这里非常近距离的观赏鲸鱼和鲸鱼中的王者---逆戟鲸(虎鲸),甚至可以看到鲸鱼扑到海岸上捕食的惊险场面。除了逆戟鲸外,还可以看到南露脊鲸!
|
|
来自: lizwang25 > 《L-food &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