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是出生在慕尼黑的中国宝宝。博士学霸麻麻:80后学术派,旅德8年,在养孩子这门学科上,用做PPT、Poster精炼准确的要求,记录下学习内容,与所有想来德国及在德国带宝宝的麻麻们分享和交流。目前作为德国优才计划特约作者与您每周在此分享。她的个人微信公众号:MomsGermany,欢迎关注!
德国小朋友入园都有一段适应期,家长陪同,逐渐减少陪同时间,直到小朋友完全适应德国幼儿园里并不按年龄分班。3岁以下算是托儿所吧(Kinderkrippe, Kita),3岁以上算是幼儿园(Kindergarten)。托儿所里3岁以下的小朋友是在一起玩的,一起分成小班。一个班一般是12个小朋友,3个老师,1岁以下到3岁的都会有。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数量是有限制的,因为有规定每个年龄段需要几位老师看护。成功的适应表现为,孩子在与父母分开后,能由老师安抚住,好奇地探索这个空间,对其他小朋友感兴趣,与大家一起吃饭,由老师换尿布,并且睡觉不焦虑。因由柏林研究所Infans-Institut研究人员提出而得名。它认为,孩子由父母这样信任熟悉的人陪伴在托儿所最初的时间,是孩子与陌生的老师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入园的最初3天,父母一方陪着孩子去托儿所,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并让孩子感到安全。同时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负责孩子的那位老师。3天后开始尝试与父母分离。如果分离后孩子能平静下来,下次分离延长30分钟。如果孩子不能较快的平静下来,父母返回陪伴几分钟,再分开。平稳期。在注意孩子的反应的同时,将孩子单独与老师的时间逐渐加长。结束期。父母不用与孩子一起待在托儿所,但要随时能联系到。当这个老师可以安抚孩子时,与孩子安全感建立起来,适应期完成。它认为,在开始阶段,整个班对于孩子的舒适感都很重要。因此,与柏林模式主要的不同是,在整个的第一个星期,父母和孩子在托儿所一起渡过,与老师们和其他孩子们熟悉玩耍,而不是与固定的一位老师接触。大部分孩子在9个月到20个月送至托儿所。这正是分离焦虑开始的时段。较小的宝宝反而在适应上容易些,因为分离焦虑还较弱。这时往往是对于母亲更困难,因为第一次把宝宝交给了别人。有些很小的宝宝适应了之后几个月后,会出现反复,就像要重新适应一样。因为这时宝宝才开始意识到,父母并不在托儿所。一般来说这个阶段很快会过去。而两岁的孩子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能区分 你 和 我,并且能评估和考虑到行动的后续反应。他知道了,如果我拼命哭,妈妈就会回来!所以他会故意的哭。这个年龄段重要的是,观察和评估孩子在分开时的行为,看他在哪个发展阶段。有时也要让孩子知道眼泪不能让父母回来。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平和的渡过适应期。但也有的孩子在进入托儿所之前,有时由爷爷奶奶辈或保姆照顾,适应期会渡过的更好。另外有哥哥姐姐的孩子有时也适应的快些。他们看到过哥哥姐姐在托儿所里待得很好,父母也知道孩子在那里会有好的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来照顾过芋头。芋头也参加过中国的和德国的爬爬班,表现挺好。托儿所发信来,告诉我们芋头被分在L班。并通知需要带去托儿所的东西,比如,室内鞋子/防滑袜,替换的衣服,室外防雨衣服鞋帽,宝宝喜欢的某个玩具等。并让我们准备好由其中一位家长帮助渡过适应期。正值圣诞节前夕,L班的老师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班的圣诞聚会。负责首先熟悉芋头的老师Elisa向我们介绍了更多日常的情况,并且已经开始试着和芋头互动。作为麻麻,最担心的是睡觉、饮食和安全。所以,在此之前,让芋头练习白天的小睡自己入睡,喝水、早餐也常常是室温的,多让芋头练习爬。比如,去活动室,去花园,帮老师布置教室,去溪边喂鸭子。芋头的目标是每天在托儿所待5—6个小时,也就是8:30前送到,14:00接。全部是我陪着芋头,Elisa跟在一旁。一起早会,我喂早饭和换尿布。我们待到10点多芋头困了就回家了。其间,Elisa认真观察芋头喜欢些什么,安全上注意些什么。Elisa还和我一起填了个问卷:关于芋头的健康情况,有什么习惯:平时吃什么,怎么入睡,抱哄?有没有去过爬爬班,有没有其他人照顾过,特别喜欢的玩具,用不用安抚奶嘴,以及在家父母说什么语言。芋头有点不干了,换尿布的时候哭,不过她在家也会闹,给她个玩具会好些。我陪到早会结束就离开了,去休息室里躲着,直到芋头困了就回家。能听到芋头的哭声,猜想可能是在换尿布了。心里着急的很。还好,哭的不久。这样连续了几天,直到Elisa觉得可以继续加长时间,在那里睡觉了,于是开始让我12点去接,再13点去接,最后14点去接,并且L班另两位老师也渐渐开始照顾芋头。其间,也经历了刚入托儿所逃不掉的生病,断断续续在家休息着。终于有一天早上,把芋头抱给老师时,芋头笑呵呵的,适应完成啦。老师认真了解宝宝的习惯很重要,比如什么玩具或游戏可以让宝宝平静下来。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就要靠妈妈提醒啦。入园前的一些准备还是有帮助的,比如带着宝宝去新的环境。陪同期间可以看到老师们如何对待别的小朋友,比如,有小朋友哭了老师的处理,饭桌上如何教小朋友吃饭的习惯。最后,适应期看起来只是针对宝宝的,其实妈妈也要适应,如果老师是值得信赖的,妈妈总要放手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