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英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在各中、小学校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开展。 我校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课题研究工作也蓬勃地开展起来,课题组间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除了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外,还相互交流在各班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暴力型、撒谎型、自卑型、抑郁型的学生,在各班级中都存在。发现问题后,老师们都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因,或找学生谈话,或作家访等,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正在慢慢地转变。老师们经过交流,还发现,有不良行为或人格缺陷的学生其行为背景大多与家庭结构、父母的管教方式有着重要的关联。 征对家庭教育问题,在2004年春季学期末,课题组对五六年级的部分家长进行了《家庭教问题诊断测验》,从测试中发现,A量表也就“遗弃忽视”这个项目的成绩并不乐观,大多数家长的答题百分等级在30-50分之间,表明多数家长有忽视孩子的表现,平时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分数在50-80或者说80分以上的家长却不多。而从B量表(也就是惩罚过分)这项上看,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大部分得分较高,说明这部分家长在家庭中少有使用武力、体罚、虐待等行为,对孩子的一些惩罚是合理的,没有过分的倾向,(但也不是绝对的)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得分就普遍偏低,30分以下的较多,说明这部分家长对孩子有严重的惩罚过分的倾向,从整个测验来看,A、B两项成绩虽然不乐观,但至少还有分数较高的,但是另外几项:(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前后矛盾,意见分歧)家长们存在的问题最大,得分几乎都在50分以下,这表明有的家长将自己的抱负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有的为了使子女变得更好而过分细心地照顾子女,企图解决子女生活方面的一切“困难”,并且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前途、交友等方面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更多的家庭则表现为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方式不一致,对孩子的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宽恕,甚至奖励。 为了验证家长答题的结果,我们又对四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问题测验》(孩子用.评价家长)的测验,之后对学生的分数进行了统计,发现学生答题和家长答题的结果基本吻合,前两个项目得分明显高于后几项,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学生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孩子和家长的测试卷对比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在校内外表现较差的孩子,其家长所做出的测验成绩却较高。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良好的家教却有不良的结果呢?如果说家长在测验中撒谎或没有认真对待,是否可以理解为这类家长的不负责的行为给了孩子较多的负面信息,以至子女才会有不良的行为表现呢?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老师,你们帮我把他留下来吧,好好地批评他!”“老师,你帮我们罚他多抄几遍!”“老师,他不听话你尽管打、尽管骂”!……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0,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部份家长的无奈和对学校产生的过分依赖。事实上,孩子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其心理同时会受到家庭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及其性格特点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产物。 如今,在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作为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关系等方面,都将在孩子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同学打,该班老师多次教育不改,找到他的家长,谁知家长一到校便指责老师偏心,总找孩子的碴儿,对孩子的行为却不以为然:“我儿子就是有点顽皮,就是勇敢,这样才不被人欺负。”不难想象,这位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 我班一位学生懒惰出名,作业总爱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可仍然无效。原来,这位学生的懒惰性格主要是由于家庭培养的方式不当造成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于是就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还对别人为自己做事情习以为常,而自己却什么事都不会干,也不愿干。殊不知,过度溺爱,事事害怕孩子吃亏,这样的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却没有想到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另外,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都是常见的影响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不良因素。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有遗弃漠视的倾向,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缺乏爱心,不关心、不信任孩子,与孩子的感情不好,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如粗暴、任性、反抗、无礼、孤独、自卑等等性格特征。 其实,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的最好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有一个学生曾经在日记中写到:“爸爸妈妈吵架闹离婚已有几年的历史了。几年来,爸爸说:为了我‘不计较’妈妈;妈妈说:为了我‘将就’爸爸,不然她早死了。这‘为了我’‘不计较’‘将就’,弄得他们筋疲力尽,我早就明白,他们之间感情早已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怨、恨、仇……我想过死,我想用死来结束他们的痛苦,也让我早日解脱吧。”唉,人们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些比父母心更可怜的儿女心谁来可怜呢?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明、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恶劣”的家庭环境,会腐蚀孩子的心灵。如果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话,这三股力量所形成的合力就会大大地促进学生往正常健康复方向发展,如果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就会减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作用更大。因此,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应只是学校老师的任务,而是全社会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将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环绕着学生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围墙的界线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全方位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