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陵山脉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鄂西特殊的人文地理,吊脚楼这种特殊的居住方式正是千百年来人们经验积累下来的产物,非常适宜在山地建造与使用。彭家寨作为鄂西吊脚楼聚落的典型范例,我们从其选址,平面型态,建筑单体乃至当地的风水观发现鄂西的土家吊脚楼聚落又不同于其他西南各民族,其中有文化的交融,有政治的强制,有民族习俗的惯性,但是在土家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顺应、继而因地制宜地创新下终于有了自
己的生命力。
1 武陵探秘
《桃花源记》中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位武陵的渔翁发现了桃花源,出来后向世人讲述了一段神秘而美丽的故事。故事里所谓“武陵”,是指东晋的武陵郡。两汉、魏、晋、南朝都沿用此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在战国时这里本是楚地,秦灭楚,于楚武陵与巫地置黔中郡。当时必有不少楚人,避秦遁入深山,所以流传“桃源”故事。至今人们一提“武陵”,立即透出神秘。
武陵究竟何处?
武陵山发脉于贵州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的梵净山,东北行,穿过川东南,主脉成为湘鄂界山。武陵山脉北行过清江、长江,到长江北为荆山。武陵山及其西北作为川鄂界山的巫山山脉,都是地质史上“燕山运动”造成的“褶皱”。
远古时代,这里土生土长“伏羲”氏古族,《山海经》所纪传说,这里是行盐巴人的先祖。五帝时代,这里出现高阳,高辛氏族。夏代,这里是祝融氏的老根据地。商代建立了庸国。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庸国。但是从楚之巫黔,汉之武陵建制来看,这里是一个独特的甚至完整的地区。
地理上号称“神秘北纬30度”的纬线,横穿整个武陵地区,自西向东,石柱县城、利川忠路、宣恩县城、鹤峰湾潭、松滋刘家场等,都落在此线上。环球此线所经,多高山、荒漠、大泽……对人类并不友好,颇有文明湮灭,故而号称“神秘”。此线在中国6次穿过长江干流,是区分南北中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纬线。同样富于地理意义的东经110度纵贯武陵地区,自北往南,穿过建始、鹤峰、桑植、永顺、古丈、泸溪。这根线大致是中国东西两部的界线:以东是山西、河南、湖北、广东;以西是陕西、四川、贵州、广西。最接近这两根经纬线交点的县城是鹤峰与宣恩。
就此而言,武陵位于“中国之中”。
这个“中国之中”的山区,海拔多在500~2000米;亚热带山区气候,四季分明,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最高气温约37度,最低约-4度,无霜期在9个月上下,湿度大,雨量丰沛,年平均雨量1300~1400mm;气候条件很适合动植物生息繁衍。论理,这里得天独厚,在“神秘北纬30度”线上,算得一块福地了,应该产生远古文明,而且繁荣昌盛,绵延不绝。
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栖息于此的土家族的远古文明早已失落,土家族的绵延历史久经隐没。这个民族来自何方,现在仍然难以考证。
这个历史冰箱的最深层是考古学家打开的。巫山人的出土说明中国历史的第一笔要从此地写起,发现“巫山人”的大庙一带在长江之南与建始为紧邻,中国“人猿揖别”的礼仪坛场应有部分在武陵。但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启动,对考证极有价值的地下文物又将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而永远沉没。目前从地理上看:巫山、武陵山都是南北走向的山脉,本来把古四川盆地团团箍住,长江、清江,都是夺东路而下的。三峡南北两岸纵深地带,分布了许多小河谷,小盆地。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这种小河谷、小盆地、平缓江岸对人类特别友好,最宜于古人类栖居。
2 鄂西土家族聚落的历史
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民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单一完整的民族。他们以“毕兹卡”为族称,产生了本民族的语言,兼通汉文。
从南宋到清代,土家族地区建立了长达数百年的土司制度。土司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各自辖区最大的封建领主。土司制是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羁糜怀柔”政策。也是封建王朝对土家族维持控制权与土家族封建领主反控制权相斗争的产物。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几百年的土司制度,土司转化为封建地主。此后农业经济得到普遍发展,手工工艺,冶金技术也发展到较高水平,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
城镇还出现了手工工场和副食加工作坊,城乡贸易空前活跃。鄂西宣恩县的彭家寨、汪家寨、李家堡等地以两河为中心,城乡经济迅速发展。
其中,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多南少,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
世居于此的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养成了勤劳勇敢、忠厚纯朴的良好风尚。他们沿溪畔河谷而居,重农桑渔猎而轻商贾。“履险涉岭,捷足如飞,运载食物,以背驮之,约绳于膊,佝偻而行”,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依山傍水,折木结楼,编竹糊泥为墙,盖以茅草小瓦,是土家族传统的建构,粗食陋居,生活俭朴,诚实好客“利口之物,不分彼此”,铸就了土家族人民炽热、外露的情感特征。鄂西土家族的姓氏以彭、向、田
、秦居多。
千百年来,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人民世世代代聚居在鄂西这片不寻常的山川土地,天地自然造化加上历史人文因素,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其建筑、雕刻、刺绣、编制、绘画异彩纷呈,亭台楼阁、庙宇寺观等建筑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地域性的完整以及与外界的相对独立,这里人民生息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聚居格局,从中产生出与之配套的居住建构方式,并由此而衍生出他的本土性聚落与建筑的文化。
下面稍微介绍一点关于鄂西南的建筑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师在当地民居形态上所起的作用。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土家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有时甚至富于幻想,相当神奇。例如宅地大门,每因“就向”而扭转一个角度,颇有时下“解构主义”意味,那必然是为了“对景”。有的吊脚楼跨溪而建,比著名的“流水别墅”还要大胆;这些手法,没有风水师的认可与怂恿,是很难实现的。武陵山区的丘陵地带,恰恰是“形式宗”风水家最佳的用武之地。高明的风水家所配置的建
筑地点、体量,常常很“中看”,他们对桥梁——包括木构风雨桥和石拱桥的位置、塔楼的摆布,坟墓的朝向等等,能起决定作用,而且视觉效果多半不差。有学者认为,风水师事实上是以神学、玄学、乃至迷信来解释美学,保佑美学。他们不许开挖风水山,不许砍伐风水树,实际上保护了生态。他们讲究“座山”“望山”,就是对园林艺术中“借景”“对景”的本土翻译;“闭风藏气”不过就是“空间完整”的另一说法。
特定的建筑形式——围合式干栏建筑
吊脚楼民居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类型。土家民居建筑的特征是井院式木构吊脚楼。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尾闾,江河深层切割,冲积成一些肥沃的坪坝,宜于农耕,但究竟山多田少,因此坪坝极为珍贵。民居择地,恪守“重土轻居”的原则,让出坪坝,只能占据山坡;为了适应山坡地形,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必然成为首选。吊脚楼本来也是我国大西南各民族共有的建筑传统,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开掘,不须破
坏地貌,同时隔绝潮湿,促进通风,隔离虫害,又保证居室私密性。吊脚楼充分利用在古代是取之不尽的木料,以之加工成材,迅速拼装。西南各族建吊脚楼,常有邻里帮忙,日出开工,日暮完成;土家吊脚楼工艺比较复杂,但通常工期也不超过十天半月。
吊脚楼的特色组成:
1
龛子:由吊脚支撑楼板、垂柱支撑走廊、并盖上“罳檐”的厢房,土家人称为“龛子”。“龛”在土家读qian,是小楼阁的雅称。龛子平时住子女,家有红白喜事时则作客房。楼下吊脚空间作畜栏、厕所、放置农具、杂物。楼顶若有天棚,则常用于堆放粮食。通常正面和内侧有走廊,少数只有正面走廊,另一些也有三面走廊。走廊栏杆都会作重点装饰,也有做“美人靠”之例。龛子是土家民居的共同标志,是一望而知,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住宅的明显“符号”,但也有强烈个性——人人们很难找到两座雷同的龛子。
2
罳檐:完整的龛子正面通常做成类似官式建筑“歇山”顶,称为“罳檐”。这也是一个很古雅的名称:经过装饰的天花板称“罳顶”,经美化的屏风顶或“连阙”顶称“浮罳”,与“罳檐”同一词例或来源,甚至可以相信,“歇山”的“歇”,就是“罳”“檐”二字的“疾呼”。在土家族地区都可以看出:罳檐是由悬山加雨搭——旧时称“檐排子”演变而成的。山墙雨搭延长到与两面挑檐相接而交出岔脊,就成为罳檐,或者歇山。歇山的
山花部分——鄂西称“鸦雀口”——常任其敞开以便通风。罳檐的产生本出于挡雨和通风功能,却同时带来美学价值,使土家吊脚楼顾盼多姿。
3
将军柱:土家民居的围合趋势,促成“将军柱”这一特殊构造方式的发展。将军柱又称“伞把柱”、“冲天炮”,是在正屋脊线与横屋脊线的交点上立下来的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十分清晰明确地支撑着来自正屋和横屋两方面屋盖的荷重。相比之下,其他地区解决屋面转折仅用桁条(或椽子)互相搭接,就未免草率从事。所以尽管土家民居也是一般穿斗架,但转折处显得特别成熟、有章法、一丝不苟。武当山复真观道院的木构奇观“一柱十
二梁”,就是土家十分普通的将军柱。
4其它:除了以上三个显著特点之外,鄂西土家吊脚楼还有悬挑、木装修、石雕刻,在此不一一细述。
在空间上吊脚楼最鲜明的特征是横屋出龛即所谓的吊脚楼架空,正屋落地而建,横屋大部架空,架空层上部的横屋多做女儿卧室(当地称姑娘房)或绣房。从堂屋到火塘进卧室,内外有别、功能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光线也随之由明至暗过渡。屋外檐廊,不但作交通联系,在雨天则可做家务和手工农活,也是人们交谈扯家常的休闲场所。廊下场坝,既可晾晒农作物药材,又可摆席设宴,还可作小型农活。场坝之外有果园,屋后是竹林。虽
有一定层度的合院围抱感,对绝对的围合还是排斥的。这里绝无高墙深院,连自家的果园场坝也不愿作一点矮墙或护篱。由此可见,土家民居是趋于敞向自然,直接贴近自然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史专家张良皋老先生在考察武陵地区时有言“我以为迄今为止,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
土家建筑在地域空间上的渐变
土家建筑综南北之优长,
集“华”“夷”之大成。一方面, 正屋引进了华夏的一明两暗三开间, 直接落地,成为座子屋。而且有明显的围合趋势,
至少一边厢房,有条件就力争做成“三合水”、“四合水”乃至“两进一抱厅”“四合五天井”; 另一方面, 发展了干栏, 成为美丽的龛子,
作为厢房。和中国西南其他民族的吊脚楼比较起来,甚至不妨说, 土家族将侗族的正屋摆在厢房位置,
让变化多姿的山面朝向正面。这种格局还有明显的渐变过程。在湘西永顺一带, 可以见到并未与正屋联接的龛子, 保持着爱尼族子女房的流风,
龛子在土家也是子女住房。到了鄂西, 土家族匠师发明了复杂的“将军柱”(又称“伞把柱”“冲天炮”) ,
将正屋和厢房十分完善地联成一体。
土家族所分布的湘、鄂、川、黔边区, 以半岛形突入汉族的海洋, 从多个方面接受汉族建筑文化影响而善加融裁,
开出了一朵民族建筑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