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原创】股市让证监会扮演了一次东郭先生
2016-04-03 | 阅:  转:  |  分享 
  
股市让证监会扮演了一次东郭先生

文/韩鹏飞

从小,我就听过东郭先生的故事。说一只狼遭到围猎落荒而逃,半路遇见了东郭先生,于是这只狼哀求东郭先生救命,东郭先生满含怜悯之情帮助这只狼躲过围猎者的追杀。当危机过后,得救的狼露出了它凶残的本性,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将好心救它性命的东郭先生吃掉。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则寓言故事,然而在当前的A股市场,我却看见了这位东郭先生的身影,他就是证监会。

1月21日凌晨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接受了CNN记者Richard的短时访谈,他勇敢、直率地承认,熔断机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决策”。此消息一出,可以说给年初股市上演的“熔断大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熔断机制从实行的那天起就派上了“用场”。而且在一周之内引发了四次熔断,可是说对开年的那场飞流直下三千尺似的暴跌行情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个局面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们大跌眼镜,相信也大大出乎了证监会设立熔断机制的本意。

这条消息出现的非常“诡异”,为什么?因为从熔断机制频繁“显灵”后,证监会迫于市场的表现以及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及时暂停了熔断机制,但并没有明确说明熔断机制不适合中国股市,或者直接宣布废止熔断机制,而只是暂停了熔断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则消息,熔断机制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可能会恢复作用。但是,有了这条消息,就表明熔断机制会退出A股舞台。还有一个值得揣摩的地方是,为什么证监会不理直气壮的宣布,熔断机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决策”呢?其实,这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市场的监管者把市场的稳定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于是下意识地把稳定等同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因此当市场出现利空或暴跌行情时,监管者就像见到“瘟神”似的避而不及。

股票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投资者们在股市里赚钱,因为无论多高的点位买进,人们对市场的预期都是看涨。因此,股市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成了“提款机”,这种简单而有利的逻辑让投资者们变得疯狂,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当投资者们享受这种繁荣时,泡沫已经逼近了破裂的临界点,繁荣之后的暴跌会给“嗜血”的投资者们带来“杀身之祸。”2015年A股市场的前“疯牛”后“疯熊”正是这种逻辑最鲜活的演绎,当投资者们被“疯熊”逼到走投无路之时,证监会抛出了“熔断机制”这根救命稻草,这让投资者们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竞相出逃,而“东郭先生”却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人们总是在选择最安全的道路,然而危险却在这条道路的前方与人们不期而遇。金融学者朱宁在他的《刚性泡沫》一书中提到,证监会的诸多使命之一是要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有些投资者就认为股市的上涨就是证监会的主要职责和目标之一。就像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曾经存在的一种“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说法那样,中国A股市场也存在同样的说法,叫做“中国证监会看跌期权”。也就是说,只要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或者中国证监会管着中国资本市场,那么这种监管者对于市场上涨的偏好,就会导致市场进一步上涨。中国A股市场每次出现牛市,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相信证监会一定不会让市场出现下跌导致的。而证监会在年初推出的“熔断机制”则是在明确告诉投资者,“我们对股市是否能上涨以及将要产生的剧烈波动很担忧!”投资者们清楚地意识到了证监会对股市的态度,而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A股市场的逻辑看,很多时候,股市上涨已经成为投资者们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甚至很多股民去求神拜佛、占卜算命,祷告自己所买的股票上涨。然而,股民们从来不去思考股票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可能会引发泡沫以及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的危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牛市并不一定是好事,而熊市也未必是坏事。而监管层或许无需将保证股市的稳定作为自己的使命,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作为投资者应当谨守这个理念,而监管层还是把股票定价这事交给自由、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去决定吧!

献花(0)
+1
(本文系波涛浪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