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和田白玉《积健为雄》

 老刘tdrhg 2016-04-03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和田白玉《积健为雄》

(2015-03-29 15:30:18)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和田白玉《积健为雄》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和田白玉《积健为雄》

规格:8.5×4.2×1.5厘米

重量:109克。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记载:“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因其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

    在古诗文中对螭龙多有提及,如《荀子·赋》:“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皇。”《后汉书·张衡传》:“伏灵龟以负坻兮,亘螭龙之飞梁。”李贤注引《广雅》:“无角曰螭龙。”三国曹操《精列》诗:“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自古龙就是炎黄子孙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也是玉雕作品里常见的题材。常见的题材创作出新意,则需要赋予作品更多更深厚的内涵。

    这件和田玉牌佩作品着力表现的是位于作品上部螭龙的头部,给人雄浑健朗的感受,尾部之下是氤氲翻卷的如意祥云,中间部分留白,仅用阴刻手法雕琢为吉祥图案。整体上繁简得当,对比强烈,细致处不显繁缛,疏朗处不觉简单,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作品背面与正面一脉相承,四周满饰如意卷云纹,中间留白处采用阳文大篆镌刻四字“积健为雄”。

    “积健为雄”出自唐代司空图的《诗品·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周易》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尊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的“健”和“积健为雄”的“健”应有相同之处。

    清代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解释“雄”为:“大力无敌”。可见“为雄”是日积月累、学深养到、实实在在、不可作伪,也就是“积健”的结果。 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健为雄。

    桑塔耶那说: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哲思的,诗像哲学一样,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伟大的诗像哲学一样,是对宇宙间最深刻关系的把握。正像庄周不妨是一位诗的哲人一样,司空图则不妨是一位思的诗人。他借助玄学的理论,把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

    《诗品》是诗歌理论,是论诗之诗,更是陶冶人的胸襟,提升人的人格上的诗。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诗的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诗人体道,要如老庄之言,“心斋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素处以默,妙契机微”,“虚伫神素,脱然畦封”,“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这些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钱钟书的《谈艺录》中写道: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言,哲学家之悟道,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