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pgl147258 2016-04-03

清明节之际,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死亡”这个话题。曾有一篇《死亡前72小时是什么感觉?》的文章关注度非常高,它涉及到的其实是医学上“临终关怀”的话题,但这篇文章体现了过多的自我感受,缺乏医学基础。

记者向多位医学工作者了解得知,临终病人到底心理状态如何,虽然目前科学的研究不多,但我们仍然采可以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采取一些合理的安抚措施。

文/记者 齐亚凤

采访专家

  • 赵风岭(国际中华心理学应用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肿瘤医院心灵关怀部副主任护师)

  • 吴海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 冯 磊(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医师)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一、文章举例“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提到患者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被治疗的“待遇”?

医学解释:

文章开头列举的遭遇车祸外伤青年,很可能有救活的希望。举这样一个例子,会给医疗机构和病人家属对急性病人的救治带来认识上的混乱。

实质上,当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时,医生肯定会尽力抢救,但抢救时,如果家属在场,可能会影响抢救的顺利进行,故不允许家属进入ICU是正确的。相信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都是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终极目的的。患者生病接受治疗或处在抢救状态时,医生通常会征求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同时也会向家属提前交待患者的病情和状况,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才可能给予“过度治疗”或“不足治疗”。

在我国,大多数患者本人几乎没有医疗救治的知情权,往往是家属掌握着是否继续治疗的选择权,有家属选择继续治疗,也有家属决定放弃不治疗的。有时医生告知患者病情,还可能会引起家属的愤怒,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包括恶性肿瘤是过度治疗,还是不治疗,都是患者家属的选择。

二、临终病人会脱水,是否要增添被褥?

医学解释:

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呼吸等都会排出水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急剧的呼吸会排出更多的水分,不输液患者就会处在脱水状态。而脱水会让人有湿冷的感觉。缺水导致循环血液不足,所以有冰冷的感觉,这个是对的。但增添被褥是不是一个负担,这个就不好界定了。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增加负担了,就不会给患者增加温暖。要负担还是温暖,怎么样的感受对于患者更舒服、更好,这个确实无法科学考证。

作者提到了脱水,也许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主要的问题是多半病人处于临终状态时心脏的泵功能衰竭,也就是心脏没有“劲儿”把循环血量泵到肢体的远端。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 美国加州临终关怀院里的老人,临死之人有很多重要的话要对我们说,哪怕是简单淳朴的词句。他们的话如同出自先知之口;他们先于我们一步,述说的是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胆量接受的真相。

三、供氧无法改变呼吸衰竭状况,应该打开窗户和风扇?

医学解释:

呼吸简单的说就是通气和换气。尽管患者氧利用的能力降低,但我们作为医者和亲属应该通过提高患者吸入气体的氧浓度和(或)改善患者的通气来代偿。前者就是吸氧,途径是鼻导管,面罩,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老百姓说的插管),对于后者,过高的枕头显然是不利于通气的,会加重上呼吸道梗阻的情况,侧卧位可以改善通气,但很多临终的病人耐受不了这个体位,如果实在通气不能改善,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插管,但要取决于患方是否同意,毕竟这是痛苦的有创操作。

还有,打开窗户和风扇,让空气流通,但这样并不能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通风能解决患者的呼吸问题,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四、使用吗啡是减轻患者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医学解释:

生病时,患者呼吸困难是不能用吗啡的,呼吸困难并非吗啡的适应症。吗啡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它是一种强效镇痛药,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是限制使用的,必须是精神科医生或副高以上的医生才有处方权用药。同时它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五、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给患者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

医学解释:

临终的患者是不是“饥饿”,没查到相关文献。但是,即便患者“不饿”,我们也不应停止对患者能量的供给,因为医学上很多事并不能简单认为——患者感觉不到这个,我们就不去做。有的患者消化系统“崩溃”,胃管的提供的能量也无法满足患者对能量的需求,这时会用一根管子把能量直接打到血管里,当然,这根管子或胃管都是有创的有痛苦的,要征得患方的同意。

不同患者的病情,会有不同表现。临床上医生很少会给濒死患者下胃管。通常会用输液来维持生命体征。当患者躺在床上时也会消耗能量,所以会靠输液维持生命。此外,不是说“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就会产生止痛药的效应”。疼痛的患者,在意识消失后便无疼痛知觉了。临床上看患者是昏迷还是嗜睡,通常要看压眶、足底反射。

此外,患者快临终时家人是不会喂食的,患者本身有吞咽困难,更不会喂饭的,所以也不存在食物会进入气管。一般是通过静脉给予营养,而且输液通常不会引起恶心。只有很少刺激胃或有负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输液是维持生命需要,而水肿是多是由于患者肾功能或循环功能不好造成的。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 患者快临终时家人是不会喂食的,因为患者本身就吞咽困难。

六、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交流减少,这是濒死的人与心灵对话?

医学解释:

临床上,每个人的状况是不同的,有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人可能还有未了的心愿,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孤独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刚刚生病的时候会和家人交流减少,但接受了病情的时候不会这样。不能接受疾病的人可能会这样,不能一概而论。

七、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死前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

医学解释:

关于100个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应注明出处,不过作为一般性的文章也无妨,从医学上看,有点吹毛求疵了。

而且这个比例是没法界定的,患者也会突然有好转,医学上叫做“回光返照”。

文中提到,临终时“家属应抓紧与患者交流的合适时刻”,这个是对的。根据医学临床研究,发现在宣布患者临床死亡后,人的听力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所以听力是患者最后消失的器官功能。

医学教科书中《基础护理学》有关“临终护理”知识时提到,濒死期(临终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所以在这个时候家人可以说你想说的话,但患者不可能回馈什么内容了。

八、随着死亡的临近,患者的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

医学解释:

医学上对长期卧床的患者痰多呼吸时,可能会出现“痰鸣音”,吸痰是通过鼻腔吸的,通过口腔一般不好吸出来。患者临终时,会有“叹气样呼吸”,但没有“死亡咆哮声”这种说法。

还有,患者疼痛时医生就会酌情阶梯应用止痛药物,现在止痛的方法很多,有的止痛药物还可以持续泵入。随着患者的意识逐渐消失,很少有患者在濒死时会感到疼痛。

九、直到病人咽气,医生才拔下身体上所有的管子?

医学解释:

抢救患者也是家属的意愿,没到患者临床死亡,医生是不会拔掉管子的。现在社会上倡导预立“生前遗嘱”,可以事先选择在临终时不要求做抢救,而是进“安宁病房”,享受“安宁疗护”。比如台湾的安宁病房有“洗澡机”,患者在浴缸里可以边洗澡、边按摩,而且有医护专业人士陪同。有患者称,“洗澡是让他最快乐的事”。

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解除你的10个疑问

▲ 罗马尼亚的梅丽墓园内可能有着世界上最欢乐的死亡气氛,这些手工刻制、光怪陆离的木质碑石上用大胆颜色装饰,上面刻着幽默的碑文,让后人了解到逝者的搞怪性格。

十、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

医学解释: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罹患恶性肿瘤意味着死亡。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患者通常在绝望之余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四处求医问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积极治疗,认为只有“根治”方能万无一失;认为放疗、化疗多多益善,只有好药、贵药、进口药才能有效,即使最后仍无回天之力,也尽了力,对得起自己了。这种观点在患者家属中也非常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担心患者埋怨,另外也是害怕社会舆论谴责的结果。许多医学者认同,对慢性终末期病人(如癌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晚期),主要是尽量减轻痛苦,而不是尽力延长生命。

在香港、台湾现在有安宁病房,许多患者都会有生前遗嘱,比如得什么病不要抢救。现在有个理念是“活得尊严,死得高贵”,患者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命长度,现在医学上称为“姑息医疗”,不加快也不延缓患者的死亡。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家属能较好地适应亲人离开,专业照顾者要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呼吁医疗机构增加一些人文关怀的病房,保全生命的质量,让他们有尊严的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