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否仅仅是“一技之长”。 职业院校当然要帮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多年来,几乎在每一届新的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都会对他们讲:“不怕无人请,只怕艺不精”。为了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必须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做他人也能做的工作,只能得到平均水平的、不稳定的回报。只有做“我能而他人不能”的工作,才能得到高于平均水平的、稳定的回报。因此,你必须要造就自己的“一技之长”。只有在“人无我有”、“人不会我会”的情况下,你才会有稳定的生存条件,你才能体面地生活。 21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电报和邮政被短信和“伊妹”颠覆了,短信和“伊妹”又被微信颠覆了。磁带被CD颠覆了,CD被IPOD和MP3颠覆了,IPOD和MP3又被智能手机颠覆了。生产胶卷的顶级公司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照相机给灭了,数码照相机又被智能手机给灭了……优步、滴滴是否会颠覆出租车行业?在线授课是否会颠覆传统的学校?我们尚需要拭目以待。 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新职业不断涌现,劳动力在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流动加快,知识快速老化和更新。10年后,今天的学生将可能从事行业今天可能还没有出现,今天的一些热门行业那时可能已经消失。 移动互联使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以往,需要在图书馆中查找多日的资料,今天,借助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 因此,没有“一技之长”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一技之长”不是万能的。“一技之长”或许可以保你一时,但未必能够保你一世,未必能够保你一生。 刚才,年轻的湖南中崛集团董事长 前几天,“阿尔法狗”打败了世界顶尖的韩国围棋选手李世乭。在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完全有可能被“贝塔狗”、“伽马狗”所打败,完全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为了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不被智能手机和机器人所取代,职业院校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而且需要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什么是核心能力?英国研究较早,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当时,日本的经济如日中天,而英国的经济一团糟。英国人在思考:我们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培养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日本人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屈指可数,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却不如日本?英国人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90年代初英国启动了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以职业资格取得成功(Qualifying forSuccess,简称QfS)”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6项“核心技能(core
skill)”: 1、交流(communication) 2、数字应用(application of number) 3、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4、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 5、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的提高(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performance) 6、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很重视向英国和德国学习。199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部级重点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借鉴英国的经验,提出了8项核心技能: 1、交流表达 2、数字运算 3、革新创新 4、自我提高 5、与人合作 6、问题解决 7、信息处理 8、外语应用 在英国人的6项核心技能之上,增加了“革新创新”和“外语应用”两项。 美国70%的本科学位由组成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的520所公立大学颁发。AASCU和APLU为了对大学进行评估,于2006年定义了4项“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 1、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2、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 3、阅读(Reading); 4、写作(Writing)。 2014年,主持SAT(美国高考)、GRE(美国的研究生考试)和托福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进行了一项关于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e)的研究,提出了6项核心胜任力: 1、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2、交流表达(written communication) 3、定量分析素养(quantitative literary) 4、信息技术素养(digital informationliterary) 5、公民使命感和社会参与度(civic competence &engagement ) 6、跨文化和多元视野(intercultural competency& diversity) 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一个影响了几百年、影响了几十代人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我看过很多机构和专家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我认为21世纪,最最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有3项: 1、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今天,已经不能靠拳头把别人打服,只能靠舌头把别人说服。如果你能用你的舌头说服别人掏出钱包,从中拿出美元、欧元、日元、卢布、港币来购买你的技术,购买你的产品,购买你的服务,你就可以过一种体面的生活。 2、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能力。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考查的主要是逻辑推理能力。 3、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也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 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网上网下问我: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我的回答是:审辩式思维就是3句话,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轻易相信家长、老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老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审辩式思维。他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正是由于质疑自己,他才会包容异见。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我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而是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会勇敢地、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地面对自己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今天审辩式思维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审辩式思维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审辩式思维不仅是持续钻研的动力,更是理性和民主社会的基础。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analysis)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在ETS官网上对“分析性写作”部分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Measur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writing skills)”。 2005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 我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北京语言大学被人们称为“小联合国”,语言大学的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语言大学所在的北京五道口被人们戏称为“宇宙中心”。因此,我比较关注国际比较。我发现,在交流沟通、逻辑推理和审辩式思维3项21世纪的核心职业胜任力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今日中国学校中最缺乏的就是审辩式思维。 清早,中国妈妈在幼儿园和小学大门与孩子道别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听老师的话”。在发达国家,妈妈们会说:“过上精彩的一天(have a great day)”。 我想,那些从小习惯于“听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的孩子们,不太容易难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他们未必具有竞争优势。 没有“一技之长”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一技之长”不是万能的。职业院校在发展学生的一技之长之外,还需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尤其需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我的主要想法是: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有3项:交流沟通,逻辑推理和审辩式思维。其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各个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既应是普通高校的主要目标,也应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为了培养出具有审辩式思维的学生,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审辩式思维。 |
|
来自: 凡人sypls > 《学校教师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