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1.古生物化石 【芙蓉恐龙化石】 出土于桑植县芙蓉桥乡芙蓉桥村,故名。1970年7月,由湖南省405地质队,会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及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发掘出两架恐龙化石。其骨架长3米多,重150多公斤,无牙。又名无牙恐龙。经鉴定,系古龙亚纲槽牙齿恐龙中一新科新属新种。距今2.1亿年,誉称“恐龙之父”。填补了中外古生物考古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环绕发掘场的芙蓉桥、刘家坪、洪家关3乡比邻三角形红壤丘陵区、方圆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这类化石呈窝状分布,仅出土处水塘洛四周及下层,又发现4具化石骨架。1980年,被县文管所封闭。已发掘的两具化石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及湖南地质博物馆。 【毕家山洞化石点】 1979年在慈利龙潭湾乡毕家村山洞内,发掘出第四纪化石5目13种。有猕猴、犀牛、貘、鹿、牛、羊、猪、豪猪、熊猫等化石,保存较好。如长臂猿左上第二乳齿,猕猴左右上犬齿,巴氏大熊猫第三左下门齿、左下犬齿,中国犀牛右下第三臼齿,巨貘左上第一、第三臼齿,鹿下颚骨、上下臼齿,斑鹿残角,等等。1982年又在该洞发现第四纪古生物化石50余件。 【鸡公洛洞化石点】 1978年在慈利熊家庄乡鸡公洛一溶洞中发现第四纪鹿、猪、羊等古生物化石,破坏轻微。洞内保存有完整的金丝猴下颚骨化石1具,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是一成年母猴的化石,被定名为金丝猴丁氏亚种。 【大市村水井洞化石点】 1984年在慈利杉木桥镇大市村水井洞发现,山洞坐东朝西,高出地面约3米。洞内保存大量第四纪古生物化石。有犀牛、豪猪、巨貘、鹿、牛、羊等20余种,严重破坏。 【沅古坪剑齿象门齿化石】 1979年12月2日,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同大庸县文化馆等有关单位,在沅古坪公社桑木大队老屋生产队出土一剑齿象门齿化石(附照)。化石呈乳白色,微有粘性,高度损毁,其中一截长23公分,圆周38公分。剑齿象在动物类中属长鼻目类。这类化石从地质年代上划分,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更新世又分为上、中、下更新世。剑齿象长鼻目类化石,属于下更新世),距今约一百万至三百万年。沅古坪剑齿象门齿化石的出土,对于研究大庸,乃至湘西远古时代的物候、地质、地形等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化石今存自治州博物馆。 2.古遗址 【古城堤遗址】 位于市西邮政大楼背后,澧水岸边的台地上,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60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其北侧是古时护城河道,现已与麓台地相连,但仍可见其旧貌。古城堤文化遗物,很早以来就已暴露地表。1962年,省、州文物工作队实地发掘考察,发现有古代文化遗层。文化遗物以陶系为主,主要是灰陶和红陶。器物从口沿和足判断,多为鼎、豆、鬲、盆、罐、壶和绳纹筒瓦、板瓦等,时代应为战国。1980年6月,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在此遗址的下层又发现了有长方形的磨光石磷、打击石片、割削器和石器半成品,并采集了一批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印纹硬陶等。纹饰有印纹(方格印纹、绳纹)、划纹、弦纹、兰纹、篾纹等。器形有折唇罐口器、折唇罐形器、圈足豆、鬲、鼎、碗、缸。由此内含可以断定,此层文化应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遗存。古城堤文化遗址为我们研究澧水流域的古文化及大庸张家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将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古代文明史有着深远的意义。1962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台村遗址】 位于慈利县蒋家坪乡金台村。地处澧水左岸二级阶地,距澧水7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1986年被发现。在距地表1.5米深的第四纪次生黄土层内采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为砺石原料。经考证,该遗址内涵丰富,体现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期文化延续,对研究湘北古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屋场田遗址】 位于澧水南岸慈利县苗市镇小沙村,1987年被发现,面积约450平方米。该遗址堆积厚约0.5米,采集的石器有石斧、陶片和大溪文化的泥质红陶、夹沙瓦陶、素面等,器形有豆和釜。此遗址对研究澧水流域原始文化有重要价值。 【璞榔岗遗址】 位于慈利县溪口镇桃坪村澧水南岸,面积约700平方米,1986年被发现。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有屈家岭文化的泥质黑陶、泥质红陶、夹沙红陶;纹饰有弦纹、镂孔;器形有钵、杯、器盖等,对研究湘北原始文化有重要价值。【康家溪遗址】 位于慈利县岩泊渡星明村康家溪,1986年被发现,面积6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7米。采集陶片有商代泥质黑陶、泥质灰陶;纹饰有席纹、云雷纹等。 【象鼻嘴遗址】 在慈利县甘堰乡勤中村澧水北岸,1986年被发现,面积约2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5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灰陶、灰沙红陶;纹饰有乳钉纹、弦纹;器形有豆、鼎等。 【樟树塔遗址】 在慈利县溪口镇杜坪村,1986年被发现。面积约56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0.5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红陶、灰陶、黑陶;纹饰有乳钉纹、绳纹;器形有鼎、罐、釜等。为商周文化遗存。慈利县同年发现的古遗址还有像市镇龙新村大田遗址、龙潭湾乡柳枝坪村柳枝遗址、胜岭岗遗址等,出土的陶片、器物同属商周文化遗存。其中柳枝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桑植县朱家台商代文化遗存类同,对研究湘西北土著文化有重要价值。 【朱家台商周遗址】 1981年在桑植县城朱家台菜丘文化层遗址中发掘出商周时期陶器、陶片;在南岔月亮田采集到磨制石斧一件,呈梯形,双面刀一件,呈弧形,皆为石灰岩制成。从器物形制上看,与湘西北、湘中、鄂西地区同时期商周文物明显相似,其陶器特征以灰陶为主,绳纹、凹弦纹最常见,但也有如土家人服饰压边的“角尺纹”陶片。这是一具有土著文化特色和商周文化的技艺融合文物。朱家台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大庸古代土著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 【白公城遗址】 位于慈利县城东约2公里的良种场。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77米。夯土残墙高21米,宽6米。今护城河遗迹尚存,宽10米,深2米。城址有大量绳纹筒瓦、板瓦、罐、钵等陶器。据史料记载,东周时期在此建白公城,西汉至南北朝,零阳县治设于此。今城址保存较好。 【慈姑县治遗址】 秦始皇26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慈姑县,隶黔中郡。明万历<慈利县志)卷十“附古迹”载:“慈姑县按旧志在邑北二十四都,今犹有城址在,瓦砾堆积,人咸呼为官塌云”。官塌在今蒋家坪乡太平村。 【充县及临澧县城遗址】 即今桑植县城澧源镇。原称瓦窑岗,在澧水及其支流酉水交汇处。清乾隆《桑植县志》卷之一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充县,东汉因之。” “充城即今桑植县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湖南通志》)。清《直隶澧州志》亦称:“充城,在(慈利)县西240里,即今……桑植县治。”清乾隆《桑植县志》卷一又称:“晋太康四年(283)省充入溇中,后复于充县故址析置临澧县,以其侧临澧水,故名。”宋为安福寨,明置安福守备所。清雍正7年(1729)置桑植县,以充县及临澧故治为城址。清同治《桑植县志》卷首称其日:“桑植,一小桃源也,垠僻且狭,山多重险……群册跨立。”是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千年古城。 【溇中县治遗址】 遗址在今慈利县三官寺乡三官台。明万历<慈利县志>卷十“附古迹”载:“溇中县城,按溇旧志亡(无)其基,世传在九溪西北,今访邑治二十一都,三官坛畔有古城形迹,彼乡人皆呼旧县。按出归州界,东经溇中县,南至定平索口。今以地理观之,则溇水实在此废城之东,而定平索口居其南矣,必为;溇中县故城也。” 【大庸所城】 位于市区西十七公里处。因扼永顺、茅岗要冲,故有“巴蜀门户”之称。大庸所城原名武口寨,建于宋真大中祥符3年(1010)。明洪武初,因“艰于运饷”,将设在永顺司的羊山卫迁大庸地,改名大庸卫,治在武口。千户武才,以大庸溪为名,建“周五百丈,广二里二百八十步,高一丈”之卫城。(见《永定县志》)至洪武23年,平夏德忠,“立旧永定卫于羊峰,分卫之征讨,官军以为守御,遂以大庸卫作所而名革矣。”(见万历《慈利县志》卷十)据《一统志》载:晋置临澧县,县治即此。汉光武建武二十五年(49),马援征蛮至此,有感于南蛮之强悍,武溪之艰险,叹诗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大庸所城旧有城楼雉堞、教场、炮台以及关庙、永宁寺、江南会馆、大王庙等大型古建筑。但因历朝建置废改,治城遂迁于永定城,大庸所城渐致衰落。今存古城残墙500余米,城墙宽14米,高3米左右,多为泥石结构。城中尚留部分旧街。寺宇建筑,或朽毁,或拆除,或改建,荡然无一存留。城西武溪上有三拱武溪桥一座。沿河商贾店铺比比犹存。可窥昔时之盛状。大庸所城现为当地政府在城内兴学校,开商店,修马路,又在北郊花岩截澧发电,千年古城,重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茅岗古市】 位于今市西40公里的永定区温塘镇茅岗村。方圆约五平方公里。茅岗地处澧水上游,壤接桑植,连通巴蜀,“凡食货之通流,邻境之协拨,永定其门户也。”(<永定县志>卷七)自大元至清,茅岗一直为覃姓土司世居之地。明季纳土归县后,设千总一员驻此。据《乡土志》载,茅岗司驻马溪一带,“向俱产铁,运处客商,出资本收采。”加之桑植、茅岗等地盛产桐油、苎麻、棕片等土特产,多经此处集散,因而, “铁炉鳞煽,商贩不绝”,“商舶贾艘,往来络绎,几与大都市等。”茅岗古市,临澧水而建,木楼毗邻,街巷纵横,商号、货店、客栈、餐馆处处可见,堪为大庸永定区西陲繁华闹市。清时邑令郭六宰,曾作《宿茅岗》诗,盛赞其景,日:“今夕茅岗月,风流应独看。三更初上岭,一榻自生寒。山势层层断,河声处处滩。欣瞻流外士,沐浴袭衣冠。”明洪武初,慈利宣慰使覃后反明,朱元璋遣杨景、周德兴征讨。 【九溪卫城】 位于今慈利江垭镇九溪村。明洪武23年设九溪卫,同年筑城。清康熙时,迭修完善。陈宗瀛《九溪卫志》载:“卫城筑于宋索口寨遗基之上,周九里十三步,高丈八尺,门四,皆有楼。北门外濠堑四百八十丈,东西南三门以溇水为濠”。今卫城残存南北两门及部分明代房屋建筑,北城墙及其濠沟大部尚存。 【上峒长官司衙遗址】 今桑植上洞街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45公里,是桑植一向氏土司治所。据<柿溪州志)和清乾隆<桑植县志>载:(柿溪州首任宣抚使)向克武,其先系南京珠市街汪阁土地人氏,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奉调平柿溪蛮,功授柿溪军民宣抚使职,于斯地设衙建城。明永乐二年(1404),传至9世纪仕金卒,仲贤、仲舜、仲贵三子争袭;宣德四年(1429)旨谕其分袭上、中、下三峒长官司使。仲贤于柿溪司治任上洞长官司使,下传15世,历24代计774年,至今已逾千年。”司治座北朝南,傍山襟水,块石垒墙,木构板房,沿澧水南源高岸呈条状布局,青石街道近700米,是土家风格建筑群,清末民初被毁。现辟为集镇,附近有向克武以下土司墓葬19冢。 【中峒长官司衙遗址】 先后营建于桑植盐井塘和永顺堡子溪。盐井塘,土语称“车革”,在上洞街乡长岭岗,距县城50公里,明宣德4年(1429),向仲爵于此建中峒司署,下传9世至向世贤,其“思车革土瘠民多,日后子孙难以斯基域”,将司署改为官厅,留摆手堂为祭地,令向忠明守此,移司治于今永顺县官坝乡堡子溪。治所清季平为农田,城垣遗迹依稀可辨。 【下峒长官司治遗址】 在桑植县两河口乡下洞街,距县城西北25公里,由向仲贵创建,袭12世306年。清雍正改土归流后,仍于此建巡检署衙,设义学直至清末。城垣南北座向,北依龙颈山,澧水南源自西南环城逶迤东流。一色木构房宇,呈“丁”字布落,长1公里,宽500米,占地近2公顷,其势巍峨壮观。民国初年被毁。旧址由向氏后裔建住宅,逐成一寨,基本保持街道状。近郊有向化龙等土司墓葬10座,保存尚好。 【老司城遗址】 即桑植地方军民宣慰司署址,在县城北50公里荒溪、今沙塔坪乡茶盘口村官屋场,乃向姓另一支土司古城。 <宋史>载:绍兴七年(1137),“湖广靖康以来,盗贼盘踞……独向思胜等5人亲号溪洞归朝,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授湖广桑植等处军民宣慰使职,约束苗民,拥有上下桑植地”。向于景炎4年(1279),在澧水北源上游右岸茶盘口筑城,即老司城。袭4世至向仲山,因地处偏僻,迁署旧司城。 【旧司城】 在桑植县城北25公里处的今两河口乡旧街。是建于元代的土司古城。因向思胜曾孙向仲山于元朝元统3年(1335)调征有功,官授湖广桑植军民宣慰使,颁印篆赐袍带虎符,官束土酋苗民,管理上、下桑植兼辖施州三里军民。同年冬迁此建衙。司城座北朝南,依山襟水,座落澧水中源北岸台地,衙呈条状布落,东西长500米,南北宽近百米,为木构屋宇,封火砖墙,青石街道、气势巍峨的古建筑群,袭20世至向时昌,因“昌不务政事,骄奢纵姿”致“衙署倾废”,长子向长庚迁司署新司城。虽经六百多载风雨,屋宇并启,基舍尚存。40年代建民国军粮站。司治东北5 N10公里利溪坪、凉水口一带,有土司“官坟山”墓葬14座。 【新司城】 在桑植县陈家河镇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37公里。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期,由桑植军民宣慰使向长庚奠基初创、其子向国栋竣工的一末代土司城。改土归流后,永顺府和九溪卫于此分设通判、守备分署及千总、把总等武官署衙,并于碑垭下河坪设练武场。城内设义学、建万寿富,城北山建龙山寺。一度为治督桑植、龙山两县分署衙门,又是桑植“内半县”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埠口岸。此城位于澧水中源夹石河段“宏敞”处,座北面南,背依凤凰山,前襟绿水河,建正、下街,正街东西长500米,驻官兵;下街南北长250米,居商民。是一丁字街道的巍峨坡型城廓。四周有八景:凤岭朝阳、龙山烟雨、古寺晓钟、渡口垂杨、官潭夜月、铁埠晴岚、五云霁雪、夹石流泉。清乾隆《桑植县志》载有文人咏景诗题。清末,因裁兵减饷,撤销驻斯城署衙;民国5年(1916),又遭匪劫焚。新中国成立前后,群众在古城址,沿街就势陆新续修民宅,名称新街。 【俄蒂城】 又名天罡城,位于新司城后凤凰山鸡公咀山顶。系土酋尚俄蒂所建之土王城堡,故名。此城座北朝南,背依凤凰山,雄踞400米高山之巅,是古木构筑的四方形城堡。占地2700平方米。关卡嘹暗设,擂石滚木常备。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建于宋朝中期,毁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虽历经300余年,1日址原貌尚存。 【邓土司署衙旧址】 座落在桑植县人潮溪乡塔坪村衙门组,淡水支流牛寒沟右岸台地上。元朝元正年间,由土司邓钧忠奠基、其长子师圣竣工,至今600多年。司衙座北朝南,占地6000平方米,有5柱4骑正厅瓦房2大间,左右为厢房,中间堡亭连构上下厅堂。曾为石门、慈利边境政治中心,故地今仍称衙门,邓钧忠父子后在双狮(今属白石乡)强令土民,大兴土木,兴建官屋场。四周有骑马墩、马栏垭、九人堆等遗址。 【白砥城】 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白石乡廖城村。于南宋建炎2年(1128)由土酋廖彦创建,故名廖城。 【麻寮城】 位于桑植县官地坪镇槐树洛,距县城东北5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由土司唐涌兴建署治,袭18世366年。此城座北朝南,前有小坪,后有“汉代漤中蛮”覃儿健在山顶营建的寮云寨,司署是石木结构的三进院堂,四周垒筑高4米、厚近l米青石围墙,构造坚固,距今600余年,台阶完好,青石柱前门上所镌“皇天土圣贤书可耕可读;祖宗德父母恩当酬当报”联句,笔力苍劲。寮云寨顶有坪地3顷,7座小山环立,日“七星伴月”,为当地“风水宝地”。东南西三面临深渊绝壁,仅3条险径可通,易守难攻。城东南2.5公里处设烟火台,西南1公里设钟鼓口,北有跑马坪。四周古木参天,为土军操练兵马处。明洪武2年(1369)改司署设“麻寮隘丁千户所”,清雍正13年(1735),改土归流废此治所,但遗址基本保存。 【大岩屋】 桑植、容美两土司议和遗址,位于桑植县五道水乡七眼泉畔。《直隶澧州志》载:其“上有大岩屋可容数百人,下有七眼泉水流出……”因自然天成一高20米,阔亩余大石屋而得名。其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垂悬其间,石屋外峭壁百仞,猿愁鹰惊;下临七窍涌泉,漱玉喷晶,湍泻东流。仅凿一石径盘旋其间沟通湘鄂边境。地势险陡,山川巍峨。桑植《向氏族谱》载:“桑植、容美二司世代联烟,互为屏障。清康熙年间,容美司田曼如信谗言而致彼此仇杀数年。康熙五十年(1720)八月,田遣使求和,桑植司向国栋欣允,议定在此石屋建行署立神坛,择同月十五日议和修好。届时,田、向俩拜坛自责,对神发誓,并作文为盟。向日‘山高水长’;田日‘亿万斯年’。即令勒石镌文于大岩壁上,还欢宴3日,各回本司。自此两司永睦和好,姻眷往来无间。民国37年(1948),当地皮、汪人氏曾捐资凿便道”。1973年修筑公路时,放炮拓道,将上述8个大字炸毁,但石屋遗址尚存。 3.古文物 【虎钮镎于】 钅享于民国10年(1921)12月,桑植县汨湖乡黄河村刘秀樵在寮竹湾修碉堡时,发掘出土l对铜质虎钮镎于。圆筒形,通高约70厘米,上部略大于下部,顶铸虎钮,紫光发亮,为古代巴人祭器。当时误为金狮子,被大庸城防冯司令派其陈营长抢去。1979年在蒋家坪乡长见村化子坡出土战国青铜钅享于1件,顶部铸立虎一只为钮,通高52厘米,口径21.6×18.6厘米,重8.5公斤。1982年,省文物鉴定小组将谆于定为一级文物藏品。1981年10月11日,永定区教字垭公社凉水井大队黄世清等5个小孩,在兴隆公社熊家岗大队青天街生产队三公包山头发现裸露在外的陶坛及铜钱,经清理,出土一件虎钮饽于,锌于高54公分,上围径102公分,下围径66公分,重32.5市斤。盘首呈椭圆状,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虎钮遍饰龟纹。虎钮前后左右,右侧盘上分别饰人头、鱼、鸡、彩船形状的纹样,叩之作铜钟之声。谆于,又名谆,系古代一种军乐器,其钮为悬挂之用。在战争中,击饽以指挥进攻。《国语·晋语>云:“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敬其民也”。韦昭注日:“錞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丁宁者,谓钲也”。《湖南通志》(卷末三四)引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说: “錞熙十四年(1187),在澧州慈利报王墓傍五里山堆盖古彖也,其中藏古器物甚多。余玠宰是邑得一錞……虎钮高一寸一分,阔寸二分,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并传有聂氏、楚氏、王氏者,也各藏一錞。《湖北省志》也有关于虎錞的记载:“施南,长阳附近屡获此錞,殊不可解”。徐中舒先生在<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虎钮镎于>中指出:“虎錞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后汉书》有关于巴人为虎图滕的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蛮书》(卷十)也说,“巴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1983年春,在石门同时出土虎錞和巴氏剑,佐证了徐氏一说。从兴隆虎錞图案判断,时限约在战国与秦之间。经鉴定,兴隆虎錞属国家一级文物。 【战国石璧】 1982年9月,由桑植县城朱家台退休教师朱芳宗献出。经鉴定为战国墓葬饰物。《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璧呈灰白色,厚1厘米,内直径7.5厘米。一面素面无纹,另一面饰旋涡纹,乃桑植出土文物珍品。 【战国青铜剑】 1982年10月22日,大庸城建队民工在兴建永定镇天门山街时,挖得两柄战国青铜剑,其一,剑已从中部折断,全长67公分,柄长11公分,最宽部位达6公分,重1斤7两。剑身有锈斑,剑刃大部锈秃,但仍有光泽(见附照),另一柄仅余靠柄部一截,长23公分,已高度锈蚀。该剑出土于城西旧教场,原属“古人堤”遗址。它是大庸从新石器时代走向青铜器时代的见证,亦是大庸古代征战的见证。“永邑,昔之用武陵地也。”《永定县志》据《巴志》载:秦灭楚后(时约公元前280年左右),至“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大庸当时为楚国西陲,又是巴人活动的地域,故此剑可能为当时秦征蛮时的遗物。 【唐代铜剑】 1975年8月,大庸县(今永定区)大坪公社天门山采药队在天门山寺旧址出土一柄龙首带铭七星铜剑,长80公分,重8市斤。剑身锈迹斑驳,中下部有一断痕,剑身二侧各有星七颗,历历可数。龙首为镂空铸造,口含宝剑,气势如生。柄上刻“天门山.玄帝祖”等字样。经鉴定,系唐代遗物。据碑载:“自汉明帝尊崇儒道,始立寺观于中朝”后,大庸建寺立庙之风大兴。天门山寺建于唐代,后迁移庙址。此剑即在唐代时所建庙宇旧基之下出土,系当时建寺奠基之物。天门山铜剑的出土,反映了大庸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同时,为研究大庸佛教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经鉴定,此铜剑属国家一级文物。 【唐代铜塑】 1975年8月,大庸县(今永定区)大坪公社天门山采药队在天门山寺旧址出土唐代铜观音塑像2个,铜菩萨塑像2个。铜观音各高25.5公分,一重2.9市斤,一重2.5市斤。二像内空,观音盘腿坐莲,右手微抬,左手持珠,脸型逼真,整体比例适当,头、胸均有饰花。铜菩萨一高26公分,重3.1市斤,一高23公分,重2.7市斤,其造型、塑艺均很精致。大庸自唐时传入佛教后,即在天门山建寺,并铸瓦烧锅,塑像冶剑。菩萨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来作为大乘教义修行的称号。天 门山寺出土铜菩萨,铜观音,对研究佛门 大乘教义有着极重要的价值。从铸造工艺 看,它们代表了大庸唐时的最高水平。经 鉴定,该佛像为国家一级文物。 【五代陶坛】 1973年秋,于桑植县城 东门城建时发掘出两陶坛,经鉴定为五代 陶坛。其中一件是多角宝塔形,5级,纹 距3厘米,每级附尖角4只,纵向排列4 行,行底距14厘米,顶距8厘米,通高 27.5厘米。底径10厘米,口径7厘米。 无盖,铁青色、无釉。火候高,轮制饰弦 纹。另一件通高30厘米,坛身3级,上、 中2级,分饰以披麻戴孝、扶灵送柩及习 拳弄棍、操练武艺的人物图案,下级素 面。底径11厘米,顶径8厘米,呈铁青 色。无釉无盖,火候高。 【宋代陶坛】 1981年秋,在张家界村 迎宾岩下荷池畔两米深处,出土一陶坛。 高28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5厘 米。上塑三道荷叶花纹圈。花纹圈上塑十 二个立体人物像。最上层花纹圈上,一边 塑青龙,一边塑白虎,都有穿眼,可作提 耳之用。中层及下层塑人物像,构思奇 巧,想象丰富,形态各异:或敲锣鼓,或 吹笛弹琴,或唱歌跳舞,或携儿带女,或 打鱼捉虾,或飞镰收割,富有浓郁的生活 情趣。经鉴定,此陶坛应属宋代中期器 物,距今约九百年历史。张家界开发历史 悠久,汉时建朝天观,明时建龙凤庵,从 此香客纷至沓来。加之张家界风景奇绝, 吸引了天下游人光顾,一些商贩乘机上山 交易,店铺、客栈、栉比鳞次而生。此陶 坛极有可能为当时商人所失。 【明宣德香炉】 永定区文化馆藏有明 代宣德香炉两个。其一为狮钮宣德炉。炉 呈椭圆形,全高0.75公分,内空深0.5 公分,口径24公分,15.7公分,四足鼎 立,底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香炉上 塑狮钮一对,工艺十分精细。其二为兽耳 宣德炉。全高0.92公分,口径13公分, 下有四足,底镌“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 官臣吴邦佐造”字样。炉呈圆形,工艺较 为简朴,无花饰,上沿有呈弦月状兽耳一 对。两炉铸造时间相近,前约在1426年,后在1430年。大庸宗教史上,有道、佛、儒、基督诸教。汉代儒、道为盛,唐时佛教勃兴。元时佛教一主萧条,至明时又起。自永乐11年建普光禅寺后,一时佛刹林立,遍于全县。此宣德铜香炉,即是当时崇佛之遗物,可谓凤毛麟角。经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 【明青花题辞碗】 共2个(一个已残),口径16.5公分,高0.83公分。碗内上下沿各有一圈青花纹饰,碗底书“永乐年制”字样。碗外壁一侧绘东坡泛舟赤壁图,有人物像5个,或摇橹,或向炉,或对语,形神皆备,其绘画线条较粗扩,重于写意。一侧书《赤壁赋》文,字迹清晰,笔触苍朴。瓷质较为细腻,外表尚显示神光。经鉴定,此青花题辞碗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铜砝码】 共12个,计三、五、六、七、八、九钱制6众目;一、二、三、四、五、拾两制6个,合今市秤2.1斤。三钱制砝码高0.08公分,直径0.14公分;拾两制砝码高0. 31公分,直径0.42公分。铜砝码原藏永定区尹家溪镇小河坎村农民陈德兵家,现藏文化馆。经鉴定,明铜砝码为国家一级文物。 【明玉花插】 明雕云龙玉花插高15.2厘米,通体雕以云纹为地。云纹中穿插两条游龙夺珠浮雕作主纹,雕工精良,纹饰优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明玉雕水盂】 水盂系明代玉雕,高3.7厘米、长15.3厘米、宽12.5厘米。玉质温润细腻,水盂呈桃形状如意状,桃形中心处作1小盂,5只浮雕蝙蝠作展翅飞翔状,布于盂周及盂中。 【清五彩双耳樽】 系清康熙瓷品,鼓腹,剑口,最大腹径10.5厘米,通高11.5厘米。腹部满布五彩人物与题款,字画对照,图文并茂,其题款文日:“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稻之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丧葬者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干。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谷八百,解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宦者罢,莫给,给其大较也。初,公之未显贵也,尚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师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全文用朱红料正楷书写,计17行,占樽之腹约半,另一半为五彩人物图。画面中,范文正公堂中坐定,作正给来领衣食者分发施舍状。所绘10人,均表情生动,线条流畅。1982年5月,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清代康熙传世精品,定为一级文物藏品。 4.古墓葬 【獾兜冢】 獾兜,史传为4000多年前唐尧时人,原为尧臣,“因与共工比周为恶”,舜进言尧帝,被流放到崇山(见<尚书·舜典)篇)。据1979年修纂版<辞源>解释;崇山, “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獾兜于崇山,即此”。崇山,距市区10公里,海拔1200余米, <直隶澧州志>载: “崇山……山势嵯峨,顶有村落,其地平旷,可容千人……最上巨垄,人传獾兜冢”。今考崇山,其下有“獾兜石窒”、“系马柱”等古迹;其上有“獾兜屋场”遗址,屋场后山巅有一空旷平地,中有土垄,状似坟冢,即獾兜冢也。关于舜放獾兜于崇山,古人多持贬说,民间亦有“见獾兜墓为不祥”的传说,然至近代,史家蜂起,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三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獾兜、祝融为首的。据《汲及竹书》记载,舜逐“四凶”,事出有因。因“舜篡尧位”,多行不义,遭到“四凶”反对,但舜摄天子(指尧)政.(见<俎豆集>)进谗言于尧,以“叛乱”为由,“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 【周赧王墓】 周赧王延岁(公元前314~256年),相传葬于永定区丁家溶赧王墓。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周赧王墓在市西10里, “史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惧而朝秦献地,遂以是年卒,周亦亡。盖秦忌之,不欲其葬内陆故也。”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唐王维《赧王墓》诗云:“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獾兜。”(按:周赧王墓与崇山獾兜墓遥遥相对,故谓“近骧兜”)。宋洪迈<容斋随笔>载:“澧州慈利周赧王墓,傍五里山堆,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余歼宰是色,得一镎,高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十五分,重十三斤。赧王墓周列的小冢,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有四十入堆,在孟家坪,东西罗列,错落如星,高约丈余,圆径倍之,传为周赧王葬宫嫔处。又传为宋时征驻屯为营,此遗址也”。并谓:“县藏虎錞者,余所见,如聂氏、楚氏、王氏有此物。”据文物调查,四十八堆在今张家界西郊,为四十八座大型战国墓。 【朱家台商代墓葬】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高湾、吴家谤,各有商代墓一冢。棺木遗骨无存,有陶制品罐、豆、釜的碎片,清晰可辨。罐系夹沙陶,卷沿平底,圆唇及尖圆唇,饰绳纹、方格纹及多戳印纹。豆为泥质黑陶之折盘内弧和圆盘弧腹形,尖圆唇,卷沿和平沿底,亦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釜系夹沙深褐陶,鼓腹,卷沿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还有手指纹迹,工艺粗糙。鉴定为当地土著文化类型。1982年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发掘出土。 【朱家台战国墓群】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中段。共25座墓葬,均为东西向单独长方形墓室。竖穴窄坑,墓口略大于底,四周规整,底平,墓室较浅。墓主及棺椁腐败无存。其中16座墓中,有随葬品68件。包括陶器61件,铜、铁器及琉 璃器各2件,石罄l件,泥质黄灰褐宰陶 高颈罐3件,盂4件,鼎18件,敦5件, 壶14件,豆21件,碗、盘、匹、勺、匕 各l件。铁器有带钩、锄各1件。铜器有 编罄、带钩各l件。琉璃是黛蓝色稍透 明、中孔的琉璃珠2颗,直径1.2厘米, 饰蓝白绿相间、蜻蜓眼式图案。此墓群分 别为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队于 1983年8月、1987年7月发掘。 【朱家台西汉墓葬】 在桑植县城朱家 台庙湾,发掘西汉墓葬9座。墓室呈东西 偏30°~40'方向。遗骸棺木腐朽无存。有 长方形竖穴墓坑7座,楔形竖穴墓坑和竖 穴二层台坑式墓室各l座。除l座用红土 拌合白膏泥精细夯筑外,余均未夯筑。墓 底平整,填五花土及洗矿土。随葬物有: 铸大篆“五铢”及“宣帝五铢”字样五铢 钱18枚,泥质灰陶明器鼎7件,盒5件, 壶10件,盘、豆、各3件,罐、釜各6 件,灶、甑各4件,鍪和吊桶各l件。陶 器多数为凸凹弦纹,少数为板印方纹、绳 纹、方格纹,个别为水波纹及藤蔓组合 纹。反映当时土著文化特色。该墓葬于 1988年2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和县 文管所共同发掘。 【零阳镇官地墓群】 墓群分布在慈利 县城西官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的坡 地上。1969~1981年发掘其中8座,认 定为战国时期墓葬。墓为土坑竖穴,遭严 重破坏。出土青铜鼎、勺、剑、戟、戈、 矛、铎及陶器鼎、敦、壶、豆等文物多 件。 【周级墓】 周级,晋时大庸(今永定 区)天门山人,为宜都(今湖北宜都)内 史。(按:内史,官名,西汉初年封诸候 王,国内置内史,掌民政,晋时沿置,隋 始废)《晋书·本传》及《通志·忠义传》 载:周级,“天门人”。死后,葬天门山 下。明人张兑作《题杨舟天门山图》诗, 有“可怜宜都周内史,古冢垒垒在山丘” 句。今查天门山下,古冢颇多,周级墓已 无从查考。 【南岔西汉墓】 位于桑植县南岔乡南岔村伍家湾一带,有墓封高约2米、直径3米的圆型坟堆近300座,占地3万平方米。部分墓葬风蚀裸露地表,露出若干几何纹砖室墓。1960年经湘西自治州文物队普查发现,鉴定为西汉墓群。1962年定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屡遭破坏。1979年再次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岔东汉墓】 位于桑植县城北6公里的南岔集镇不远,分布陈家湾、官家堡、伍家湾、红龙坡一带,面积约3万平方米。1962年,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考古队在桑植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陈家湾、官家堡一带古墓封土堆较多,其高约2米,直径约3米,达20余座,封堆多呈圆形,有的墓葬已露出地表,发现有几何纹砖室墓群。经鉴定,这批古墓为东汉墓葬群。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竹峪悬棺群】 位于慈利县高桥乡白竹峪村,西临箱子岩,西北临云朝山。峪间溪水湍急,四季不竭。两侧悬崖对峙,高数百米,仰视仅见一线天光。崖壁上遍布悬棺墓,计约30余穴。墓室为竖立长方形,宽约1.3米,深1米余,高2米,距岩底约15 .20、25米不等,为古人凿石而成的县棺竖墓群。其年代未能稽考,据当地土人言,50年代有樵人入内曾见残朽棺木、骨殖、铜剑和陶、瓷器碎片,今已荡然无存。但墓室之伟功补了湘西一带悬棺古墓葬空白,实当武陵人文之奇观。 【大庸古墓群】 一作“四十八堆”,位于市内岩塌、大黄土包、三角坪、大庸桥、且住岗(原孟坪)一带,方圆约五平方公里。据<永定县乡士志》载:“四十八堆在孟坪,东西罗列,错落如星,高约丈余,圆径倍之,传为周赧王葬宫嫔处……又传为宋时征蛮屯驻为营,此遗址也。”今考其土堆移为砖室墓,其砖长35.5公分,宽16公分,上有五铢钱饰纹或五铢钱图案。墓封土堆一般高为5~6米,堆围达20余平方米。墓室共分三进,第一进为进口,深1. 48米,高l米,宽1.1米;第二进为棺室,高2.59米,底宽3.5米,深5米;第三进为葬品室,大小与一进同。据考证,四十八堆应属东汉墓葬。所谓周赧王葬官嫔处或宋时征蛮遗址等,皆不可信。与四十八堆同时存在的,还有西汉墓群、战国墓群等。1962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古墓群为州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和1975年,州博物馆先后在此举办亦工亦家文物考古训练班,在大黄土包发掘了西汉墓三座,砖室墓一座。出土文物有陶鼎陶盆、陶壶、玉壁等器物。1979年3月,州革命委员会又重新公布古墓群为州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现存五堆完整的砖室墓,八堆已有不同程度破坏,三十余堆皆夷为平地。 【殷家岗墓群】 位于慈利县境内的零阳镇双安村。墓群分布在慈利零阳镇双安村长约500米宽约300米的岗地上,属汉代砖室墓葬,已被群众修房建窑严重破坏,部分暴露。出土有东汉时期陶器罐、豆、狗、鸡、猪圈及滑石猪等。 【古林凸墓群】 位于慈利县零溪镇墨园村古林凸山腰,有明墓两座,占地约100平方米。1979年清理其中1座。墓用青石条砌成,中置木棺1具。出土有金发钗、凤纹铜镜等,经省文物小组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另1座墓葬保存完好。 【石板村、零溪村墓群】 墓群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的慈利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境内,约1000座,大都封土堆无存。1987年发掘其中3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属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丝织品、滑石器等文物。在其中较大的36号墓中,发现楚竹简近1000支(残简共4557片)约2万字。由于棺顶腐烂,泥土浸入,以致竹简断裂错位。整片竹简长约45厘米,宽约4~6毫米,极薄,字迹清晰,记载有吴、越、楚等国史事。如“攻吴王夫差”、“王日‘吴为不道”’等。这次出土的竹简和兵器等,曾参加“湖南省文物普查成果暨考古新发现展览”。 【周叙墓】 明代周叙为慈利江垭人,官至工部尚书。墓的封土堆无存,已夷为耕地。墓前石人石兽已毁坏或移位。诰封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周公墓志碑高1. 12米,宽0.84米,碑文阴刻楷书,记载墓主生平业绩及生卒年月,保存较好。 【野拂墓】 墓在慈利县高峰乡茅庵水库旁山坡上,封土堆尚存部分,高约1米,底径约3米,墓碑高89.5厘米,宽44.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正中刻“皇清临济正宗圆寂始祖僧真修野拂老和尚墓”,上端刻“衣钵永传”字样。此碑已掘离原位,现存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 5.寺庙塔碑 【天门山寺】 旧名灵泉院.云钵庵。原址在天门眼顶以东,建于唐朝。明朝初年迁建在天门山顶南边,即今址,改为现名,亦称灵岩寺。清雍正3年至13年(1725~1735)两度重修,嘉庆13年(1808)改建。寺坐北朝南,险峙巍峨。寺前是岩溶漏斗和长满古树的陡峭深沟堑。寺东侧有龟洞,洞口有水井,西侧有蛇洞,有“神龟灵蛇护寺”的传说。寺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三进堂”(大佛殿、观音堂、祖师殿)、“六耳房”(藏经、香积、禅房、客房、厨房等)。寺门联云:“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1949年后寺庙荒废,寺旁古树先后砍光,大佛殿、山门和六耳房被拆,仅存观音堂、七级石塔、祖师殿和12块残碑。1984年后已将山寺初加整修。 【大悲庵】 位于市区城西南7公里处的南庄坪办事处木讷里,为明僧恒性创建。恒性字如玲,明武昌王子,袭封镇国将军。天启年间,魏阉(忠贤)宦官专权,残害忠良,年方16的恒性意欲诛讨,以清君侧,事发,遁入湖南省龙华寺削发为僧,剃度时恒性曾大放悲声。其后浪迹衡山、峨嵋诸胜。崇祯7年(1635)游至永定,在觉云山(今大庸仙人溪内)架木为刹,于茅为庵,康熙年间将寺宇迁至木讷里,初名大惠堂,后改为大悲庵。恒性于77岁圆寂,被尊为本庵祖师。大悲庵面北而建,亦寓恒性心忧京华之意。共三进三殿,占地5亩。今存第二进大殿、右丹池及部分碑刻。殿为单檐歇山顶,进深10米,明间宽5米,次间宽4.2米,皆木结构,单层斗拱,拱身硕大,造型宏阔壮观。大悲庵旧时因恒性之名香火极盛,为湘西名刹之一。其间历数次劫难,几致颓毁,后多经修缮,乡民芨地方政府亦屡惩不轨之僧,终使延传至今。民国时期办乡学,大悲庵被改为校舍,至今沿用。 【上天子庙】 正名“向王宫”,位于天子山东侧向天湾,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洪武22年(1389).清乾隆年间续建,庙属砖石木结构,青瓦覆盖,面积150平方米。内有正殿三间,供奉向王夫妇木塑神像。庙门系牌坊式砖石结构,上端正中竖写“向王宫”三字,其下有“为佑善人”横联,左右对联一副,文为“除祸免灾在在被向王之泽;感恩戴德人人近天子之光”,内含“向王天子”四字。清代续修时,向王夫妇神像前面添立一块木牌,竖写“当今皇帝万万岁”七字。整座庙宇在继承我国古代建筑传统模式基础上,注重突出土家族民族风格造型。 【中天子庙】 正名“天子殿”,位于天子山中部丁心溶,坐东朝西。始建于明洪武23年(1390),复修于清同治2年(1645)。庙属砖石木结构,形同上天子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内有正殿参政间,供奉向王夫妇木塑金身。庙的上端正中竖写“天子殿”三字,下面横联为“奕业亘古流芳”,两旁对联为“向已称王声赫濯三千界;天其有子俎豆馨香亿万年”,“向王天子”亦含对联之中。向王夫妇神像前面木牌竖写“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庙内存有清同治年间重修向王庙宇的记事石碑一块。 【下天子庙】 正名为“天子庙”,位于天子山西端烽火台半山腰,坐北朝南。此庙始建于明洪武24年(1391),于清同治9年(1878)复修,面积140平方米,其造型结构与中天子庙相同。三间正殿内供奉的神像除向王夫妇外,还增加了八部都王、杨泗将军神像,并设有观音、祖师、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补天圣母、伏羲、神农的牌位。庙门亦为牌坊式建筑,上端正中竖写“天子庙”三字,下面横联已失,两侧对联为“若向真王者威灵山川,吴天其子之德彼社稷。”对联亦含“向王天子”四字。向王夫妇塑像前面木牌竖写同前。庙内有同治9年《配补修建向王天子庙观音祖师三官文昌补天圣母伏羲神农杨泗将军八序》石碑一块。 【龙凤庵】 位于张家界西北侧化香坡,座北朝南。两侧有两座形似龙凤石由相对峙。“石壁峻赠,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风庵因此得名。据龙凤庵石碑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曾7次修缮,规模大至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龙凤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名闻乡里。现除所供神像损毁,部分殿房朽残外,庵内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风池等,另有九块碑刻,保存完好,其碑刻文字清丽,刻技精湛。 【兴国寺梅花殿】 位于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原名八卦楼。因其明间昭明枋上嵌着一块黑色石板,以贝壳作料子其上作梅花一朵,晶莹光亮,故称梅花殿。据旧志载:兴国寺为唐代创建。全寺分牌楼、金刚殿、大雄宝殿、梅花殿、方丈室五层,梅花殿是寺中主体建筑之一。其坐南朝北,两层重檐,三面有墙。殿平面呈下方形,边长12.6米,三开间。楼高14米,屋架为木质结构,八角出檐,65度翘角;由8个斗拱托住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殿后有3株千年古樟,更增添了梅花殿古朴静穆气氛。1983年10月,梅花殿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观】 建于张家界景区内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吴天地。”朝天山海拔1227.3米,地势极为险峻。观址原在距今址不远的山上,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登朝天观苦修,并将寺庙迁移今址,虽观得以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氏兄弟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庙声远播,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大至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余平方米,为武陵又一闻名古刹,朝天以在建筑艺术上独具一格,庙周围有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有岩石结构,且均有雕饰;诸神塑像,皆重金裴彩。民国期间,朝天观被土匪破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有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 【五雷山古建筑群】 位于慈利县城15公里五雷山上。五雷山号称“南武当”,古人赞为“南楚名山推第一”。曾为道教昌盛之地。金顶真武祠为临近数县中最负盛名的庙祠,始建于元,明、清扩建。五雷山古建筑群分为内八家,外七家,依山势修建在长达1公里的山脊上,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由于山高风大,整个建筑皆以石头砌成。内八家自南而北依次为朝圣门、斗姆宫、赤帝宫、财神殿、玉皇殿、老王爷殿、观音阁和金殿。外七家布局较分散。现金殿保存完好,其殿呈长方型,面阔20米,进深12米,通高9米。殿内设石柱4根,托住整个屋架,硬山式盖小青瓦。五雷山散落着许多形象生动的石狮、石象和造型别致的各类浮雕,古往今来,不少迁客骚人到此赋诗题词,镌刻于石壁之上。元朝翰林张克以草书题刻“洞天福地”、“龙头胜境”8字,被人们誉为石崖书林一秀 【云朝山金顶佛殿】 位于慈利县境内。“云朝山在邑南九十里,高数千仞,与腾云山对峙,亦胜地也。……登其上者,云雾四冥,恍若先天混沌之象,故传日云朝”(清嘉庆<慈利县志>)。山上有石屏、石炉、石烛诸景。峰顶金顶佛殿坐北朝南,殿顶已坏,石条砌成的殿墙基本完好。殿墙东西宽2.35米,南北进深6. 13米,残高4.8米。殿内祖师台及左右佛像台尚存,并保存清代李氏、莫氏等施碑志数块。据嘉庆《慈利县志》载,金顶佛殿“大约再创于胜(盛)唐。其碑志虽剥落于苔封,而’贞观’字样犹末泯焉。……岁时伏腊,登山朝谒者,殆将以万数纪。”现存的嘉庆10年碑刻,记录佛殿曾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改修。 【文庙】 亦称圣庙、红庙。在桑植县政府院内。清乾隆年间建造。座北朝南,前临大街,后依城墙。长100米,宽60米,红墙环绕。前立甬壁,东西开耳门,分别楷书“道贯今古”、“德配天地”于上首。耳门后有长8丈宽4丈的石板小坪,是每年春秋宰牛祭祀处。坪后5级石阶上,有立高12米、长23米的青石牌坊,正面镌人物、花卉、禽兽图案。正殿6柱间开左、中、右3门,分为“义路”、“棂星’、“礼门”,气势恢宏。牌坊土坪中,砌半月形水池名“月宫池”,深7尺,清澈见底,鱼石可数。池旁建木构平房4间,为士子憩息处。6扇楠木大门上刻拔贡唐滨元隶书<大学篇>。此旁一草坪中,植笔松、金桂各2株。两旁有东西廓,朱栏后,供奉历代名儒先贤牌位数百件。草坪尽处为大成殿,2层、高8丈,雕梁画栋,拱斗彩檐,4角垂铜铃,撑以20根两人合抱楠木、马桑木落鼓儿磉圆柱,琉璃瓦顶,峥嵘壮观。正中供奉孔夫子及4配10哲金字牌位。殿左为崇圣宫。1919年,靖国军独立营长贺龙曾于此庙设枪炮局。50—80年代中期为政府机关食堂,1987年被拆毁。 【八圣官】 座落在桑植县城楠木山顶,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0,6公顷。富为两进,头进为火殿,二进为两层楼阁,供奉孚佑帝君、文昌、武桓侯、观音、王母、九天司命等八圣菩萨。四周为封火砖墙。登临斯宫楼阁,可鸟瞰全城。1925年,澧州镇守使贺龙回乡祭祀,为弘扬传统文化,争取桑梓文人名士,拨款将此宫修葺一新。现此宫已毁,遗址尚存。 【八圭H娄】 位于桑植县内。有南岔、珠玑塔2处,尤其是南岔八卦楼闻名湘鄂边境。此楼座落在卧云界下、桑植内外半县咽喉处的南岔集市中段,占地34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34年(1908)。楼高20余米,3层,上小下大,一色佳木构造。底层10根2米围径巨柱,1楼4柱矗立戏台,正面壁上绘“天官赐福”图;两旁开门,左书“入相”,右书“出将”,台柱镌联云:“三五步遍行天下,无非是戏;六七人百万雄兵,何必当真。”2楼,供杨泗将军神像,足蹬孽龙,怒目举斧作斩龙状。3楼,有台无壁,仅4巨柱冲顶,上置白底兰花大瓷坛一个,上塑盈米“魁星点斗”石灰像作握巨笔书写状。四面均用2米长铁链固紧。飞檐翘角上,均倒竖石灰浆铁骨制作彩绘鲤鱼一尾,檐角各悬铜铃一只,临风摆动,响声悦耳。整座八卦高楼,造型典雅别致。此楼被桑鹤“剿共”总指挥陈策勋视为贺龙将军的“乌纱帽”,为破贺氏“风水”,于1929年9月,强令撤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