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音乐——走进音乐的世界(四)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4-03
        
讲座主题: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音乐的表现机制和理解活动的特征、再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体验音乐、再分析一下为什么严肃音乐难以接受,最后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
讲座目的: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大家对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有所了解;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让大家从此终生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使大家从此更加重视艺术
主讲人 :周海宏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教授
首先我要强调,音乐就是听觉的艺术。 你长了这么多感觉器官,每一种感觉器官受它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对应的人们创造了各个艺术门类,音乐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 大家想想,美食的欣赏方式是什么?
 
一盘东坡饺子端出来了,你马上会想这里面有什么思想内涵我怎么没吃出来吗? 不用想那么多,享受味觉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赏方式,体验纯粹听觉的美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所以为什么听音乐会不能说话、不能打手机、不能乱走动、照相、不能让小孩在里面又哭又闹?
你想想,别人请你吃饭,饭不好吃你可以不吃啊,你总不能往盘子里面吐痰吧? 不能让孩子在旁边撒尿吧?
音乐是耳朵的美餐,音乐是一个作曲家精心选择、精心组配,演奏家精心调制呈上来的。 你弄出声音来不像盘子里面的苍蝇一样吗? 凡是听我今天讲座的朋友,再听音乐会绝对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别人出声,如果你家孩子闹你赶快带别人走,别让他干扰别人。 这是规矩! 要是想咳嗽怎么办,想咳嗽?憋着!(观众笑) 等到音乐强的时候再抓紧时间咳嗽几声。 想睡觉?可以。 打呼噜?不行!这是规矩。我现在给大家讲讲音乐厅里的规矩,好不好?(观众:好)人们在听音乐会的时候最最吃不准的规矩是什么?(观众:鼓掌) 对,不知道该什么时候鼓掌,很多人不清楚有些“乐间不能鼓掌”的规定,“啪”地一下鼓掌了。有一个朋友是很高级的领导干部,是副市长,他说有一年去维也纳去金色大厅听音乐会,他不知道规矩,一个乐章完了以后他热烈鼓掌,一看一千多人就他一个人鼓掌,一下子2000多只眼睛看过来了,他只好赶快去厕所了,回来不坐那里了。怎么鼓掌呢? 三条。第一条,看节目单。所谓分乐章的曲子都是套曲,比如交响乐,四个乐章一套;协奏曲三个乐章一套;奏鸣曲三个乐章一套,大凡这种曲子,大标题底下往往有小标题。 你数,一个完了,两个完了,三个完了,四个完了,基本上可以鼓了,但有时候五个,你吃不准时看第二条。第二条,看眼神,看动作。大指挥家不想让你鼓掌时,他是屏住呼吸慢慢地放下来,如果想让你鼓掌他就马上放松,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的。基本上就比较可靠了,还吃不准就家上第三条万无一失。第三条,就是跟着人家鼓掌。(观众笑)周海宏:乐章间不许鼓掌的规矩特别不合理,因为乐章完了以后咱不鼓掌憋得难受。 道理就是,乐章间的乐思是连贯的,你的掌声打断了乐思的连贯性。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习俗和传统。 音乐厅还有一个规矩,是第三个,正好相反。歌剧、舞剧、独舞、双人舞单练一大段,干干净净地结束,音乐没有马上跟上来,这时候大家一定要鼓掌,大家铆劲儿鼓,还要跺脚,还要叫好,中国人就叫“好”!外国人叫“Bravo”。 这是习俗,演员等着呢,你要不鼓掌演员难受。 前两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去北京演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太棒了,全世界最顶级的,男演员太帅了,那技术…。最后一个鼓掌的都没有,只好自己下去了,多尴尬啊!你说是怕打乱乐思,这是习俗。像《茶花女》,最后女主角得肺痨要死了,死之前不都得唱一段吗,男主角唱一首凄美欲绝的咏叹调,一边抱着一边唱,唱完了以后,女主角死了男主角接着唱?不行,不能死,就抱着等观众鼓掌,鼓完掌了才能死。都是习俗。(观众笑)周海宏:节目单上的节目都演完了以后不要走,要热烈鼓掌让演员加演返场,一直到观众席亮灯,才能走。我一个朋友,也是很高很高级别的领导,这个领导一出去看的演员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到节目结束以后,演员谢幕、下去、再谢幕、再下去,不上来了。 大凡演员加演之前都会都撑一下,领导同志不知道,站起来往外走,老百姓不管这些接着鼓掌。 领导走一半,演员露头了,大家看演员又出来了掌声更热烈,领导以为是谢幕继续往前走,演员往里走,领导往外走,演员走到了正中间,领导走到了过道里。 演员准备再演! 你想全场热烈掌声过后,一下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就我们领导同志一个人在前面站着,演员开始演奏,领导回去也不行了,硬着头皮继续往外走,全场1000多听众盯着他一个人在乐声中走出剧场,多尴尬!听音乐会穿什么呢? 最尊贵的领导请你吃饭,你穿什么,听音乐会就穿什么。外国人听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特别是歌剧、舞剧被当作是最正式最重大的社交场合,那时候大家一定要正装出席,男士西装领带皮鞋,女士正装。掌握了这几条,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规格、任何档次的音乐会你去听,没—问—题!(观众鼓掌)周海宏:咱们回到正题。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 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 我们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下面我要举一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细腻、微妙、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 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 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你的爱慕之情,但是你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你,但你老想说点什么。
有一天,你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你们两个人,越走越近。 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见PPT五线谱),这就好像是你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天要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 但还是要说,这个机会太好了,过了这村没这店啊!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 还是要说,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 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这个是延长符像一对眼睛,给我的感觉,人家都过去了,你回头惨巴巴地望着,心头一涌,心如刀绞。 大家注意全局第四次冲动最凄惨、最悲凉、最绝望。 有点儿像股票了,下去一下你不抛,再下你不抛,最后被彻底套牢了。(观众笑)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
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你想好了这件事,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前面有段乐队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 (现场播放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周海宏:是不是特别难受啊?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 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发展变化的。 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来得太慢。 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 我们的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语,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现在我来概括一下,我上次人事部讲课的时候,他们的领导给我概括了一下,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我就一直用他的概括了。第一,音乐何须懂?
就像听轻音乐那样听,不要有理解负担。第二,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想到哪儿就是哪儿,也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放进去。第三,实在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也不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是他写得不像。讲完了前四个话题以后,关于音乐欣赏观念层面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大家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别的原因。 大家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个原因是不知道音乐表达的是什么,还有其他层面的原因。 大家想想轻音乐你也听不出来? 那你怎么就不说你自己不懂呢?
轻音乐都有标题的,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秋日的私语》你也听不出来? 你为什么不说自己不懂? 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 实际上,当大家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 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 不适应这种感觉,也可以说听众在感觉的层面无法接受严肃音乐。我经常把欣赏音乐和美食做比较,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单独的苦、辣、酸,像臭豆腐、外国人的奶酪、南方的榴莲、北京的豆汁、江浙的臭冬瓜,你还需要适应一下子。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对应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红字是音乐方面的表现,蓝字是欣赏者方面的原因(见PPT)。 曾经有人说,即便听了你的大道理,我也不爱听外国人的音乐,因为什么?难听! 大家所说的难听基本上可以归结到这四个方面去。首先第一个不爱听严肃音乐的原因是觉得“旋律、音调怪”。
什么叫怪?
臭豆腐怪、榴莲怪。 什么叫“音调怪”? 我给大家讲一点乐理知识,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1234567组成,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7个音,大家都知道是几个音符吧?(观众:5个)少俩,为什么说你五音不全啊?本来都少俩了,你还不全。少什么呢?少了4和7,中国的音乐缺“发、西”(音同)。 大家都听过“宫商角徵羽”吗?这就是12356的古代叫法。 弹钢琴的时候是123456,一个手对应一个键,把弹4的手去掉,没问题。“唻嗦咪唻咪嗦咪唻哆唻…”(音同),只要你不唱4(发)、7(西),一唱就能唱出中国味。 要是让你做一首中国味的曲子,别看你既不识谱、更不懂乐谱,甚至从来没见过钢琴,你都可以把中国曲给作出来,你就光弹黑键,别弹白键,在黑键上乱按,按了以后就会发现真出中国调。 (观众笑)但你如果老按4(发)、7(西),就容易出外国调。还有日本音乐也是五个调,少了2(唻)、5(嗦),你要经常唱6(拉)、7(西),就能唱出日本调来。(观众掌声、笑声)周海宏:大家还记得《鬼子进村》怎么唱吗?“啦西啦哒咪”(音同)…。我的好朋友到西北农村给农民朋友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下面的听众什么感觉? 大家说像《鬼子进村》了。(观众笑)在乐理上,“mi fa”和“do si”(音同)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都是全音关系,中国的传统音乐因为少了“fa si”(音同)这两个音就没法构成半音关系,如果音乐当中有很多半音的话,在中国环境中成长的听众就很不习惯。(现场播放音乐)人们还不爱听不能唱的东西。(现场播放音乐)其实这就是习惯问题。 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东西大家很习惯,成长过程当中没有的东西大家会觉得怪异。 原来人们管啤酒叫什么味?马尿味,现在很少这样说了。 人们原来喝葡萄酒,就说酸不拉叽的怎么喝啊?现在喝多了也挺好。多接触,习惯了就好。人们还不爱听太低的东西。(现场播放音乐)也不爱听太高的东西、太弱的东西、变化太细微的东西。(现场播放音乐)人的听觉能力是需要选择的,人所有的感觉能力都是需要训练的。你去儿童用品商店会发现所有的颜色都是很鲜明、艳丽、单纯的,小孩喜欢鲜明、反差大、对比强的东西,成人喜欢细微、微妙、复杂的东西。 小时候喜欢这个画,长大以后喜欢《蒙娜丽莎》(见PPT 一幅中国美女年画、一幅《蒙娜丽莎》)。
以前觉得这个画(年画)挺抢眼挺好,这个(《蒙娜丽莎》)黑乎乎的,现在长大了觉得这个年画乱哄哄的。 小时候觉得《蒙娜丽莎》不好看,不哭不笑的样子,长大以后才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太微妙了。 刚开始看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也都一样。 现在就不理解了,那么大差别怎么当年愣是分不出来,为什么?你感觉能力多了,经验多了,分辨能力强了。 但是我觉得现在看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会觉得长得都一样的,因为经验少,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所以,小孩子喜欢的音乐一定要变化鲜明、对比强、反差大,如果是很少变的,小孩不爱听。人们不爱听太慢的东西,一慢就感觉特别沉闷。 有的人不爱看节奏慢的电影,还有人不爱看足球,嫌进求太慢,因为慢的东西对人注意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人的注意力保持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的。 所以小孩喜欢的音乐要一定的速度,“嗦咪咪唻发发多唻咪发嗦嗦嗦…”,小孩就喜欢这样。 什么叫慢?就是两个事件间隔长,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音乐孩子就不喜欢听,像“咪——啦——发—”,小孩等你“啦”出来,“咪”早就忘了,注意力保持不了那么长时间。人们不爱听找不着旋律的东西。 有人说,所谓的高雅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听起来“嘎吱嘎吱”半天,听不出个调调来。 怎么样欣赏这些部分呢?还是注意力的保持问题。我爱把这部分跟看足球赛相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为什么? 因为老也不进球,还满场乱跑,不知道该看什么。 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足球是最令人疯狂的运动。为什么? 还是因为进球太少,每进一个球才特别激动人心,这是心理学的效应,我们管它叫做“没有强烈的期待就没有强烈的感动,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 什么意思?足球一开场就进球和踢到第89分钟才进球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 音乐当中没有旋律,是为了阻碍旋律出现,是铺垫、蓄积、酝酿的过程,当我们的内心期待铺垫得特别强、心理能量聚集得特别大的时候再把旋律给你,才特别地激动人心。
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听这部分,就像很多人不爱看不进球的比赛,他不能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地专注于对过程发展变化的感受。下面我要用这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过程的变化,从过程到激动人心的感觉。 这个需要一个例子来引导大家,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比赛,上去就像进攻,下来像撤退。进攻、进攻、进攻,没准备好,一脚长传过来全军撤退,放慢节奏、稳定阵脚,长传、短调,调整阵形以后发起第二轮进攻,第一轮进攻是大敌压境,杀到禁区外围,这时候单刀直入带球杀入进去,这是钢琴协奏曲,乐队停了就剩一架钢琴往前冲,然后临门一脚应声入网,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候开始旋律了。(现场播放钢琴协奏曲)周海宏:没旋律了,往上踢、进攻、传、进攻、冲、上、全军撤退、长传、短传、再长传、开始进攻啦…迂回、外围、全线进攻、大军压境、单刀直入…。多好听的旋律啊! 上去就唱不如经过一番铺垫以后推出来那么激动人心,大家可能不知道,你们刚刚听了半天毫无旋律的东西,怎么听的?专注于对过程变化的感受,这并不复杂。人们不爱听太吵闹的东西。(现场播放很吵的音乐)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音乐。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 那天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他听了之后说:哎呀!轰轰响!(河南话)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 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 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真辣!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 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当你觉得严肃音乐难听的时候,跑不出我说的这四个方面。有人问,周教授,到底什么是严肃音乐?什么是通俗音乐呢?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释一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 当然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我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 每个人都可以欣赏最伟大的作品,一听“高雅音乐”让人敬而远之,这个词有一股阶级分层的色彩。 而且这个词很不准确,音乐当中那些阴森、恐怖、焦虑、挣扎、滑稽也不能用“高雅”这个词代替。 “严肃音乐”这个词也不好,一副阴森森、冷冰冰板着脸孔教训人的感觉。 但是没办法,没有别的词用。 用“经典”这个词吗?大部分音乐作品不是经典,还有每日涌现的新作,既不经典更不古典,找不到一个好词。我想强调一下,左边这个东西(见PPT 年画)是人生来就可以感受的,右边这个东西(见PPT《蒙娜丽莎》)是要你的感觉能力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享受的。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 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道路: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 大凡经典的东西都不能太简单! 但只要你复杂,相对来说你的受众面就小,受众的年龄段就比较窄。 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当你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你才开始去思考,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特别像。
 
一岁的小孩爱喝白糖水,再长大一点爱喝鲜橙多、可爱多、葡萄多等饮料,你这时候让他喝可口可乐他觉得苦、辣。再长大一点爱喝可口可乐了,再大开始喝甜葡萄酒、干葡萄酒,等白酒喝上,你再让他喝软饮料,他就觉得没意思了。这个道理和音乐一模一样。我们为什么不爱听严肃音乐? 其实我们从来都不反对通俗音乐,我甚至在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为流行歌曲摇旗呐喊,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需要。 在一个健康、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的每一种正当的需要都有对应的东西去满足它,我要强调的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欧洲某个大城市在它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这音乐比警察还管用。 现在大家跟我一块儿想象一下,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凶器来到地下通道,准备实施抢劫,一进入地下通道他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你告诉我,他的抢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音乐不能使他变成好人,但是在这样音乐的伴随下,他无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绪,大家知道人们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绪支配的。(现场播放马克涅《沉思》)周海宏:我估计他手腕都软了。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 如果打仗时你喊“同志们,冲啊!”,同时放上这个作品,你看战壕里的人都不爱动了。(观众笑) 大家早上起床昏昏沉沉的,但是马上还要投入到工作中去,怎么办? 现在你就知道了,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马上就开始了。(现场播放泰勒曼的《巴黎四重奏》)你如果是闭起眼睛的,听到后看是不是眼前一亮,大家试一下,别太矜持了。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你觉得累了,腰也酸了、脖子也硬了、脑袋也糊涂了,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加班加点怎么办? 男士们站起来抽根烟、女士们站起来扭扭腰,效果都不大。现在你就可以听听这样的音乐…(现场播放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周海宏:大家不要矜持,人家说了,矜持的程度和社会地位成正比。大家一起来扭扭腰,动动手。(观众跟着节奏扭动)这个音乐下去以后就来神了,再干半天活没问题。有一天你犯错误了,你领导怒气冲冲过来,“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大难要临头了,赶快放上这个作品。(现场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他要批评你啊,你让他严肃不起来。(观众笑)周海宏: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 我们国家太不重视这个问题了,我想找一个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帮我写一个提案:禁止在公共场所放垃圾音响! 那么拥挤、那么嘈杂的环境你放那声音,人家能不打架吗? 北京西单贸易中心、中关村,深圳华强北,沈阳三好街…,这什么环境啊?创造和谐的社会,听觉环境不和谐,叫什么和谐。我这次到珠海来,在飞机上看一个报纸,上面有一个投诉噪音扰民的,其实是乐音扰民,垃圾音响。每个店都放不同的音乐,“哐哐哐…”地,人家还怎么吃饭?去理发店剪头发,要是给你洗个头,按摩按摩多舒服啊!我一进理发店就听到轰隆隆地音响声,我说师傅能不能小点儿声啊?刚一小声,马上又放大了,我就明白了,我到那里是想放松一下,听点儿柔和的音乐,他们干了一天活郁闷地狠,想振奋振奋精神,那音乐根本就不是为你放的。有的地方需要音乐,却没有。什么地方需要音乐? 我觉得地下通道最需要,我最怕走地下通道到楼梯口那一段,鬼楼一样。 医院需要音乐,我住过几天院,真难受!不是死一样的沉寂就是呻吟声、叫喊声、器械碰撞声,我一进病房马上加台音响立刻好多了。 我们单位有领导得了癌症,手术化疗特难受,住院期间我给他配一个音响。他出院后说,海宏啊,你的音乐伴随我渡过了我一生当中最最艰难的时刻。办公空间需要音乐,特别是政府办公机关特压抑,当然是我们想听领导不让听,说干扰工作。 好多家长说小孩做作业老喜欢听听音乐,不干扰学习吗? 小孩说不干扰学习。很多家长关心这个问题。有一个试验等下试一下就知道了,家长不让听音乐不就是怕干扰学习吗?
第一个试验就是“注意力保持试验”。 心理学家做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我可以马上给大家做,我说一个数,你就算。1+1?你知道是2;再加1?你知道是3;再减1?你知道是2;再加2…………,简单吧?能连算三分钟就不错了,给你一百万美元。你想要?错一次扣十万,不敢错吧?大家就怕走神。结果你知道吗?任何人不可抗拒地,每隔八到十秒一定会走一次神,错了一次,哎呀十万没了,赶紧又集中注意力,不到三分钟一分钱不剩。 在纯神经层面上你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集中到那种程度的,这是人生物学层面自我保护的机制。所以你要求人注意力保持那样的程度,要求本身不合理、不现实。......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