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节日|清明】清明的味道:些许忧郁,些许春光

 文武不全 2016-04-04
我们是历史之舟的搭客,也是它的划桨人!
 

相信和民俗君一样,在每位看官的童年记忆中,清明可算是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之一了吧。犹记得,那年杏花微雨,那年芳草迷烟,那年坟头奠祭,那年艾团清香(没错,那年的民俗君还是小民俗君╮(╯_╰)╭)。因此,在记忆里,清明时节既有春日的忧郁,也有青草的生机,但不论前者后者,这都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表达着属于生命的悲欢。
节日源头
唐朝黄金周

说到清明,千万要注意它和春节、中秋、端午不同,并不是一个阴历节日哦,它属于传统农历的阳历范畴,对应公历4月5日前后。目前的岁节体系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概念,清明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管子》中即有“十二清明,发禁”的记录。《逸周书》记载了清明的节候特征:“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到了唐代,清明节才逐步糅合其他节日,成为了正式的清明节。



清明之日,桐始华;
又五日,田鼠化为鴽;
又五日,虹始见
清明与寒食

寒食节可上溯至《周礼》载西周暮春禁火的习俗,并与介子推不图富贵而被烧死绵山的故事相关联,在汉代发展为全国性的禁火节日。唐代出现了寒食墓祭习俗的记载,诗人徐凝有“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的诗句,《旧唐书》也称“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而在《唐会要》又载有“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的说法,表现了当时执政者对于寒食节的怀疑态度,也侧面反映了扫墓节俗在此时尚可能处于初期阶段。然而,随着此俗逐渐盛行,以致最后朝廷也不得不妥协了。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有“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的说法,清明放假七天,这可是当年不折不扣的黄金周啊!并且,寒食正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人们多将之联系在一起,加之寒食禁火在宋代以后逐渐消亡,清明节便逐渐替代了曾风行一时的寒食节。
寒食图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清明与上巳

上巳节是形成于春秋时期的浪漫节日。《诗经》中便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的描写,反映了三月上巳男女约会、袚除不祥的习俗。魏晋后,又增添了临水酒会的习俗。众所周知,永和九年的上巳节,书法家王羲之便与众多好友流觞曲水,写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记录当时盛况。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唐以后,上巳节俗逐步融入到清明节中,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反映了清明与上巳的合并趋势。总之,清明节在唐代融合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成为重要的全国性节日,并盛行起来
曲水流觞
王羲之《兰亭集序》
节日习俗
欲断魂与杏花村
正如诗中写的那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俗主要包含着“欲断魂”的祭祀活动以及“杏花村”的踏青游乐活动两部分。
 
扫墓祭祖
清明祭扫是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俗称扫墓、上坟或挂纸。清明前后家人一同前往先人墓地祭扫,先要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压置纸钱、朱笔勾勒墓碑名姓,随后大家摆上贡品、焚香点烛、烧化纸钱,最后众人跪拜先人,鸣爆而返。在民俗观念里,扫墓习俗反映着一家人的门风及孝行,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反映了民众崇本尊亲、慎终追远的宗族文化精神。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家祭、庙祭的习俗,以及祭祀人文始祖的风俗(如陕西黄帝陵祭祀、新郑轩辕大典、淮阳太昊陵祭祀等)
 

祭祖扫墓
陕西黄帝陵祭祀

新郑轩辕大典
 
踏青游乐
阳春三月,在郊外祭扫途中也正是踏春游玩的好时节,《帝京景物略》便有扫墓后“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的描叙,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生动描绘了汴京人们扫墓踏青归来时的热闹场景。同时,清明还有戴柳、射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百戏等一系列节日活动,有些寓意辟邪,有些意在玩乐,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
 

#康康踏青系列1#
 

#康康踏青系列3#
 

#康康踏青系列2#
 

#康康踏青系列4#
康康系列作者:覃心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