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撷花闻香 2016-04-04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考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部分。一般一首诗有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为主,适当兼顾课外历来传诵的名作;考察的内容多是理解诗句内涵,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近年来逐渐向主观题转化,出现了一些鼓励创新和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可见,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有层次的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仅凭分析理解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在读中感悟。多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当然,“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要有个渐进的朗读层次。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学生在读准字音后,划分诗的节奏。节奏的划分除依据几言有一定的标准外,最主要的是根据内容而定,不能读破音。此外还要根据语速的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根据诗人情感表达的强弱而定。表现喜悦、欢快、高昂或愤怒、紧张和惊惧等情绪时,朗读节奏较快;表现深沉、痛苦和思念等情绪时,朗读节奏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交代、描写等,朗读时保持中等速度。
    要读好一首诗还要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宣泄情感。古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达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是音义的完美结合,他的韵律不仅表现了诗中的情感,还曲折地传达着情绪的变化。学生在阅读时,可先确定韵脚的位置,再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韵律。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理解一首诗,不是简单地疏通文字,理解诗意,最主要的是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初中生学习诗歌涉及的种类不多,最明显的应该是诗歌内容的分类。诗歌按照内容可分为:抒怀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如杜甫的《望岳》就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初中教材中的边塞诗以盛唐时期的为主,风格豪迈奔放,展现时代风貌。如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有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比较含蓄,学生需用心体会才能领悟。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咏物诗则往往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或借古讽今等。咏怀诗即事抒怀,要读懂这类事,就要先了解诗人写了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其次,要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有所了解。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诗歌也不例外。诗歌的创作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要想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应在分析作品之前,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做到“知人论世”。如在学《杜甫诗三首》时,先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及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不难把握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最后要看诗题和寻找诗眼。很多诗看了题目后,就能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了。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可以抓住“喜”字来分析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看完诗题后,找准诗眼。古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可以是一句诗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抓住诗眼,可以弄清感情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要有效地找到诗眼,我们先要把握好全诗的感情基调。一首诗的感情基调就是它主要体现的精神,可分为“喜调”和“悲调”。找诗眼,是“喜调”的就在属于喜调的句子中找,反之则在悲调的句子中找。很多诗的诗眼在一首诗的末句,这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当然,有时诗眼就在诗题中,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每联都写出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泰山,“望”就是本诗的诗眼。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诗人在行文中注重锤炼字句。学生要欣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就要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名句或是极富表现力的妙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僧敲月下门”之“敲”,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诗的语言是含蓄的。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诗人将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写出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孤寂感。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远行的诗人,对诗人依依不舍,赋予长江水以情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和张力。一首诗往往非常简短,但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境是深远的。一首优美的诗歌的含义往往是借助一个个不同的意象表达的。古人有言:“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诗中的物象往往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优美的意境。然而意象与意象的组合往往省略了许多衔接的词语,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跳跃性,在行文时还会留下很多空白,这种跳跃的空白构成了诗歌特有的韵味和情调。这时学生要调用平时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欣赏过程中对诗句进行必要的补充,还原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生活情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边欣赏边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画卷。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写了一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这一组意象在色彩和线条的有机搭配下构成一幅壮阔、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图。“直”与“圆”两字看似平常,却极准确地勾勒出莽莽荒漠的意象。“直”显出峻拔、坚毅之美,“圆”则带上温暖而苍茫之感,诗人置身于广漠塞外的孤寂感也融于其中。
    不同的诗歌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但在诗歌创作中,一些著名诗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豪放等。学生在欣赏诗歌时可用以下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简洁生动、委婉含蓄、风趣幽默、绚丽华美等。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抒情指诗人看到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时有所感触,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到此景此物中,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景物或场景的描写刻画,间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此外还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则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表达比较含蓄。
    此外,阅读古诗词还要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烘托、用典、虚实、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学生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来体味古诗词的韵味和修辞美。
    总之,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时,既要借鉴前人好的阅读方法,又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已有经验水平,多阅读古诗词,真正喜欢古诗词,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