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

 老刘tdrhg 2016-04-04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四爱》

作品一套四件,取自同一块优质和田白玉籽料,正面满工精心雕琢出王羲之戏鹅、陶渊明植菊、周敦颐观莲、郑板桥赏竹的场景。画面中山水、建筑、人物、动物和花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方寸之间撷取了我国古代跨越了将近2000年的四位高士文人的生活片断,生动刻画出他们的或静心闲逸之情或心存高远之态。此外,四件作品统一留出天头地格,地格均留白,天头则根据人物不同而设计雕琢出相应的图案,背面镌刻各人具有代表性的文辞诗句的书法。

一、王羲之爱鹅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率性如此。

作品中王羲之头戴折角巾,足穿笏头履,右手执笔,盘膝坐于鹅池畔,目视一池清碧,白鹅嬉戏水面,引颈回眸,似与羲之童叟相戏,“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意趣盎然。王羲之若正遐思,稍顷起身后就会在鹅碑亭里一笔挥就留下那名扬后世的“鹅池”二字。天头镌刻行书“兰亭序”。背面摹刻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的局部,以刀代笔,技法娴熟,忠实再现“兰亭序”的书法精妙。 

二、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辞官归里,留下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饮酒》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他爱菊的写照。

作品表现归隐后的陶渊明,头戴斗笠,布衣芒鞋,只身提水,目视远方,前有菊花朵朵盛开,后有南山雾霭缭绕。使得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截然不同的志趣在作品中都得以体现。天头雕琢南山远景,若言简意赅。背面行书镌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书法端庄秀美。 

三、周敦颐爱莲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作品里周敦颐席地侧坐于爱莲池畔,袒胸露腹,左手抚膝,右手持杯,微俯身形,右脚探入池中,静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陶醉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花香之中。天头雕琢荷叶莲花,淡雅隽永。背面行书镌刻“出淤泥而不染,修荷韵之静气”,字体飘逸洒脱。 

四、郑板桥爱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他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乃至竹一样的品格。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是他人格的写照。

作品刻画郑板桥屹立风中,布衣麻鞋,左手轻抚太湖石,右手漫捻秋毫颠,抬头远眺,稀疏的发辨随风飞扬。身旁嫩竹摇曳,身后老竹挺立。坚韧不拔,超凡脱俗的郑板桥的形象生动传神、跃然而出。天头雕琢一块太湖石,几片小竹叶,画面清奇。背面摹刻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