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要常怀感恩之心?

 难忘黑土情 2016-04-04



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无论是父母养育之恩,良师培养之恩,还是贵人提携之恩、益友知遇之恩……中国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把知恩图报视为一种美德。学会感恩,懂得“施”恩和“报”恩,世界将更加美好。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时,“施”恩者仅仅是举手之劳,却温暖了他人的心田,获得了更多的幸福。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温暖人心的感恩故事呢?
第一则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虽不富裕,但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第二则
鲁宣公二年,宣子在打猎时偶遇一个瘦骨如柴、三天没吃饭的饿汉。宣子当即就将自己的口粮送给饿汉吃,可即使他饿得不行,还是将口粮留下一半。宣子问饿汉为什么这么做,饿汉说:“我已经离家三年了,不知道家中的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听完后让饿汉把口粮都吃完,又为他再准备一篮子饭和肉。这个饿汉就是灵辄。
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当年那个饿汉。”之后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就是引用了这个故事。
以上两则故事,灵辄和韩信都将他人施与的恩惠牢记于心,等到合适的时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孔子曾提出过“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的主张。也就是说对于别人施与的恩惠,可同样用恩惠报答,由此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增进社会和谐、造福后世。所以,做一个乐于施恩、懂得报恩的人吧!因为感恩的心灵,是最闪耀的宝藏。

感恩是一种美德。喜欢就转发吧!
拉到底部写评论
点击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