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04】写在清明节:慎终追远是为教

 王断天崖路 2016-04-04

清明,中国人习惯于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孔子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一天,我们追根溯源,给孩子讲讲《清明节的传说》(←点击看图听故事),和孩子一起谈谈家人,聊聊生命,这不失为一个进行传统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慎终追远是为教

李亮臻

允元小学馆创始人

每年清明前某日,我都有个重大任务,接上父亲母亲,去给我外婆上坟。外婆的墓在黄龙溪,傍水依山。我妈这个家族的几十口人,坐船渡河,上山给外婆烧香。外婆走那年,应该是99岁。这点让我很振奋,经常给我妈说,您可以活到100岁。

在给外婆上坟这件事上,我妈一直很郑重。她们姐妹兄弟辗转反复,商量好时间,然后由我父亲拨通我的电话,她亲自给我说整个日程的安排。上完香之后,一大家族,好几桌人一起吃两顿饭,晚饭后散去。这一天,是我妈家四代人在一年中唯一团聚的一天,每个开车来的人,还发100 元汽油费,都是外婆的余荫。她留下的房子还保留着,用于出租,房租则作为家族聚会的基金。

好了,关于清明的话题很多,我想说的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个传统,持续几千年,从夏商周就有了,一直到现在,并将持续到将来。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义上,关于家的概念,特别有厚重感。它并不是单指作为社会基本元素的小家庭,而是指向一个家族,指向渊源,指向流向,也就是指向来龙去脉。这个来龙去脉加起来,才构成传统的中国人真正的家的概念。

所以中国人会有一个家谱,来记载一个家族的延续。而且有一个家族的谱系持续了两千多年,那就是孔子。那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基本可以追溯到尧舜,值得惊叹。世界几千年,沧桑巨变,什么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好吧,事实上是至贤先师孔子的家谱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我觉得这就是历史对孔子的回报。

之所以会这样,得益于慎终追远。一个中国人,在家庭(家族)里的定位很明确,各正其位,也各承其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代代从修身齐家做起,一代代地繁衍发展,一代有一代的功,一代有一代的德。

他们终将离去,或轻或重。亲人们祭奠他们,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走到中国的乡村里,很容易看到庄重的殡殓仪式和披麻戴孝的孝子孝孙。每年清明,以及清明之外很多日子,我都可以在乡村看到坟上的新土。在我的老家山西,孝子们哭丧的棍子是用柳条做成的,亲人入土安葬后,这棍子便插在坟头,人们期待着一场雪或雨,希望孝子棍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成为后人的福荫。

丧尽其礼,祭尽其诚。正是这个礼与诚,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祖先,让人们记住自己对亲人和家族的责任。中国人从来就不是只为自己活着,这个责任不轻松。但人生来,不正是要承担责任的吗?民德归厚,也是从这里来的。中国的命脉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就跟这种责任、这种厚重有关。

如今,清明放假三天,真是好。这假,该是几年前就有了,但今年再看到,是真正从心里高兴。这样的尊重民俗,分明就是文化自信。中国还有许多好传统,都可以一点点地得以恢复和弘扬。《论语》“八佾第三”里,“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说,子贡啊,你舍不得那羊,我舍不得那礼啊。那羊在,礼就在。就像清明在,慎终追远就在。

和孩子一起做

今天,正值清明佳节,相信很多家长已经准备带孩子出门踏青或扫墓了。其实,清明也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实际,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的陪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讲清明节的传说

▲点击图片看图听故事

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想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出来,但火烧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其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祠堂,并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二、祭祀是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三、踏青即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四、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五、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六、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七、顺便教教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

我们在烧冥纸的时候要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想分享给朋友?请点击右上角[…],将我们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你也可以[分享到腾讯微博],或[复制链接]进行分享。

◎如果您还想浏览过去的内容,请点击育儿周刊的头像打开我们微信公众平台的[详细资料],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浏览曾经错过的内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微信,请点击[详细资料]右上角的[…],将我们[推介给朋友]。

公众号ID:yezk2005

育儿周刊

关注成长,服务家园怀不怀孕都清扫描一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可扫描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