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

 雲泉 2016-04-04

作者:张鹏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走在异乡午夜陌生的街道,你低着头微笑着说,百老汇不懂游子的心情,不如归去,多年以后,你要寻找最美的天空……”

1997年,台湾音乐人陈升在纽约街头邂逅旅美作家张北海,为他写下了这首充满乡愁的《老嬉皮》。

在侄女张艾嘉的眼里,叔叔张北海是“中国最后一位老嬉皮”,永远的棒球帽、牛仔衣和匡威鞋,是他的招牌形象。

在画家陈丹青的口中,他是“纽约的蛀虫”,爱酒、浪漫、慷慨;作家阿成20年前就成为“张迷”,倾倒于他的文章和风度;姜文看到他以北京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侠隐》,决定拍成电影,作为自己“北洋三部曲”的终章……

张北海,几乎是一个传奇。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 笔者在北京的一个文化艺术沙龙中见到了张北海,即使静静坐在那里,依然气场十足。在一群个性张扬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中间,他仍然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而且,完全不像一个79岁的老人。

这是一场关于“老北平和新北京”的对话与漫谈。姜文即将拍摄《侠隐》使张北海从小众作家进入大众视野,也使他童年北平的生活经历浮出水面。

“我1936年出生在北京,一直到1948年我和家里跟着国民政府去台湾,在北京生活了12年。我还没有满一岁,没有断奶,就已经是难民了。”

张北海说的是一口极标准的普通话,并不带京腔儿,偶尔冒出几个英文单词,语气平缓,文雅谦和。

他没有想到,12岁那年的离去,竟永别了这个童年的北平,因为再归来时,已经不是北平,时代早已换了模样。

南渡的少年张北海在台湾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1962年他来到美国纽约,震惊于一个完全陌生而崭新的世界。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那是1962年的1月,黑人民权,妇女权利,性解放,越战,反越战,左派右派,人民公社,环保等等都是那个时候涌进来的,对我而言,已经不是文化震惊了,而是当头棒喝。”

那段日子,张北海一边读书一遍四处打工,加油站、花店、镜框店,收货员、银行统计……直到1971年,他35岁那年,考到联合国做笔译工作,终于在纽约定居,并开始写作至今。

“四分之三个世纪下来,我走过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八千里路云和月。”隔着岁月的长河,看过了世界的变迁,回望最初离开的地方,那座城依然在他的记忆深处。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于是,就有了《侠隐》这部小说。故事发生在1936年,正是张北海出生的这一年。张北海用小说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归来。

《侠隐》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复仇故事,然而阅读这部小说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江湖侠客的快意恩仇,而是跟着主人公李天然的脚步,由秋初到盛夏,度过四时节令,遍历衣食住行的细节。这是张北海搭建在记忆之上的虚构之城。“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最中国的和最西洋的,最平常的和最传奇的,融为一炉,杂糅共处。”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新旧交并的老北京,蕴蓄着衣食住行的生动细节,你来我往的人情世故,而这些旧京日常与武侠复仇的电光火石形成强烈对比。

于是我们会看到四合院里的安逸闲适,大饭店里的觥筹交错;看到庙会堂会的旧时规矩,年节习俗的人情应酬;看到黑道白道的掌故轶事,秋冬春夏的四时流转。凡此种种,让人读得兴味盎然。

为了写这部小说,张北海收集资料的过程,竟然持续了几十年,文字有那样的温度和质感,是因为背后下足了功夫。

“其实,我从台湾时代就开始收集资料,当时收集不是为了写小说,我出生在那里,我就爱看当年的外国人是怎么写北京,那些在北京住了一辈子两辈子的怎么写北京。我主要是为了认识我出生的那个城市而已。”张海北的书架上有关老北京的参考资料,总共有好几百本,其中大约四分之一是英文著作。

相比于资料的收集,更困难的是文字中的京味儿如何表现,对于一个远离故土半个多世纪的人来说,寻找乡音是个艰难的过程。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写《侠隐》的时候,我桌子旁边一直放着几本书,《红楼梦》、《骆驼祥子》、《儿女英雄传》、《啼笑姻缘》,我为什么选这几本书,因为这几本书里的北京话是一流的。《红楼梦》里的白话是属于上层结构的话,《儿女英雄传》里的北京话讲的非常好,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所描写的时代和我小说的时代很接近,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写的就是老北京的市井故事。”

讲起写《侠隐》过程中的一段趣事,张北海自己也情不自禁笑起来。“我那时候经常一写就写到四五点,有一天早晨天亮了,我想喝一杯咖啡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出门之后,看到满大街的外国人,我想,怎么搞的,怎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北京?后来我才突然想起来,我是在纽约写,我不是在1936年的北京。”

那段日子,张北海差不多真的以为自己身在1936年的北京,写1936年的北京故事,他好像进入了一个自己营造的梦境中。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为《侠隐》做序的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这样评说:“当年来台的前辈作家怀念往事无常,于是有了惊梦之叹,张北海则反其道而行,正准备要悠然入梦。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

张北海如此怀念、书写北京的方式,这也许就是他的一场“故都春梦”,出虚入实,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无从避免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忧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拥有自己的传奇。日本人的天罗地网挡不住神出鬼没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么弯曲寒冷,回到旧京的游子还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门来。

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再回望故都,张北海对很多事情也都释然了。“伦敦,巴黎,包括纽约在内都是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中才从传统的城大力建设,如果说今天北京大拆大建是不得了的话,你去看一下巴黎,半个巴黎都没有了,伦敦也差不多,纽约更是一样。既然进入了一个现代城市,从那么古老的城市必然要经过这个阵痛。”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姜文青睐的作家,帅到80岁的最后一位老嬉皮 对张北海来说,新北京依然有惊喜,“最近几次回来最大的收获是吃到了羊羯子,再配上四两二锅头和大饼,真是一大享受。这是北京近几十年创造出来最了不起的小吃。”

入夜,“玉河夜话”沙龙结束后,张北海离开,步履轻捷,很快消失于北京的茫茫夜色之中。此刻,真感觉他就是自己笔下的那个青年侠客,一身轻功,飞檐走壁,从一个胡同溜向另一个胡同,从一堵墙头窜上另一堵墙头。

他隐入古城的黑暗中,寻寻觅觅,仿佛是梦游者的旅行,他寻找的是北京的线索,是有关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记。

说明 :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张鹏的头条号专栏,全部为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