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萧揭开'海归蜂巧'的神秘面纱!正本清源,改弦易辙,还其下山蕙兰绿蕙新花[隆蜂巧]的真实面目! 2011年4月初,类似一个蕙兰传统经典老种的[老蜂巧](又名:蜂巧梅)的花照由山东兰友刘先生率先在互联网上曝光,据他本人介绍是在当年3月下旬由他公司的业务员从日本人手中购得,大小共三十多苗。当时此花照一经亮相就震惊了整个中国兰界,很快在广大兰友中引起极大反响与争议……有的认为是蕙兰老种'老蜂巧'、有的认为是蕙兰下山新花、还有的认为是蕙兰科技'杂交草'……众说纷云,争论不休。由于持花人声称该花是从海外的日本回归的,因此兰友们就戏称该花为'海归蜂巧'(后来,也有的误传为'海龟蜂巧')。 山东兰友刘氏发布的该花品照(系网络资料下载) 2011年4月中旬,楚人萧经著名兰家陈先生认识了持有该花的刘先生,并亲自飞往山东以高价引种壮草四苗带二芽回武汉。当时,楚人萧对该花的基本判断是……首先是一个上品好花,即绿蕙飘门类的正格瓣型花,并鲜明的指出:若是蕙兰老种'老蜂巧'那将是'圆梦';若是蕙兰下山新花那将是'希望'!总之,她是一个难得的好花,值得收藏种养。2012年4月上旬,楚天兰蕙[武汉]引种的该花首次复花,并以'老蜂巧'之花名送展浙江黄岩第四届蕙兰展,一举获得'特别金奖'。这是该花首次在国内兰展上公开亮相,其尚好的、稳定的花之开品受到绝大多数观赏者的好评。但是后来,在兰友中对于该花究竟是老种还是新花的争论并未停止,甚至引发了更广泛、更激烈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2012年4月楚天兰蕙[武汉]送展浙江黃岩第四届蕙兰展的该花品展(下图为获奖奖杯) 为了弄清楚该花的'真实身份',正本清源……还该花一个'公道',还兰友一个'放心'以及还'老蜂巧'一个'清白'。同时,亦是对中国兰文化和中国兰历史负责的态度。近几年,楚人萧做了大量的跟踪调查走访与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终于在2014年底弄清了该花的真实的来龙去脉,揭开了'海归蜂巧'伪装多年的神秘面纱,可谓石破天惊。现如实公布与众,澄清是非,以正视听!是否'采信'由阅者自便! (一)该花于2003年由二名兰农从位于大别山的河南信阳新县挖掘下山,三苗残草带一箭花,被河南桐柏兰友汪俊(系兰友汪魁之弟)购得,后将其中一苗稍好的残草带花以美金5000元的价格(当时折合人民币四万多元)转卖给台湾兰友钟隆旺、简旭东先生,并于当年由他们带回台湾种养。剩下的残草老桩由汪俊自己留下种养,后因管理不善,其残草全部死掉。 (二)该花一苗残草由钟、简二位先生带回台湾合股种养三年多以后分苗,由二人各自单独继续种养并被几名台湾兰商陆续引种栽种。2004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简旭东编写、钟隆旺先生作序的《中华之艺》第156页刊登了该花下山时的花照,当时取名为绿蕙[天月荷],并简要介绍了该花的来历及其特点……描述其花容的特点为……外三瓣翠绿,1:1.7,质糯,收根,放角,猫儿捧,拇指头型,约米粒大之鲜红舌花散布于中,白边形成白大覆轮,其特征为方缺舌,收根特好。此外,对花茎的描述为……翠绿,正常约可达60公分左右。 ![]() ![]() ![]() ![]() 图为翻拍的《中华之艺》一书 (三)为了核实该花的真实来历,楚人萧多次分别致电钟、简二位先生。钟先生非常肯定的说'大陆现在流传的所谓'海归蜂巧'就是当年他和简先生合股收购的下山绿蕙新花,并非蕙兰老种'老蜂巧'。该花与简先生分苗独自种养几年后,曾先后出让过种苗给台湾兰友何育源等几个人。现在大陆的'海归蜂巧'正是他于2011年3月初通过中间人卖给大陆兰友的。这个事情在台湾兰友圈内不是什么秘密,有不少人都是知情的,根本不是从日本返销回大陆的。而简先生分种该花后由于没有种养好,草死掉了。对于该花的收购过程及来历,楚人萧曾致电给简旭东先生。简先生表示《中华之艺》一书中已写的很清楚了,当年的确在大陆收过该花,自己没有更多的内容可补充;由于近几年本人一直在大陆杭州等地长居,对于该花后来究竟是台湾的谁卖给大陆的、他本人并不没有过问。与此同时,楚人萧又多次找到该花最初的收购者汪俊兰友核实,他回忆起当年的确卖过一苗下山绿蕙给台湾兰商简旭东和钟隆旺,后来还在简旭东写的一本兰花书上看到过该花照。记得卖花给他们的当年下半年,还特意找简先生想要一个花照,因为当时自己没办法拍摄花照保留,但他一直不肯给我。为此事双方闹得不是很愉快,后来就没有往来了。当时自己留下的二个老桩桩没有养好,死掉了。 (四)当年收购该花带到台湾后,恰逢简先生编写《中华之艺》一书,就临时给该花取了一个名字叫《天月荷》。楚人萧为了应证此事,曾特意走访了当年与简先生关系较好并且知情的浙江兰家吴先生。吴先生回忆说,记得当年筒先生他们拿过花照和花评,同自己讨论过……我当时就指出这个花不能叫荷,所以对这个花印象很深。后来,楚人萧通过钟先生了解到,分得种苗单独种养后,自己通过仔细观察与研究发现该花外三瓣的确不紧边,名'荷'是有些牵强,见此花品与流传的蕙兰老种'老蜂巧'太相似,故用了另一个花名,叫'隆蜂巧'。他还向楚人萧详细讲述了该花曾命名[隆蜂巧]的由来及其意思……当时之所以命名为[隆蜂巧],是联想到该花品的确与蕙兰老种'老蜂巧'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而自己的'钟隆旺'之名的其中一个字'隆'……在国语中又有感激皇上'隆恩'之意……加上据民间传说'老蜂巧'之名又是康熙皇帝所赐,故当时自己就索性起了一名叫……'隆蜂巧'!但是,蕙兰在台湾种养很难得上花,就一直没有机会公开送展,所以当时真正知道'隆蜂巧'这个花名的人并不是很多。 (五)该花的现有存世量究竟有多少苗?这是不少兰友所关心和担忧的问题。此花最早是2011年从台湾兰友何育源处回流到大陆的。当时,山东兰友刘氏一次性拿到了三十多苗,其中最壮的四苗带二芽被楚人萧买下,江苏兰友许氏、刘氏先后引种二次共十余苗、浙江黄岩兰家卢氏先后引种二次共七、八苗,余下的分別被广东兰家陈氏等人引种。此后的三年间,浙江富阳的兰友黄氏、绍兴的兰友付氏、福建兰家张氏、赖氏等人又先后从台湾兰友何育源和另外二个台湾兰友手中先后分别引种总计九十余苗回大陆,这便是'海归蜂巧'回流的主渠道。 楚人萧除在四年前从山东刘氏处引种四苗带二芽外,此后的四年间还先后从上海、江浙和福建兰友手中引种十余苗壮草。今年四月又从广东和福建兰友手中再次引种十余苗壮草。目前也只有该花不足百苗。最近,据与台湾兰友走动较频繁的福建兰友赖氏、张氏等人透露,该花目前在台湾兰友手中已很难寻到,先前已有的不足一百苗几乎被他们收了,即使现在仍有的也只是几株老桩和小草了。总的推算,目前大陆和台湾两地加起来的总存世量不过四、五百苗(包括老桩和新芽)。最近希望引此种的兰友越来越多,其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他们手中除留下一、二盆种苗外,已全部脱销。 ![]() ![]() ![]() ![]() ![]() ![]() ![]() ![]() ![]() ![]() 2013年至2015年期间大陆多名兰友持有该花的开品照选登(其中多系未充分春化好的开品) (六)由于该花亮相时,许多兰友被当时误传的'从海外的日本回归'一说的美丽故事所困惑,由此产生不少议论。迄今为止,仍有少数兰友猜疑该花品可能是科技草!对此,楚人萧及一些深知其中'神秘趣闻'的兰友们一致认为,如今已呈现的大量事实与史料 完全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是该揭盖子的时候了。若假定该花是科技的杂交草,那母本与父本是谁?试问已面市的蕙兰新老种中有那个文飘类的花超越或接近了该花的实际尚好的花品(除非老蜂巧仍存活着)?!如果的确是一个科技杂交新种,那么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开发者不可能只投放不到一百苗(注:指从台湾直接返销)。更何况当下持币跟进希望引种者,以四至五万一苗的价格很难引到该种的壮草,甚至都不知道该向谁引种……试想在前几年兰市低迷时二、三万一苗都很少有人接盘的,台湾兰友都愿意将该花放出来了,那么现在面对兰市启动后该花'水涨船高',其价格翻了一、二番。如果确实有大量的杂交草存在的话,又有谁会相信台湾兰商'见利不为'而抛售呢?!换句话来讲,如果该花是科技的杂交草的话,那么不可能只有现在的这个投放量和存世量。 后记……一个原本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中原地区下山的蕙兰绿蕙新花被人为戏说成'从日本海归的',并一直被误传是蕙兰经典老种'老蜂巧'死而复生,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啼笑皆非!这或许是实属无可奈何或许是不知者不为错……但毕竟是人为的将如此上品的中华之艺兰与毫无关联的'小日本'绑架在了一起,这无不让人感觉蒙羞甚至耻辱!更何况原选育人对该花曾有过暂用名[天月荷]以及后被命名为[隆蜂巧]这个事实………也未受到兰界一直默认的'潜规则'即花品选育者最先命名的花名而本应受到引种者广泛尊重的良好习惯,被糊里糊涂的(包括楚人萧本人在内)以'老蜂巧'或'蜂巧梅'张冠李戴了四、五年,曾闹出许多低级笑话,使之成为中国兰界的'笑资'!……现在,真相终于大白天下,改弦易辙正当时!应当还下山蕙兰绿蕙新花[隆蜂巧]原本清白之身,上品好花之尊严!……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论,也许会无休止的继续下去。楚人萧只是希望道出其事实真相,旨在纠偏两点……一是此花原本就没有去过日本,更不是日本侵华期间被小日本掠夺过去的所谓'老蜂巧',更谈不上是从日本海归的,这已是不容怀疑或争论的客观事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人都颠覆不了。二是既然不是从日本海归的,出于维护中华民族自尊心和中国兰人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之目的,,极力呼吁中国兰界和兰家们应改弦更张,坚决抛弃'海归蜂巧'之带有侮辱性的花名,或正式命名为[隆蜂巧]或另命其他的花名(注:也许笔者这种良好愿望是天真或徒劳的)。……总之,就其花品而论,该花的确是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来十分难得的一个正格瓣型的文飘绿蕙,花容花姿端庄诱人,飘逸灵动……其色翠绿;其捧为经典猫儿捧,竖而不飞;其外三瓣短而宽阔,文飘不武,飘而不扭;其舌为标致方缺舌,舌上彩点艳丽;其蕊柱小巧精致。堪称绝美! 因此,喜爱中国兰花尤其是蕙兰的广大兰友应摒弃前嫌,并且有勇气、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永远的传承下去,发杨光大!最后友情提醒广大兰友与此文涉及兰友 切勿对号入座,本文无异针对任何人,只是就花说花,弄清真相,拔乱反正,别无旁意或更无恶意。若有无意得罪或冒失之处,还望海涵。同时,本文的所有观点与主张,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意向,目前也无意转让该品种,敬请勿扰。此文的不妥之处,欢迎广大兰友批评指正。 附(一)玄梦谷主先生撰文的……蕙兰老蜂巧欣赏…… 老蜂巧在兰界纷争了几十年,有、没、真、假等争论不休,以至出现了几路蜂巧,有绿蜂巧、常州蜂巧等等。直到去年从日本回来的蜂巧才被兰界中所认可,那才是兰人心目中的失传多年追寻多年的神品,老蜂巧。 今年4月本人有幸在黄岩蕙兰展亲眼看到此花,并拍下照片,此照片也算是三百年历史上最漂亮的一张老蜂巧照片,想想也很欣慰…… ![]() ![]() ![]() 蕙兰“蜂巧”属赤壳绿花梅瓣,它被兰界誉为蕙中珍品。在历史上更有过极大的声望,为它取“蜂巧”这个名字的人,竟是当时皇帝康熙。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会给些许小草取名字的?这还得从一段事情的因由说起。 相传在清康熙中期,(1691—1701)当时江浙一带的富商豪绅,栽兰之风十分兴盛。在品种的拥有上,他们追求“新”、“奇”,存在着一种“鳌头独占”为荣的心态。 每当春天时节,绍兴、余姚、奉化等地的兰壳,总是要到大山里采挖和向当地兰农收购“落山兰”,通常以一万个兰蕊和所带的兰草装入麻袋为一包。待装到十几袋或几十袋后,即启运去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并以三、二两银子一袋的价格出售。这价格对富商豪绅,而言,当然是微不足道,但倘若一袋里面能拣出个佳种珍钟来,那价格之高就难说了.从当时流传的那句:“九节梅瓣,洋钿上万”的话中可以足见当时蕙兰梅瓣花的身价有多高! 对于兰花品种的鉴别,看草看蕊的形态特征只能说是一半,倘要弄个十分灵清,那非得看花不可。为了让有蕊的兰草能提早开花,当然要经过一种特殊的方法——“催花”。先要准备好一只或几只七石缸,然后取出麻袋中兰草,一捧捧清理整齐,在把兰根在清水里一浸,让兰根靠着缸壁,叶丛朝着缸心,齐崭崭有序地排满一圈。排完了一层,在排第二层,第三层------待迭到一定高度,即盖上稻草扎成的缸盖,过上六七天后,取出兰草,便可见兰蕊已经抽长放花。这样便根据花形花色,细心地从容挑选。 话说当时上海郊外水乡青清县一个叫朱家角的地方,有一开布店的方姓大户,家里十分富有,店主一生中爱兰如命。每年春天,只要卖兰船一到,他准要买上几麻袋回家,从中进行选花,碰到的却始终只是些“行花”,能有个二三流的花品已算是不错了。孟春时节,朱家角年年有庙会,人流熙熙攘攘甚是热闹,这布店方店主接连几天在家选兰花。累了便出去走走,舒展一下精骨,当他满步到土地庙门口,见一位看相先生向他招招手,一把拉住为他看相,告诉他“印堂”有红光透出,今年会有好运------方店主听了些好话,付了些碎银,转身便走,刚跨出门槛几步却又被叫住,看相先生说:“先生今年虽有收获,但处人处事宜宽则宽,可忍则忍?因先生眉间有一小黑痣,故易造人暗算失财,小心谨慎为好”。 时近中午,方店主离开了土地庙,走过了大石桥进得店来,那看相先生的话,早被丢弃在路上,他重又坐在一条小凳上,专心至致地继续选起兰花来,家人催他吃饭,他却说:“不饿,你们先吃好了”噹噹噹------时钟敲过了十二响,家人再次催他吃饭,他却说:“挑完这堆再吃不迟”------“嗬!”他突然兴奋的叫了起来,见他手里握着一丛长叶子蕙草,用手拔开叶子,露出一枝苞叶嫩绿,杆子细长的花葶,下部有几朵已经放花,他瞪大眼睛逐一细细审视:这花瓣紧边、起兜、细收根、方缺舌。好花,好花!方店主如获至宝,欣喜更甚, 马上撇下别的兰草,细心地修剪去这草中的残根败叶,小心翼翼地种到一个精致的宜兴紫砂盆里,因这花本已催开几天,着土一种,便觉格外生气蓬勃,神采飞扬. 朱家角地点并不很大,谁得了好花这种消息可以说不会过夜,一时上门观花者进出不断,这其中有位开当铺的金姓店主,是个青浦有名的大富户,他也是个“兰痴,”嗜兰如命。家中虽早有不少佳种、珍种,但他今天一见这蕙兰浅绿中带微黄的梅形外三瓣,虽是猫耳捧,可配在整朵花上看,却反而透出一种活泼而带动感的气质。心里不禁惊愕几分,暗自赞美:世上竟有如此好花!与自己所植的相比,实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受. 他终于按耐不住欲得此花的心情,开口相方姓店主要求出让此花,被布店方店主一口拒绝后又托亲友出面说情,表示愿出巨资求购一半,结果还是碰了壁。为此,这当铺金姓店主几天中竟卧床不起,日不思茶饭,夜不从合眼,展转反侧一夜,最后终于心生一计:不让当君子,只得做小人了。他一不做二不休,出高价请来了当时黑道上有名的梁上君子王一飞,两天之后,事成得手,这当铺金姓店主当然眉飞色舞,赶忙剪去花葶,把这蕙草混种到自己的蕙草盆里。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布店方店主家兰花被盗的消息很快轰动了整个朱家角和青浦县。衙门派出“马快”查找线索,力图破案,查访中得知当铺金店主曾千方百计欲得此花,嫌疑最大,但经暗中查察金家所植兰花,均未发现线索,苦干没有证据,只能暂成悬案。方姓店主所植新惠被盗当然是又心痛又气愤,却是无可耐何,终于病到在床上,数月不愈。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一年以后,春风乍暖,清明又临,当铺金店主的春兰又谢了,蕙花正放,虽然他不让人去观赏,但总不免有几个特别要好的兰友亲朋前去观赏。他们看到其中一盆所开花形两种截然不同,盆中有二葶好似与去年在方家所见一样,消息当天即传到方店主耳里,他暗自发誓:即便倾家荡产,也要这伪君子原形毕露。便一张状子连同大量金银送到青浦县衙,要求查办窃贼,惩治纳脏后台。而这边当铺金店主,也知悉“东窗事发”预感官司难平,他一方面给王一飞再付一笔重金,要他连夜速离青浦远走他乡,具说后来他削发在姑苏寒山寺当了和上,另一方面又以巨额多次县衙、府衙贿赂,企图阻挠案子的深入。 一个简单的案子一再延迟,原因当然是方、金各方都有人为其说话。可是“一纸入公门,九牛拔不出”!方、金双方欲罢不能,他们各自只得把金银再丢入“无底洞”里,结果是一个关了布店,一个闭了当铺,犹如灯尽油干。而讼状却由县衙转至府衙一直转到了京城------始终没有定论。 一次偶然的机会,康熙皇帝在阅案时发现了这个“兰花案”他感到惊讶:些许小草一盆,何以如此难断?莫非真是何等样的宝贝不成?他随即命下人速去青浦县,限五日内将此兰送到京城。 五天之后,这九节兰准时送到,花叶完好.当天,康熙邀了一批懂兰的官臣,陪他一起观赏------看着、看着,他用手擦擦眼睛觉得神了,这花的左右两瓣侧萼和里边两个翘起的浅色花瓣好似在扇动,犹如嗡嗡飞舞的蜜蜂翅膀。不禁龙颜大阅,也正在这当儿,真的飞来一只蜜蜂,它围着兰花转绕一圈后,便停在其中一朵花上,康熙见了这情景,便顺口说出:“蜂巧、蜂巧”。从此,这惠兰变定名为“蜂巧”了。直到民国初年,有人添了个“老”字,称它为“老蜂巧”。其意是为了与后来的同类花相区别。 在说康熙赏完花后,没有忘记这个“兰花案”,考虑着此案该如何了结?他苦苦思考一阵后告诉手下人:“朕也分不清谁是谁非,只好来个折衷了。”随即将此花送回青浦县,一分为二由方、金两家种植。到此,讼事也只得平息。 昔日那财大气粗的两位店主,现在却是双眉紧锁,犹如两只斗败的公鸡,他们呆呆的望着扯开的兰草,欲哭无泪。他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样------那样------是的,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地解出个中味来了。 附(二)民间流传的疑似'老蜂巧'花照集锦! ![]() ![]() ![]() ![]() ![]() ![]() ![]() [友情提醒]……欢迎转载,但转载此文或不可断章取意或不可擅自修改挪作他用,并应注明出处。……谢谢合作!作者:楚人萧 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