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滋馆

 昵称32220650 2016-04-04
    华滋馆

   美丽的北京,燕山脚下有一座名山—玉泉山。山以泉为名,泉以山为胜。玉泉山山势为西北东南走向,状如马鞍,主峰海拔100多米,算不上高。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是京郊一处著名的游览圣地,因其“玉泉垂虹”的独特景观,成为名闻天下的“燕京八景”之一。自金代开始,这里逐渐成为皇家御园,清朝皇家在这里大兴土木,建成著名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静明园,成为北京“三山五园”山水人文景观之一。

玉泉山六峰连缀、逶迤南北,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这座山也因此称为“玉泉山”。由于它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不远,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纪末,就被统治者看中。相传金章宗曾在这里建有玉泉山行宫、芙蓉殿。元明以来,也都成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康熙三十一年,将原先“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规模壮丽的玉泉山静明园。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玉泉山,总结命名了玉泉山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综绘、溪田课耕、清凉蝉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处钟声、翠屏嘉荫”。1860年英法侵略军将这里破坏,清光绪年间,又重新得到修复。

 

玉泉山的水质,甘冽醇厚,天下闻名。乾隆皇帝正式命名为“天下第一泉”,并亲题“天下第一泉”碑。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胡广曾作诗:“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诗曰:“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

湖的北岸是一组园中之园,名为翠云嘉荫,西半部有依山傍水而建的华滋馆,殿前匾额高悬,匾额周边金色盘龙环绕,乾隆御笔华滋馆三个大字雄健圆润,颇见功力。东半部的小庭院内,曲廊粉垣环抱着山石水池。两座建筑物分别命名为湛华堂和甄心斋,环境堪称幽静。山麓有进珠泉,山水萦回,颇有江南水乡情趣。

  

 

(图1为乾隆皇帝御笔)

 
 

(图2为重新修葺的华滋馆正殿)

 
 

(图3为华滋馆侧景)

华滋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它依山傍水,古木苍翠,景物殊幽,全殿楠木结构,被称作“黄金屋”。建筑四周竹篁丛生,两株古木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仍然竞秀挺拔 散发着帝王之气。华滋馆曾为乾隆皇帝的行宫,是乾隆帝处理政务、接见重要宾客、特使的重要场所。

 
 

(图4为华滋馆门前的古银杏树)

 

华,荣也。《尔雅·释草》解释道:华滋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坐落在玉泉山麓,裂帛湖岸的华滋馆得天地之灵气,感日月之精华,颇受乾隆皇帝欣赏。乾隆有诗赞曰:竹素园中翰墨筵,优游良觉沃心田;偶来便尔忘归去,满目生机总静妍。能够在此办公休憩,真是天大的福分与造化。所以乾隆皇帝来了就不愿归去,不愿意在束缚人的天性的紫禁城内“日理万机”。乾隆皇帝不愧为“千古一帝”,他统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创造了当时占世界第一的GDP,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华滋,象征着古老中华的繁荣昌盛;今天,华滋蕴含的是共和国的希望和未来!

新中国诞生以后,华滋馆又获得新生。19506月,毛主席来到玉泉山,这里便成为毛主席办公、接待外宾的场所,毛主席在此期间,撰写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等重要著作,并为召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作了各种准备工作。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雍容典雅的华滋馆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许多珍贵的瞬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