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红豆居士 2016-04-04

1大篆(中国书法史上,秦统一前的文字都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上的文字均属于大篆。这一时期、文字没有统一性,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写法。正因为如此,当时铸钱工匠造范时比较随意,并不刻意追求文字工整,钱文雄浑而质朴)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2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以原秦国文字为基础,创立小纂,统一文字。秦半两钱文即采用小篆字体,钱面上,“半两”二字笔划壮硕、结体凝重。既浑厚端庄,又不失飘逸之气。钱文布局严整,方圆有度,文字骨气风韵。)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3悬针篆(两汉之间、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精良,世所公认。其中,钱文书法亦为新莽增色许多。新莽铸币商的钱文书体称为“悬针篆”,文字结体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处非常尖锐,宛如钢针倒悬一般,故有是名。悬针篆普遍呈现于新莽钱币上,尤以“大布黄千”和“货布”最为显著)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4隶楷之间(东汉时,隶书为通用书体。但东汉后期,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这枚汉兴钱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铸造,“汉兴”两字既像楷书,又有隶书之意体现出书体由隶入楷的趋势。“汉兴”钱铸造的时期正是书圣王羲之生活的年代)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5韭叶篆(南朝刘宋时期,经济衰落,币制混乱,劣质小钱充斥市场。为在狭小的钱面上书写钱文,当时出现了“韭叶篆”这种书体。韭叶篆书体笔画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狭长,宛如风中飘逸的韭叶,故有此名)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6.玉箸篆(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数量少,质量低劣,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但是,其中也有例外,北周铸行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铜钱,钱文隽美,制造精良,称为“北周三品”。“北周三品”钱文采用玉箸篆书体,文字丰满圆润,端庄匀称,笔划如筋似骨,竖笔如柱。)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7.隶书(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8.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宋代钱币多见行书钱)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9.草书(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0.瘦金体(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1100—1125),国家日益衰败,灭亡在即,但这一阶段却是宋代钱币铸造的一个黄金时代。宋徽宗时期不仅钱币种类多,而且铸造精良,书法优美,堪称宋钱之冠。宋徽宗本人书法造诣高深,自创瘦金书体,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连笔有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锋芒外露。在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钱上,都能欣赏到宋徽宗瘦金体的风采。)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1.楷书(宋代以后,钱文都采用楷书,篆书、隶书、行书书体基本从钱文中消失。但是,即便如此,由于时代差异以及统治阶层的偏好,钱币上的楷书钱文也呈现出多样的风采。)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2.西夏文(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3.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4.满文(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15.宋体(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古钱币上的字体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