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老轶事_顾国诚

 颐园山青青 2016-04-05
我和安老(众人对安振民先生的尊称)是忘年之交。我出身昆明一家望族,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而安老则是开国将士中的才俊,南征北战,指挥若定,见证过共和国和云南的历史。安老执意要我为他的回忆录作序,我实在惶恐不已;然而感于和安老三十七年的情谊,更感于安老的人格魅力,只好勉力为之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和昆明工学院机械系的120多位同学分配到云南汽车厂。斯时,安老任这个工厂的党委书记。我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正好在安老的管辖之下。进厂伊始,便发觉这位“书记大人”确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得从安老的“衣、食、住、行”说起。先说“衣、食”。安老长年着中山装,风纪扣一般扣得甚为严实,只有在大会上演讲,讲到动情之处时,才解开扣子,敞开衣襟,手舞之,足蹈之,声音提高八度,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再说他的“食”。七十年代初,民生还比较窘迫,每人每月凭票供应的猪肉,不过五公两而已。全厂近四千员工,大多在厂办食堂用膳。食堂的饭菜虽可果腹,但质量却实在不敢恭维。令人敬佩的是,安老这位大书记,几乎每天都抬着搪瓷口缸,踱着方步,从办公室走到食堂,在几条拥挤的人流后,规规矩矩的排队;从窗口打出饭菜后,又踱着方步,心安理得地享用之。那时食堂的饭菜因油水极少,众人都颇有腹诽;然而看到书记大人与众人同甘共苦,心下便释然了。
安老的“住、行”也甚为简单。他在工厂的下榻之处,是在厂会议室紧邻的一间小屋,面积不过10平方米,仅可摆一床、一桌、一椅、一柜。斯时,工厂时兴搞“会战”,厂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通宵达旦,想来安老肯定是休息不好的。同事们问他,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有什么办法,只好慢慢习惯了。
安老的家在省委一号大院,距汽车厂约七公里。每逢周末,安老便骑上他的永久牌自行车,优哉游哉地从黑林铺骑到弥勒寺。平时他极少用厂里的公车,这也使众人稀罕:制造汽车的工厂一把手,居然热衷于骑单车而不太坐汽车。这和当今的一些官员们相比,真可谓有天壤之别了。
鉴于上述,安老的政声是相当不错的。他和这群大学生,以及众多的工人兄弟,都厮混得极为融洽。那时,众人并不称他“安老”,而是随随便便地叫他“老安”。安老没有官架子、和平民百姓打成一片的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安老不仅会做官,而且会做人,这也是让人敬重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安老的夫人曾是一位篮球运动员,照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