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孙(1812-1881) ![]() 字泳春,号子舆,晚署濠叟。江苏常熟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父死后辞官,从此不再任职。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擅书法,尤爱“篆籀之学”,初学邓石如,后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书体笔法,久而有独到之处,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兼工篆刻。有《管子今编》、《庄子近读》、《观濠居士集》、《文学说解问譌》、《在昔篇》等。 杨沂孙对邓石如的书法倾心有加,致力收集邓氏书迹,并在深入研习邓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篆、隶两种书体上。在用笔的饱满和坚实上承袭了邓氏的技法特点,至于在文字结构和形态上,则跳出以前书家均遵循《说文解字》、秦代小篆规则的做法。杨沂孙在晚年学习石鼓文和钟鼎文字,取其笔意,开创与诸家异趣的书风。他写篆书,将字形由瘦长变为方整,点画则参差错落,呈左低右高之势,从而形成其个人风格中的一个主要特征。他自己说:“吾书篆籀与邓石如相颉顽,得意处或过之,分隶则所不及。”可见他对干自己的篆籀是很自负的。杨沂孙在自己的得意之作上往往加盖“历劫不磨”的小印,在其之后,写篆书者多舍长就方,体势变化也渐趋丰富,可谓杨氏开领风气的结果。 杨沂孙《篆书邀云与鹤七言联》纸本篆书 134×30.2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邀云作伴远忘返 与鹤分巢宽有余 杨沂孙《篆书专己端慤八言联》纸本篆书 172.5×34.4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专己者孤,拒谏者塞,端慤生通,诚信生神。 杨沂孙《篆书鸿文虫篆七言联》纸本篆书 132×32cm×2 释文:鸿文无范观河海,虫篆谁能辨鼎彝。 读杨沂孙的篆书,感觉他一辈子就是一个风格,总是在认认真真的写,一笔不苟。杨沂孙篆书功力很深,但变化不大,初学篆书者学他能知道什么是规矩,沙孟海曾说:“其实,杨沂孙的篆书是不能学的,学到后来,更其扉弱了。”这就是说,学杨沂孙最多入门即止,因为他的篆书间架还是很好的。另外,学习还有善学不善学问题,不能自己写不好,就怪罪学习对象,学习杨沂孙而成功的大有人在,值得思考。 杨沂孙《篆书采菊种葵五言联》纸本篆书 98.4×20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采蘜東籬下。種葵北園中。 杨沂孙《篆书陶渊明饮酒诗四条屏》 释文: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杨沂孙《篆书夏小正八条屏》纸本篆书 134×48.5cm×8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初岁祭耒,始用畼。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獭兽祭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采芸。鞠则见。初昏参,田中。斗柄悬在下。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杨沂孙《篆书苏轼诗四条屏》纸本篆书 133×31.9cm×4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杨沂孙《篆书节录陶渊明传四条屏》 释文:江州刺史王宏欲识之,不能致也。直其往庐山,宏命其故人庞通之赍酒具,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时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饮酌。俄顷宏至,亦无迕也。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日造饮酌酣醉。后为始安郡,过渊明欢饮,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明悉送酒家,稍就取酒。(“钱”下夺“与渊”二字) 杨沂孙《在昔篇》墨拓本 点击右键下载全本 《在昔篇》是杨沂孙苦心结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作者擅长古文字书法,他非常重视这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书学论文,所以亲自用篆书写出。他的儿子在杨沂孙身后将它刻板锓木,以字帖的形式流传。这是《在昔篇》这篇重要文章唯一的版本。很多学者久闻有这样一篇重要的韵文,但因为流传不广,很少有人读到。我们据以出版的底本,是清代末年的一个初拓本(原拓本高365mm,宽185mm;版心高282mm,宽154mm),后有吴大澂的小篆跋,阳湖赵烈文的魏碑体跋尾。此拓本保存完好,字口清晰,可称善本。此次据初拓本原大版心影印,成品尺寸宽200mm,高330mm。前附靳永所作《古文字书法学的重要文献——介绍杨沂孙的〈在昔篇〉》,阐述古文字书法的相关知识,介绍《在昔篇》的内容和杨沂孙在古文字书法理论方面的贡献及其影响。图版篆书部分,在订口一侧附有释文,以便学者识读。 杨沂孙《书收器访篆书七言联》 1878年作 133.5×31cm×2 释文:书收海外吾妻镜,器访商时己父尊。 杨沂孙《赠湘舟篆书七言联》 1878年作 151×40cm×2 释文:脱巾洒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杨沂孙《篆书四屏中堂》 1878年作 128×63cm×4 题识:……古铭辞十九则,光绪四年九月下浣,书应谷笙老弟之属,海虞濠叟杨沂孙篆。 杨沂孙篆书条屏书法作品专辑 杨沂孙篆书《苏轼诗四条屏》,纸本133×31.9cm×4,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林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 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杨沂孙篆书《夏小正八条屏》,纸本134×48.5cm×8,安徽省博物馆藏。 ![]() ![]() ![]() ![]() 释文: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初岁祭耒,始用畼。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獭兽祭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采芸。鞠则见。初昏参,田中。斗柄悬在下。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款识: 右《夏小正》,经文四百七十七字,本经不传,传者其传也,词与公羊、榖梁相类,宋傅崧卿始别出之,以为经后人厘,非经、传互有异同,择善而从可也。 杨沂孙篆书《节录陶渊明传四条屏》 释文:江州刺史王宏欲识之,不能致也。直其往庐山,宏命其故人庞通之赍酒具,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时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饮酌。俄顷宏至,亦无迕也。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日造饮酌酣醉。后为始安郡,过渊明欢饮,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明悉送酒家,稍就取酒。(“钱”下夺“与渊”二字)
![]() 杨沂孙《篆书四屏中堂》,1878年作,128×63cm×4。 ![]() ![]() 杨沂孙篆书《烈女传四条屏》 纸本。纵144.8cm,横39.4cm ![]() ![]() ![]() ![]() ![]() 杨沂孙篆书《陶渊明饮酒诗四条屏》 ![]() ![]() 释文: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