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色彩】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

 jasonyejun 2016-04-05

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建成于2009年,建成之初,这个匍匐于高原山水之间的人工建造物俨然一座现代与传统、世界与民族审慎结合的惊艳之作。

 

关于这座建筑,建筑师作出了如下解释:

“Mirui路是旅游道路,通向连接西藏和四川的318公路。这条道路在尼洋河边曲折向南。距离Brahmaptra峡谷20公里的道路可以让游客欣赏尼洋河的山川地貌景观。大泽村被选为此旅游景点的入口。村庄中几乎没有土地可以供进一步开发,因此,沿路河滩是建设旅游中心唯一可选择基地。



“道路分隔河岸和附近的山脉。如何让一个孤立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有所联系,是我们设计的主要关注点。建筑物的外部边界是对应于周围的环境。内部公共空间 ‘雕刻’出的不规则空间。中央庭院有4个不同朝向和位置的相互连接开敞空间。还‘雕刻’三个内部:售票处、漂流更衣室和厕所。看似随意的平面是依据流线、功能和基地条件形成的。它的体量和空间形式与周围景观相对话。



“该建筑采用和发展了西藏堆石技术。在混凝土基地上堆砌600毫米厚的承重石墙。颜色是视觉文化的藏族关键因素。我们在建筑物的内部公共空间引入颜色。当地矿物颜料直接涂在石头表面。颜色突出过渡空间的几何转换。从早晨到黄昏,阳光通过不同开口进入建筑内部,并不断改变方向和高度。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时间通过建筑时,看到不断变化的色彩组合。在这个颜色的概念中,没有具体文化象征意味。这些颜色是抽象的。颜色加强了空间感受,颜色也是独立于建筑的概念的。”



鲜艳的颜色并未在天地间显得突兀,反而因为内敛的涂装方式,与周围的自然色彩——天空、植被、水系——形成良好的呼应。同时用颜色,结合当地矿物颜料,将现代性引入这个用传统堆石技术建成的建筑物中。可谓是色彩、空间和建筑思考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但设计者最终却将色彩从建筑中完全剔除,现在如果再去尼洋河游客中心,只能看到一个肃穆的白色建造物。



建筑师在访谈中解释了这一动作的缘由:别人看到房子上的色彩,大多联想到巴拉干。而建筑师不希望自己的设计被这样联想,所以想要刷成白色。

 

在建筑师看来,色彩也许到底只是一种游离于空间之外的填充物,但色彩真的不能是构成空间的独立存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