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创投帅叔 2016-04-05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目前遗存在国内的完整器并不多,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外,山东曲阜孔庙也有收藏。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花苜蓿花纹描金碗,口径14.9厘米、足径5. 4厘米、高6.4厘米;撇口,圈足,里外满绘青花纹饰,里心一周环形莲花瓣装饰,内绘一组莲塘荷花图,包括束莲纹两组,水藻、浮萍、野山菊若干;内壁绘金彩缠枝莲叶纹(金彩大部分已剥落),内口下一周四棱形锦纹边饰。外口沿下饰以变形水波纹边饰,腹绘缠枝苜蓿花,近足处及足底光素无纹,无落款式。

明代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景德镇窑厂新创烧了一种青花描金的新品瓷器,即在青花瓷器上饰以金彩,以此来增添纹饰的美感,使器物显得愈发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根据考古资料统计,我国以金彩装饰瓷器的技法始于盛唐;宋代得到很大发展,北方的定窑、福建窑、吉州窑茶盏上常见有用金彩装饰的文字和图案。南宋人周密在<志雅堂杂钞>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烧之,永不复脱。”

明代的金彩描金使用的材料是金粉。具体的做法是:先将纯金箔磨碎碾成粉末状,倒入缸钵中与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粉沉淀,然后澄出清水将其晒干,使用时取出一小部分,以适量胶水及铅粉调和(铅粉与金粉比例为1:10),就可以用来在瓷胎上描绘纹样了。胶水料调金到了寒冷的季节会因为凝冻而难于运笔,因此在冬季则用蒜汁调金,便可用来在瓷器上绘画了。绘好花纹后置于850度左右的窑中焙烧,出窑之后再用玛瑙棒、没有棱角的石英砂、稻壳等摩擦表面使之发光闪亮。由于工艺复杂,耗金量大,成本过高,所以这种工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便被造价低廉的合成金水所替代。

清中期后期国力衰退,御窑厂为降低制作成本,已不再普遍使用明初那种货真价实的本金,而换成以液态金着色的磨金,也叫金水。金水的含金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烧彩的温度介乎胎摄氏855-900度之间。通常要烧两次,由于金水稀薄,涂饰一次并不一定出效果,所以要在烧成之后,再涂两遍再烧,最后进行抛光处理。因此,我们在辨别金彩瓷器的制作年代时:要特别注意观察金彩的含金量和成色。元代以前用金箔,明代用金粉,清代用金水,愈往后含金量愈少,成本愈低,民国以后至今,瓷器上使用的金彩基本上已完全被合成物所替代,找不到真金的踪影了。

清代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各朝以至现代都有比较相近的仿品.以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最为多见。本文例举的是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制作精良的仿品。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这件仿品口径16.8厘米、足径6.8厘米、高7.5厘米,造型较真品略大,胎体较为厚重,口唇圆润,无锋利感,是最大的特点。图案与永乐原作相同,由于形体增大,所绘青花纹样也随之肥满宽大,所有的图案都规规矩矩,一丝不苟。不仅碗内壁的缠枝莲花描金,而且碗外壁的网格纹边饰上也描金,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四字楷书双行款“彩秀堂制”。底釉纯白,不见有虾青色调,釉层较薄。青花色泽浮于釉表,淡雅而不晕散,以手抚之无凸凹之感,很平滑。碗内外涂饰的金彩,明艳光亮。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为更全面客观的分析该件器物及仿品价值,特邀请多位艺术造诣颇高的专家学者共同赏析点评,并从造型、色彩、图案、整体感觉等多方面进行打分。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肖爱民】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这两件青花描金缠枝瓷碗给人的感觉:.■一是做工极为精致,胎质、釉色、画工均可以说一流,品质精良。■二是均有描金纹饰,说明是属于皇家等贵族所用器具。■三是从纹饰来看,明代永乐青花瓷的缠枝纹线条自然流畅,使用了进口釉彩原料,釉面肥润,有自然晕散,深入胎骨,立体感强。但也正因此导致纹饰显得有些混乱不清。而清代乾隆年间的仿明代青花瓷缠枝纹则过于工整、细腻,图案化,缺乏晕散,没有动感。■四是永乐青花瓷胎体薄,色泽淡雅,而乾隆青花瓷则胎质过于洁白,胎体相对较厚。总体来说,这两件青花瓷碗都应该是我国青花瓷中的精品。从两件青花瓷器可以明显反映出当时各自的历史信息和时代气质。

■永乐青花瓷:明朝初期的永乐年间,国力强盛,北方招谕了女真、兀良哈诸部,“五出三犁”北元,使其不敢定居漠南;向西招降哈密,遣使西域诸国;向南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密切对外往来,带回了产于国外的青料。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制瓷技术多发明创新,分工精细。

■乾隆青花瓷:清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的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至乾隆朝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制瓷技术也得到恢复,从规模和分工看已经达到手工工场阶段,但使用的青料基本产自国内。总之,两件做工精致的青花描金瓷碗从技术来看前后承袭明显,分别制作于各自朝代的最强盛时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从两件瓷器制作的时代背景看,永乐青花描金瓷碗更为精致,因为永乐时期的明朝最为强盛和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在制瓷技术方面发明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而乾隆青花描金瓷碗制作虽然也很精细,但毕竟是摹仿。永乐青花瓷碗体现了明代永乐年间的开放进取精神和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采用国外的青料,所描绘的花卉多以写实为主,兼具写意,有明显的山水画的风韵;乾隆青花瓷碗则体现了清乾隆年间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导致眼界闭塞,缺乏创新,具体表现是制瓷技术对明朝的摹仿,纹饰过于工整、细腻、图案化,丧失了明代永乐青花瓷缠枝纹饰的那种自然流畅的风格,进而体现了清代由于加强对思想文化控制也导致文化缺乏创新精神。

杨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韩国东西大学访问教授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看过这两件器皿的感受是:.永乐这件感觉稳定、凝重一些,乾隆那件感觉清雅、均衡、现代。■最吸引我的是它们的图案和色彩,但我个人更喜欢永乐时期的这件器皿。■从造型上看:永乐的器皿上口的弧度、底座的弧度、以及器皿的深度上能够感觉比例适中。碗口有向四周扩张的趋势,是较适合手把握的一件器皿。此器皿有向外延展感。乾隆的那件增加了器皿的深度,延展感减弱,纵深感加强,从外形上会增加心理的重量感,看上去像一个稍大的碗(器皿)。■从色彩上看:永乐的色彩清晰,层次分明,视觉空间感很强,(可能存在釉色的问题)。乾隆的空间感较弱,色彩分布均匀,图形色彩与底色(白色)对比不够强烈,对视觉心理的感受趋于淡雅和平稳。■从图案上看:.永乐的连续纹样的运用恰当,增加了图形的向(横向的)外延伸感,增加了器皿的舒展和平稳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器皿外部卷草纹样上方的波纹弧线的运用,增强了动感和延展感,器皿内部图形疏密搭配均匀,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乾隆的虽然运用了横向延展的连续纹样,由于器皿的深度较高,纹样有上下发展的趋势,器皿外部的波浪纹与卷草纹样弯曲的幅度变小,感觉空白较多,特别是卷草纹样上部的弧线波纹更使人感觉是上下延展的趋势,加重了整体的深度感。内部图案排列过于密集、均衡,层次感减弱,机械性较强。■从整体感觉看:永乐的更自然,图形与造型结合恰当,给人以完整舒展的感觉。.乾隆的趋于机械性的表达,感觉轻薄。虽然运用了永乐的图案,但外形与图案不填密,方向感和重量感把握得不好,表面的色彩图案看上去轻快.但实际上增加使用者心理的重量感。

李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藏传佛教艺术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对于这两件作品,我的看法是:■永乐器总体造型上比较流畅,开口大方,釉色也浓郁,图案有疏有密,可以觉得既可实用又可赏玩。■乾隆器釉色较轻浮,从碗内看,图案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母题,但过于繁复,乾隆时,正是西方十八世纪罗可可艺术风靡的时候,那种复杂而女性化的艺术深深影响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的生产,使工匠过多地注意了装饰而忽略了创造。

南希·白玲安-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史博士,美国波士顿市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部部长。曾担任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修理顾问。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看到这两件作品我的感受是:■我个人更喜欢永乐这一件,它的蓝颜色是有变化的,绘画的笔触也有变化,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浓淡都很丰富。这是非常明显的优点,乾隆的一件,线条太均匀,颜色也过于平均,反而不好看。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从造型上看,我认为:从长宽高的比例上观察,乾隆的一件圆,规整,高度适中,加工方法显然更成熟。永乐的一件高度矮一点,对于这类大碗来说,显得浅。■从色彩上看,我认为:早期的颜色鲜艳,浓,而且白釉中含有隐隐的蓝色,这特别让我喜欢。■从图案上看,我认为:早期的花纹灵活有变化,很生动是活着的。乾隆的花纹失去了活力,只有规律和均匀。■从整体感觉上看,我认为:早期的一件因为存在着变化更吸引人,晚期的死板,只是一个碗。我觉得在西方的审美里人们应该会更喜欢永乐时期的那件作品:因为西方人的审美在19至20世纪时受到日本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对东方设计中自然倾向更熟悉,更偏爱。至于哪一件作品显得更中国些,我认为:中国的风格其实也充满了变化,中国的美学的胃口一直在不断进化中。所以这两件器物都是很中国的,没有以外的东西。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对于这两件作品的感受:

■首先,这一件碗在永乐青花中不是最出色的一类,与永宣时的典型的浓艳还有差距。其次,画这种花纹对于永乐青料来说是扬短避长了,晕散这么厉害的颜色本不适合细致地描绘。所以说,这件碗没有表现出永乐的最精彩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所谓的精彩是后人的品评标准,而不是当时人的。永乐时代的人尽管只有这种青料,明知晕散的效果很重,也仍然向往着描绘一些纤细的曼妙的线条。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譬如这碗上的苜蓿纹。设计的立意也许就是为了一种尝试,不成功只是没有办法。不成功便及早放手。所以这样的碗存世极少。对收藏者来说,最吸引人的正是这独特而少。乾隆仿的一件,不求全似,因为此时的青料不会再出现晕散效果,所以,完全不去摹仿永乐碗的线条和笔触,不故作晕散状。很爽利的自动划清了彼此的界限。如果是我来购买,当然首先会选择永乐这件:永乐青花的历史地位其实从晚明就己经奠定了,这是一个不可能撼动的地位。收藏者自有收藏的准则,稀缺的就是珍贵的。与审美和雅俗全不沾边。

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一样,这是说买的时候的真实心态。抛开年代的问题,单从审美上看,这两件东西我认为乾隆那个更好:这是无疑的。说它好,是说在制作中已经充分具备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能够用最纯熟的方法,游刃有余地展示材料的质地与优点。各种工艺技法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在人的态度上表现为很大的自信,而在审美上反而会有陷入误区,踵事增华的风格明显抬头。

对于永乐青花的晕散效果到底只是一种特殊,还是真的有美的元素?我觉得:首先是独特,其次才是“美”。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困惑,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后来人因为稀见,以为宝,以为美。

青花的晕散是一个例子,青瓷的开片是另一个例子。有点像龙井鱼的眼睛,起因是病,却以病态闻名天下。

■从目前市场看这两件作品的价格:永宣青花的地位是霸主级别,乾隆青花是无法相比的,以乾隆朝的工艺水准而言,烧制这样的青花儿乎只是小品级别的,连民窑也可以做到。这样一来,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数量都会远远超过永宣青花。

■大众的审美一般意义上说是随着所谓专家的意向,在此之下,其实完全可再细分出一种比较专注于自己口味的,一种有独立判断的思维。

综合以上各位点评,最后两件器物详细汇总如下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特别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学泰

看到永乐时期这件外面青花深翠,内里色调浅淡的敞口描金碗,使我想起两句古诗:“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此碗虽系宫廷用品,但不奢华靡丽,镂金错彩;其风格素沽淡雅,境界明净敞亮。使人赏心悦目。碗内零碎的撒金,不知是由于时代久远光泽消退,图案残损;还是其本来就追求这种效果。总之“金”并没有为此碗增添富贵气,那些不规则、仿佛是不经意的点染金色,反而使人想起密林深处漏下的月光。.乾隆时代的描金碗虽说是个仿品,但风格有别。它更精致,这才真正是“描金”,碗内外,金色组然并不算多,但它的耀眼的光泽、齐整的编排还是十分抢眼的,使人感受到它不菲的身价。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后世同类仿品及辨识

清代嘉庆年间所制,口径17厘米,足径7厘米,高7. 5厘米,图案与明永乐碗完全相同,只是造型较真品略大,胎体明显地厚重,圈足也宽大了许多,底足白釉,内有青花六边形花押款。

明永乐朝的苜蓿花碗有两种,一种是青花描金彩,另一种是只有青花不加金彩,二者形制、图案完全一致。底足的处理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素白无款的,另一种是画六边形花押款。清嘉庆仿品的底款显然是以永乐花押款碗为蓝本模仿绘成的。

嘉庆仿品制作规整,图案清晰,青花鲜艳,特别是金彩装饰市光彩夺目,金光璨然。但色浑过于刺目。虽然真品的金彩大部分已脱落,但仍可从保留下来的金彩花纹上看到一种细腻、纯净、含蓄、柔和的金黄色。仿品的金彩亮黄浮躁,黄中泛绿,含金量明显地减少。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清嘉庆仿品的青花色泽与真品相比也大不相同。明代永乐青花浓翠、深沉,略有晕散;而仿品青花鲜艳、浮躁、没有晕散现象。纹饰方面,真品腹部的主体纹饰苜蓿花描绘得小巧灵秀,仿品则肥胖宽大,朵花上绘细密规整的网格纹。其他附属花纹也明显地放大,整整齐齐,一丝不乱,不再具有永乐苜蓿花那种妙曼、漪丽可人的优雅风姿了。

除了青花料的色泽、描金的色泽以及纹饰,我们在辨识永乐真品和后代仿品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永乐朝官窑瓷器胎薄体轻,绝大多数圆器的口边沿是尖利的(常然不是刀刃般的那种锋利,只是与历朝碗类制品相比较而言)。这是因为在当时拉坯成形的过程中采用了十分精细的修坯工艺及工具,将唇口修得很薄,又稍向外撇而形成一涸小小的锐角,使手感到锋利而尖锐。一般薄胎盘、碗、碟都有此种现象,虽然不能肯定为百分之百都是如此,但依笔者体会,百分之九十五还是有的。这种真品碗也是如此。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花纹碗及乾隆嘉庆仿品博辨

二、底釉的“虾青”现象在真品碗上十分明显。所谓虾青,就是类似虾躯体那种于青白中隐现反射出的青绿色调。明永乐白釉中内含的虾青色泽几乎是当时官窑器中的普遍现象。真品碗的底釉就是这种虾青色调,而且釉面薄厚不匀,厚釉处虾青略微发绿,薄釉处虾青色浅淡发青,呈现这种虾青色调是当时的配釉方式造成的,与釉中含有的草木灰的多寡有直接关系。《南窑笔记》中载“灰(即釉灰——石灰加草木灰的混合物)多则釉青,灰少则釉白。”当然,除去草木灰的因素以外,釉中所含的其它矿物质的成分以及助熔剂和窑炉的结构也会对釉色产生很大影响。

永乐朝青花器白色底釉上的虾青色调也反映在其它品种上,有当朝的红釉白里器、蓝釉白裹器、酱釉白里器等,隐现的程度有深浅明暗的区别,但大凡白釉上总是或多或少地有这种美丽清纯的虾色调。

三、真品碗由于使用进口钴料的缘故,于浓料处釉表都有凹进的现象,料淡和无料处则很平,这就形成碗的釉表凹凸不平的特征。永乐朝官窑青花制品,无论是硕大的扁壶,还是灵巧的小茶杯,釉表都不太平滑,这是因为烧制时浓料被胎骨吸收,胎体表面也随之凹进。根据这个特点,前人总结永宣青花器时说“凡属勾廓之青,无不突出釉面,以指抚之,历历可接。”后世仿品,胎骨的吸水率,钴料的成分都有了变化,青料不再浸入胎骨,釉表不再下陷,因之平滑光润。嘉庆仿品青花碗即具有这种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