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无欲则刚” 无欲无求就没有什么能伤害到自己。 最近,朋友小Z一有机会就向我抱怨,他男朋友总是对她爱答不理的,常常一两天得不到他的信息,是不是心里没有她。而我了解到,小Z是真心喜欢那个男生,用她自己的话,就是飞蛾扑火式的爱他。对于小Z的男朋友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也只好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来安慰她。 其实,几乎每对恋人之间都有过小Z正在经历的的烦恼。尤其是女生,一天得不到男朋友的信息就发慌,要么总是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他的消息,你总是想他,想要他的信息。得不到就去浮想联翩,去怀疑,去猜忌,心神不宁。抑制不住冲动想要找他哭闹,发泄。得到他的安慰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然而药效持续时间很短。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是你想要,你想得到,其实跟他还真没多少关系,不用去抱怨他。你想得到是你自己的欲望,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你总是心有所求,所以才会惴惴不安,心有戚戚。 半缘修道半缘君,缘聚缘散,岂是自己能控制?《爱情笔记》里有一段话“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本人而无害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其中一篇讲的是“马克斯兄弟式思维”,说的是马克斯兄弟戏剧团的一名成员亨利,他曾经笑话自己不想俯就那个愿意接纳他这种人为会员的俱乐部。而他令人发笑的地方,就在于其荒唐的矛盾性。德波顿说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是马克斯兄弟的崇拜者,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群呢?这些人都有着相同的爱情观:渴望爱情,但又不可能接受爱情,因为害怕对方真实的自我显露出来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是失望。“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由于这些原因,正统的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结合建立在感情不平等交换的基础上,并且依靠这个基础维持下去。只有当对方把他或多或少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人时,他才能认为对方是完美的,是高贵的,他心甘情愿为对方奉献一切,并在对方对他的漠视当中找到自我;一旦他的心上人开始爱上了他,要为他奉献的时候,他会认为对方对他的俯就玷污了她的完美,因此而恼怒,甚至不再爱她。 在这种思维方式上,东西方文化未曾显出其差异性。这应该说是伴随人类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的悠久而阴暗的传统,那就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性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 德波顿引证多个名人的话语来形容这种“马克斯兄弟式思维”。法朗士: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不合乎习惯的;司汤达:只有在害怕失去心上人的基础上,爱才会产生(另一英伦小说《分手清单》的故事线路);罗杰蒙特:最难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欢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强你激情的人;罗兰巴特:欲望是对无法得到的事物的渴求。 所以,姑娘们,也许你正在经历着这种“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控制。 其次,所谓的安全感,也不是他人能给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爱情本来就是奢侈品,不是空气,没有了就窒息而亡。爱情顶多是放在厨房角落里的香油,菜上偶尔加一点,哇,好香。不加吧,这菜也能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