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郭玉和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2期
凡称得上美文佳作的,不管是凭才思敏捷一挥而就的,还是惨淡经营的结果,其中的一词一句或一处征引,绝对是关乎作者的情愫与思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思考词、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通过品味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有时呈多重含义),想象它的表达效果以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析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从与主题(中心)思想关系的层面,二从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安排的层面去思考。 什么样的句子容易被视为高考的考点呢?这是有规律可找的,归纳起来即: (1)诗歌中的“文眼”之句,或被作者视为最能表达主旨的句子; (2)诗歌中暗示背景的诗句,或在整篇中有因果、映衬等关系的诗句; (3)文章中表明观点、立场、态度以及拓展(升华)文旨的句子及段落; (4)文章中处于开头,有引出话题、或总领下文作用的句子及段落; (5)文章中处于收尾,有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或激发读者思考作用的句子及段落; (6)文章中有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及段落; (7)文章中能形成悬念、波澜,起铺垫、渲染、烘托或反衬等作用的句子及段落。 “分析词、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是上海语文试题考得很频繁的一个点。以上所归纳的基本都有最近几年的有关高考题印证。如: 1.2004年上海春考卷第19题: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2.2006年上海秋考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3.2008年上海秋考卷第1题: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 【训练场】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④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⑤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释】①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②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③扳留:挽留。“扳”同“攀”,指攀住车辕以阻止其离去。④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种人,为“崇拜,祝福”的意思。⑤韩魏公:即韩琦,因封魏国公,故称。 1.解释以下加点词的意思。 (1) (2)令诚贤也 (3)被其泽而有荣 (4)惓惓于此山 2.文章开头并非以介绍《吴山图》着笔,而是铺叙了吴地山川草木之奇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又说到韩魏公的故事?
4.本文属于应酬文字,是作者出于 的情谊而写下的。其价值在于一方面表达了老百姓对 的赞扬,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真正的贤者的认识,即 (用原文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