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塔街,彩塔桥……

 花花四溅 2016-04-05
彩塔街,彩塔桥……

  2011-07-11 21:26


  X

  (图片来自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经在《【岁月留痕】我们那个年代的评书和听众》中这样写道——

  辽宁彩电塔在我的眼里,就是一杆巨型的踩钹――就是电声乐队里打架子鼓那个人,用脚踩的那个发出咵嚓嚓嚓的声音的家伙。

  彩电塔尚未建成时,就引来了许多老沈阳人的关注,眼看它一天天地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它的周边也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容颜。

  其实在1985年前,这里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以往的基本轮廓还在,人们还能依稀找到50年代的某些痕迹:西边那座早年修建的木制桥,已经显露出摇摇欲坠的样子,桥身那湖蓝色的油漆,在烈日的暴晒下,早已褪去了鲜润与明朗――这正是人们找到的昔日痕迹。“带状公园”建成了,南运河水从东塔水闸喷涌而来,一路蜿蜒,一路向西,向西,继续流淌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彩电塔建成后,这里便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钢筋水泥彻底销蚀了往日的天然情调。

  但在60年代,这里却生态的很。除了青年桥外,桥下的水,水边的草,草中的虫,都十分的原始,那种使人联想到岁月沧桑的原始。岸边,便是杂乱的草丛和一些没有什么观赏和经济价值的多年生乔木树种。晚上,这里几乎和郊区甚至乡下一样,被夜色笼罩。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加重了这里的静谧。

  1

  我这篇贴子标题所说的彩塔桥,说的就是这座桥。

  清晰地记得这座桥在60年代的模样:木质,刷着蓝漆,三四米宽的样子;站在桥上使劲跺脚,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桥面和桥身的轻轻摇动。桥下,南运河水汨汨地流,被河水浸泡的木质桥柱悄然地消蚀着并不耐磨的肌肤,一天天地趋于腐朽。而河水,向着西边一路奔去,将岁月的痕迹细细地冲刷……

  这座桥是我们儿时经常要走的,因为我们去南湖公园都从这里走——但并不一直向南,而是过桥后便折向西边,沿着混杂着灌木和乔木的林子,踩着林中的小路,直奔南湖。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r> 到七十年代,这座桥已经老朽的不成样子,水泥桥很快建成了。

  但此时的彩塔街还没有诞生,就是说,这里没有南北贯通的路。因为这里还没有彩电塔。彩电塔东北边不远处的草地和灌木林中,是露天说书场。这一带地区仍旧是荒凉和寂静的。大片的低矮民居依旧是这里的主要形态——沈阳旧日形态的一部分。七十年代我已经在吉林插队,这里便从此再没有走过。记忆中那个年代最后一次从这里走是1972年的除夕晚上,我和我文艺队的哥们世和,沿着那座桥拐向西面,在漆黑的夜色中茫然走去,最后在一根横着的枯树上,坐了下来。四处一片寂静,寂静得你根本想不到这是大年三十儿……

  又是几年过去了,彩电塔秃秃的主干矗立在这里。它告诉人们,生活将发生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这里的民居也一天天地开始消失,6层楼一座座地拔地而起——接着,这里便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街道。

  彩塔街诞生了。

  彩塔街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多年的格局,一条街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彩塔街更是如此,彩色电视将成为我们永远的生活色彩。

  2

  1992年,我回沈阳打拼。这一年的夏天,我就带女孩和侄女登上了彩电塔。透过斜面的窗子,我看到我的沈阳,我生于斯长于斯离于斯的沈阳。1992年的沈阳和1982年相比,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了,但还不够,沈阳还在继续拆迁。

  特意在一天走了一下彩塔街,是为了九中。九中曾经是哥哥读中学的学校。记得他考上九中那年,全院子的人都非常羡慕,那可是区重点啊。而且我对九中的记忆还有1972年的一段。那一年的夏天,九中于晚上在操场演出露天电影《英雄儿女》,我和伙伴们都去了,闹了半夜才回家。记忆中那天晚上的九中简直就是一个大市场,热闹的很。后来在吉林回家探亲听说,九中搬家了,搬到彩电塔下边去了。我立刻很是惆怅了一番——因为九中承载了我儿时和少年时代许多的记忆。上青年公园就不可能不看到九中,那非常有贵族气的老楼,看着就令我们这些文革前区属民办中学的孩子们羡慕和嫉妒,并有一丝自卑在心内涌动——别以为这是什么虚荣,学校的优劣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因为学校的优劣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老师的优劣!

  哦,看到了,这就是新九中,它和我,和我的记忆没有一点关系,它就是一个名字而已。

  哦,这座桥,它已经不是我们儿时的那座刷着蓝漆的木桥了,它也不亲切,但不讨厌,因为它多多少少带着那个年代的淳朴。仍旧喜欢这里的树,这里的草,这里的水和水中的浮游生物……这些都和我们的少年记忆有联系。

  走这条街就是为了走到它北边的尽头,看这里童年和少年的记忆。

  而这条街南边的尽头就是文化路了——我始终认为彩塔街应该到文艺路便截止,当然这短了些,所以便一直贯通到文化路——但我觉得这一段路叫辽展街更为确切,它离彩电塔实在是很远了,而且辽展离它实在是太近了,换句话说,辽展才是这条街的主体。

  3

  随着彩电塔的建成和彩塔街的形成,这里逐渐文化起来,时尚起来,也消费起来。

  其实这里对我诱惑比较大的,除了彩电塔的旋转餐厅和游览平台外,还有经常在展览馆一部分的辽宁美术馆举办的美展什么的,还有就是偶尔在这里举办的书市了。而对我最具诱惑的,则是这里逐渐兴起的酒吧。

  酒吧在我们年轻时是个非常腐朽的概念,是永远应该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今天,这里终于也有了酒吧。我在年近半百的时候,能够进一次酒吧,也没白在世上走过一次。呵呵。

  最喜欢去的还是静吧,就是音乐开得比较小,且大多为古典乐曲的酒吧。要上一杯岚山或者麦氏,坐下来,看着小姑娘认真而熟练地研磨咖啡豆,挺有意思的。当然,来这里往往是叫上几个朋友或者同事,或者同事兼朋友。自己一个人也曾经来过这里。记得那是一个晚上,突然失眠,一看表快12点了,干脆,爬起来穿衣出门,叫上出租便去了这里,一直坐到天快亮才走,回到家里一阵大睡,呵呵。

  后来,在现在华润中心北门把角处,也是把角的位置,开了一家书吧,我交了150元,买书、租书便都可以打折了。记得租的第一本书便是苏联三十年代作家的。等我再去还书时,这家书吧已经不翼而飞,主人也不知去了哪里,新主人说,过去的事,他们一概不管,就是说,我那150元钱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

  后来这里的饭店也越来越多,一家挨一家的,别说,还真挺干净的。再后来我的一个朋友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咖啡店,我去过的,很是规模,弄得十分意大利。

  我这里讲的大都是文艺路以南的面貌,因为以北除了那座桥和九中,我对那里就没有什么记忆的东西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我走进了鲁美艺术工程总公司。记得上班的第三天,我便特意步行,穿过文艺路,向彩塔街的北面——运河方向走去——这里有我许多儿时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变了,即使是没有多少年历史的彩塔街,也在一天天的面目全非:金廊工程的诱惑,使这里的拆迁和坍塌令你目不暇接——很快,那幢沈阳人看着十分亲切的省科技馆,终于在四月的一天清晨,轰然倒塌……

  彩塔街路面在拓宽,迎接全运会。

  彩塔街的新建筑开始打桩了,一片轰鸣。

  再见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蓝色记忆!

  再见了,省科技馆!

  再见了,彩塔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是1957年的彩塔街一带,看,那时的彩塔街还只是一条区域线……

  (网友寒士提供)

  3


  这是1961年的彩塔街一带,辽宁工业展览馆已经建立起来……

  (网友寒士提供)

  4


  这是1965年的彩塔街一带,整条的街巷仍然没有形成……

  (网友三好街提供)

  5


  这是1984年的彩塔街一带,这一年,彩电塔开工建设……

  (网友寒士提供)

  6


  1989年,辽宁电视塔建成了。

  请注意照片中运河上的两座桥——那座平桥的前身,就是闲人少年时代从这里走过的

  刷着蓝漆的木桥……

  这座桥是彩塔街的北结点。

  (网上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彩塔街上的辽宁美术馆——其实就是从辽展中划出一部分。

  (网上图片,下同)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里形成了酒吧一条街。闲人曾多次来过这里。

  我的一个朋友也在这里开了酒吧。

  9


  紧靠彩电塔的九中。

  10


  九中正门的全景。

  11


  彩塔街和鲁美有着血缘般的联系……

  12


  照片左边那条街,就是彩塔街,向北,一直通往滨河路和十三纬路,看着亲切吗?

  (网友寒士提供)

  13


  看到彩塔街了吗?

  14

  (网友寒士提供)


  这是省科技馆爆破前的景象,照片右侧的那条街,就是彩塔街……

  (网友寒士提供)

  15


  彩塔街的昨天……

  (网上图片)

  16


  那时,这条街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

  (网上图片)

  17


  18(网上图片)


  曾经有过这样的幽静……

  (网上图片)

  19


  也有过这样的尴尬……

  (网上图片)

  20


  更有过这样的跋涉……

  (网上图片)

  21


  彩塔街的孩子们。

  (网上图片)

  22


  彩塔伴月……

  (闲人摄)

  23


  今日彩塔桥……

  (闲人摄)

  24


  (闲人摄)

  25


  彩塔桥畔,曲径通幽……

  (闲人摄)

  26


  

  (摄于2011年5月14日上午;摄影:林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