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中的时代烙印(上)

 闲庭斋阁 2016-04-05

周一清明节刚过,相信大家春游的兴致到现在还没退去。其实在古代的清明时节户外同样是十分的热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幅画作上看出来,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一提到《清明上河图》这个名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那一幅。这幅《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后世画家多有临摹、模仿之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清明上河”题材,因此传世的《清明上河图》少说也有数十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有三个:除了张择端本,还有明代仇英本,现为辽宁博物馆收藏;清代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名宫廷画师绘制的清院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张择端、仇英与清宫画师画的都叫做《清明上河图》,但由于生活的时空完全不同,他们所参照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张择端以北宋东京为蓝本,仇英笔下的城市实际上是明后期的苏州,而清宫画师显然会参照清时的北京城制作《清明上河图》。他们描绘出来的城市形态当然也有着微妙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我们便可以发现宋、明、清三代的城市治理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

许多细心的人应该都会看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是不设防,没有一名士兵把守,城墙上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有一段城墙还坍塌了。进入城门之后,也不见任何城防机构驻扎,宋政府只在靠近城门的城内大街边设一个商税所,向进城的货商收税。一名闲汉模样的人还登上城楼,探身看着大街上的人来人往。

而在明清本《清明上河图》中,城墙高耸,上面修建有箭垛;城门外设了一道大栅栏,过了大栅栏,进入城门,里面又有一个瓮城;陆路城门旁边,另有一个水道城门,门外有官兵把守,门内同样建有瓮城。穿过瓮城,才算进入了城内。城内第一个建筑物,便是城防机关,不但驻有重兵,还陈列出各种武器,以示威慑,又安放着三个警示牌,上写“固守城池”“盘诘奸细”“左进右出”。可谓戒备森严。

有些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学者,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认为,三幅《清明上河图》的不同城防形态,显示了北宋晚期东京卞梁城的防备松散。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倒觉得相比之明清时期,宋代的城市可能更加自由、开放,也更具商业性格,政府对于城市的治理,更注意主动发展工商业,以期征收到更多的商业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