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级协作应用多方逐鹿、谁将实现大一统?

 RichiLin2012 2016-04-05
企业级协作应用多方逐鹿、谁将实现大一统?
2016.04.04 18:18阅读2523

3月初,微信官方确认将推出企业版微信并公布了相关细节,消息一出便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企业微信的推出无疑将成为企业级协作应用市场上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参与者。而纵观近几年企业级协作应用市场的发展,虽不是百家争鸣也是多方诸侯逐鹿。目前市场上的企业级协作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以teambitionworktile、明道、Tower等为代表的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协作应用;2.以Dropbox、亿方云等为代表的以文件共享为核心的协作应用;3.以Slack、简聊等为代表的以群组沟通为核心的协作应用;4.以钉钉和企业微信为代表的以即时通信为核心的协作应用。那么四种类型协作应用到底孰优孰劣呢?哪种类型的协作应用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平台大一统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作为协作类应用其究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协作类应用解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而言就是目标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而协作类应用自身的价值就是要不断提高协作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效率。不难看出,这其中涉及到了“人”、“信息”、“沟通”、“效率”四个关键部分。这样我们可以首先从“信息—沟通”两个维度来建立矩阵,以效率为原则对现有的企业协作类应用进行分析。

其中,信息维度的衡量标准为信息容量的大小,即单次沟通所传达的信息的多少。比如,在QQ上每次发送只有一句话,而文件共享的每次发送是一个文件,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要比一句话的信息量大的多。而沟通维度的衡量标准是沟通回路的即时性,一次完整的沟通回路包括信息传送和反馈,所以沟通回路的即时性就包括了信息传达的即时性以及反馈的即时性。

1.邮件。从矩阵可以看出,邮件作为历史最久远的企业协作应用,其信息容量是最大的。现在的邮件系统,不仅可以在正文中包含文字、图片、表格、音视频等,还可以通过附件的形式直接传送各类文件。而邮件最大的缺点就是其沟通回路的即时性太慢,通常我们在工作中向对方发送了邮件之后,还要通过电话或IM通知对方查收邮件。

2.Slack。Slack号称是要取代邮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邮件模块化的信息变成了群组沟通内的信息流,从而提高了沟通回路的即时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其信息容量远小于邮件应用。相当于是牺牲了信息容量而提高了沟通回路的即时性。

3.钉钉、企业微信。钉钉、企业微信是IM类协作应用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人对人的直接沟通,所以其在所有类型的协作应用中沟通回路的即时性是最快的。然而其信息容量也是最小的。

4.Teambition、亿方云。这两类虽有不同,但核心都是以具体的信息表现形式(项目、文件)为核心的协作应用。而这也正是其优势所在,可以媲美邮件的信息容量并且具有和IM相似的沟通回路。单从沟通效率而言,这两类协作应用的效率是最高的。

如果仅从信息—沟通这两个维度来衡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以Teambition和亿方云为代表的协作类应用的沟通效率是最高的。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信息沟通的核心是人,所以在评价协作类应用时,我们还必须加入人这个维度,并且是最高的评价维度。从人的角度来衡量,首先就是协作应用要能够在应用中清晰完整地映射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是整个协作的基础。其次就是要保持人在应用中人格的完整性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为协作带来足够的灵活性。

Teambition和亿方云分别是以项目和文件为核心的,虽然从信息—沟通的维度具有效率优势,但是其无法清晰完整地映射现实协作中的人际关系(因为这样他们将变得臃肿不堪),其次也没有保持人在应用中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所有的人在应用中只是一个“账号”,这就导致了其在协作沟通中灵活性的丧失。在“人”的缺失,注定了Teambition和亿方云无法完成未来协作应用的大一统。以Slac为代表的群组沟通应用同样如此。

而以钉钉和企业微信为代表的IM协作类应用天然的就是以“人”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实现了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完整清晰的映射,每个人在应用中不仅仅只是一个账号,而是一个包含性别、职位、年龄、爱好等等更完整的人格体。其虽然在信息—沟通的维度上不具有绝对的效率优势,但是其对人际关系以及完整人格的映射为其在在协作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能够让其包容其他各种类型的协作应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效率。

可以想象,在未来占领了“人”高地的钉钉或企业微信将能够实现对其他协作应用的大一统,从而打造一个平级的企业协作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