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深山里的国歌声

 北书房2014 2016-04-05

深山里的国歌声
作者:蒋兴勇
  音乐无国界,爱无国界……许多年了,这美好动人的一幕,一直定格在我的心中。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旅行途中的相遇。
  那是1994年初春,我陪同新加坡著名的民间摄影艺术家苏亚基先生,到贵州东南地区采风。苏先生是应我们旅行社的盛情邀请,前来拍摄旅游民族风情专题片的。
  车顺着盘山的公路稳稳行进。翻越了一座大山顺坡而下,窗外,茂密葱茏的森林,层峦叠嶂的梯田,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眼前这秀美的田园风光,令车里的苏先生欢喜不已。
  车停靠在路边,为让苏先生尽情抓拍到沿途美景,像这样走走停停是常事。缕缕晨雾环绕山腰。山野吹拂的春风,尽情撩拨我久居城市的情愫,使我暂且抛开城里的喧哗,让心放飞于大自然这碧绿的生命当中。不远处,几尽褪了色的国旗,在这苍翠欲滴的山林间迎风飘飘,格外醒目。不用说,这是一所建在山坳里的学校。学校就坐落路边,看上去有些破旧。
  一辆豪华旅游车正徐徐行驶过来。车停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下车来,我一眼就认出那是H旅行社的导游斌。接着下来的,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外国游客。走在最后的,是一个腿脚不大灵便的老人。
  斌刚从外语学院毕业,学的是法语。和斌攀谈,得知这些法国客人临时在此停下,是想去参观一下山区路边这所学校。
  此刻,正值学校课间休息时间。不宽的校园里,黄泥沙石平铺的操场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跳呀、闹呀。这些孩子的欢笑声,吸引了这群过路的客人。山里的孩子一下子见到这么多外国爷爷奶奶走进校园,全都停下了游戏和笑闹,有的围了过来,有的怯怯在一旁看着,眼里却都是好奇的微笑。这时,我和导游斌谁都没想到,会发生下面的事:只见那位腿脚不很灵便的法国老人,站了出来,接着,其他人也极默契地站成一排,面对着孩子,齐声唱起歌来。听得出,那是一首很有名的法国儿歌。跛脚老人挥动他那有力的双手,打着节拍,一幅专注陶醉的神采,客人们唱得着实动情,孩子们在歌声中放松了下来,也跟着拍手嬉笑。
  这来自异国他乡的歌声,不一会儿,引来一位穿着简朴的中年男子。原来,他是这所山沟小学的校长。当他见到眼前的情景时,顿时被感染了。于是,他摇响手中的小铃。转眼,破旧的校舍里,一下子冒出好多孩子,循着铃声跑出,朝操场涌来。校长操着浓浓的乡音,扯起嗓门说:“同学们,外国的爷爷奶奶来到我们山村做客,我们也送他们一首歌。来,跟着我唱……”也许受了外国客人的感染,孩子们极快地站成方阵,自然而然,面对山间飘扬的国旗,神情专注,跟着老师唱起那支他们最熟悉的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清脆的童声响彻了空明的山野,那稚嫩而嘹亮的歌声在山岚的宁静中,传出去好远,好远……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法国客人该告别孩子们继续赶路了。可是,当跛脚老人通过斌的翻译得知孩子们刚才所唱的歌曲后,他停了下来,接着,急速迈开那不太灵便的步子,走上前对所有旅行团成员说了句什么。之后,左手在空中一挥,一个漂亮的弧线,团员们又引吭高歌起来。曲调好熟,在哪听过?我想起来了,是《马赛曲》。他们向孩子们演唱的,是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那歌声,那庄重的神态,满含着激情和尊严……此情此景让我心潮澎湃,一份感慨久久荡漾胸间。苏先生不知是什么时候过来的,只见他来回穿梭,手中相机“咔嚓”“咔嚓”不停,赶紧抓拍发生在乡村里这美好的瞬间。
  密林深山里,一群法国的客人和一群中国孩子,尽管年龄相差很多、语言不通、互不相识,但却能通过歌声和微笑,来传达内心的喜爱与善意;也能通过高唱各自国家的国歌,表达相互的尊重与礼遇,这是多么特殊而感人的一种“交流”!音乐无国界,爱无国界……多年了,这美好动人的一幕,一直定格在我的心中。
  (摘自《中外书摘》)
  编辑:高敏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