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潜伏》说开去

 王浩然 2016-04-05

 谍战特情剧是影视业中的一大家族,尤其在欧美,大量侦探悬疑类型小说为谍战特情剧既提供大量创作素材,也培养了一大批“类型”读者和观众。相比之下,中国的谍战特情剧起步晚,印象中,电影《敌营十八年》是开先河的,但后继者寥寥,零零星星,浅尝则止,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直到这几年,因《暗算》的热播,掀起了一个谍战特情剧的高潮。这个“高度”令人畏惧,有一天,我居然接到国内九家影视公司电话,说的都是一个内容,命题作文:写谍战特情剧。我觉得这很恐怖,吓得我都不敢再写了。

 

可以想见,大家这么一窝蜂去追捧一个东西时,这个东西的寿数也就注定不会长久了。坦率说,当初我创作《暗算》小说时,根本没想到它会有影视缘。后来公司让我把它改编成电视剧时,我也没想到它会火爆。市场是神秘的,中国人不知怎么的就一下子迷这个东西。据说,这两年只要是谍战特情剧,不管什么内容,制作水平如何,收视率都不俗,再次证明我的判断是“杞人忧天”。

 

但是收视率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对当下那么多谍战特情剧总的说感觉是谍战不“谍”,特情不“特”,打打杀杀,藏藏躲躲,故弄玄虚;有的人物性格苍白,有的故事推进方式生硬,有的粗制滥造,破绽百出,看上去热闹,想起来寡淡。只有少数几部,突出“寡淡”的重围,其中《潜伏》当属是佼佼者。《潜伏》是姜伟的作品,既编又导,戏里戏外都透露出“姜式”智慧。我从一部没没无名的电视剧《死亡日记》注意到姜伟,对他讲故事的力量十分佩服。这部剧最后悄无声息,问题出在题材上,太孤僻了,而我佩服姜伟正是因为他把这么个孤僻的东西讲得头头是道,自成一体,足见他对故事、人物的把握力不同凡响。这种能力一旦在手是不会跑掉的,剩下来的只要耐心等待:我们和姜伟一起等待,等他撞上一个好题材。“怎么讲”,是中国很多编剧和导演面临的问题,对姜伟来说,面临的只是“讲什么”的问题。

 

到了《潜伏》,这个问题解决了,它讲的是我们历史上“普遍”领略过的一段往事,这往事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点。如果说电影是往天上飞的,要的是我们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那么电视剧无疑是往地上沉的,往观众怀里钻的,是对观众趣味和记忆的响应和参与。余则成、翠平、左蓝、李队长、保密局、中统等,不是天外来客,不是《死亡日记》里的那个怪诞专家,而是我们的老朋友,老熟人,都在我们的知识和记忆深处。《潜伏》虚构的故事中,大量加入历史人物、地名、事件,虚构的情节、细节也采用仿真术,让人信以为真——这是所有谍战特情剧必须要遵守的“纪律”。

 

既然要求“真”,创作难度也上来了,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有心理逻辑、职业特征、人物性格。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职业的残酷性,生活的荒诞性,成败的偶然性,生死不计的崇高感,信念至上的神圣感,都是创作者必然要去挖掘和体现的。目前国内很多谍战特情剧往往只求其一二,顾此失彼,人物跟着故事跑,结果人物立不起,故事也就跨了。《潜伏》坚决从塑造人物入手,为人物去铺排故事,在故事发展中完善人物性格、职业道德,在史料中演变、找寻故事线索,最后人物一个个都立住了,故事像丰富、发展了历史。我尤为欣赏《潜伏》用“使命”这根定海神针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这无疑是抓住了谍战特情剧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