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斑斓· 影事】何 帆| 胸中指点江山百遍,不能全靠段子呈现:我们需要什么样...

 望云1120 2016-04-05



作 者 | 何 帆(法 官)


因为魔幻,所以重庆


在《火锅英雄》和《我的特工爷爷》之间,第一时间选择了前者。


因为重庆,也因为火锅。


5年前,因公到重庆督察。参观完打黑展,顺便在市公安局食堂吃火锅。十几人的长条桌,一人面前摆一个小锅,配菜全用传送带循环输送。陪同者神秘地说:“这是我们王局的发明,已经申请了专利。”


想起白天参观交巡警平台,繁体字宣传牌边,一名年轻警察熟练地演示平台功能:内嵌电脑、内置空调、内设武器……然后自豪地说:“嗯,这是我们王局的发明,已经申请了专利。”


没有见到王局,王局却无处不在。


再想想几年后夜奔的王局,坐轮椅的王局,是不是觉得很魔幻?



王局设计的自动传菜火锅宴会桌,专利类型外观设计号:CN301534960S


就算没有王局,重庆也是一个充满魔幻力和江湖气的城市。


云雾缭绕间,穿梭在山间、水上、楼内的轨道。各种任性的空中廊桥。从大厦四楼出来是马路,五楼出来是马路,九楼出来,还是马路。还有,随时可能钻出一个汤婆婆的洪崖洞。几分豪气糅合几分安逸的本地方言。更别说密布地下、承载历史的防空洞了。


而《火锅英雄》,就是一个防空洞引出的故事。



重庆的洪崖洞,像不像《千与千寻》的汤屋


被感动的全是自己


从影院走出后,在好几个微信群里说:“假期一定要看《火锅英雄》。”


国产烂片,不,烂片当道的今天,《火锅英雄》的确是良心之作,想想全靠熟人刷脸的《我的特工爷爷》,想想“强行掐架、强行和解、强行死亡、强行复活”的《蝙蝠侠大战超人》,看完这些烂片,有没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为什么说《火锅英雄》是良心之作?


因为演员在用心演绎角色,编剧在用心讲圆故事,导演在用心带你入戏。


成功的角色设定,才能赢得观众的心。


而大时代的小人物,是永远“讨喜”的角色设定。因为多数观众都是小人物,习惯也乐于看到故事中的自己。


年轻时不知何为迷惘,强要唱《你知道我的迷惘》;明明没颜值,偏要跳草蜢和小虎队的舞步;写给“班花”的情书,沦为人家和未来情郎的谈资;畅想毕业后体会人生起落,没想到人生其实只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对,主人公刘波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不断下落的小人物。社会青年一枚,打麻将欠一屁股债,做生意屡战屡败,除了家人和两个从小玩到大兄弟,几乎一无所有。谁身边没有这样一个朋友?说不定,他的名字也叫“刘波”。


三个好友打算盘掉“洞子”火锅店还赌债。为了买个好价钱,必须将店面扩建。所谓“扩建”,就是将防空洞内的店面继续延伸。结果,挖通了理财公司的金库。拿,还是不拿,成为一个问题?


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出一个既能保全火锅店,又封住金库洞口的计划时,所有意外不期而至。不断逼债的七哥、四个持枪劫匪,意外打造了一个英雄,打破了一个执念。


总体来说,在“你懂的”规矩之下,这部电影尽力了。三人都对金库动了心,关键时刻全怂了。刘波偷偷拿了钱,只是想做赌资回本。面对劫匪,大家都拼了。


整个过程,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之内。虽然按照共和国刑法,刘波的行为已经属于盗窃罪的既遂,我还是生怕导演狗尾续貂,加上《心迷宫》结尾那样一段字幕。


幸好,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但,《火锅英雄》距离“伟大的电影”,中间还隔着若干块《疯狂的石头》。


致敬与不完美


熟悉银河映像和韩国罪案电影的朋友,会在《火锅英雄》中看到很多致敬桥段。


于小惠出场时,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响起。(《七宗罪》《新世纪福音战士》)秦昊车门上的“机动部队”。(《PTU》)劫匪的男生装束。(《热血高校》)洞子里的群体搏杀。(《老男孩》)骤降骤收的大雨。(《追踪》)路人的黑色雨伞。(《文雀》)台阶上的浴血追逐。(《追击者》)小巷里的抵死打斗。(《狗咬狗》


而这部片子的动作指导,干脆搬来了韩国团队。那种刀刀见血、拳拳到肉的痛感,在国产片中并不常见。


但是,伟大电影不是致敬出来的。


就像《潜伏》是部经典,《黎明之前》也算佳作,但最近莫名其妙冒出来的《潜伏在黎明之前》,却是一部大烂片!


与《疯狂的石头》相比,《火锅英雄》算得上佳作,但编剧和表演太过用力,精力用在冗长的打斗追逐,以及各种追忆、各种致敬上,地气接得不足,感情过于突兀,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远远谈不上伟大。


那么,在亚洲,哪些罪案电影称得上伟大?结合自己有限的观影体验,我简单做了一个梳理,发现它们全部来自邻邦高丽国。


好吧,挖了这么大一个坑,我的确不是《火锅英雄》的托儿,而是想借机夸夸韩国罪案电影。


情怀不是拿来贩卖的


第一次对韩国电影有惊艳之感,是看到《杀人回忆》时。


一直以来,因为对拖沓做作的泡菜偶像剧非常腻烦,连带对韩国电影也不屑一顾,同样的娱乐酱缸里,也腌不出两种不同的泡菜吧,这样想着,结果,就猝不及防的被打脸了。


这些年,一部部韩国罪案电影看下来,内心实在疑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韩国现实题材的商业电影完成了这样的基因变异?为什么在玛丽苏之魂熊熊燃烧席卷大半个亚洲的大势所趋之中,异军突起的韩国罪案电影却依然可以如此清醒理智健康茁壮?


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几部韩国罪案电影,大致可以这样排序:


《杀人回忆》《素媛》《黄海》《追击者》《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走到尽头》,以及《熔炉》。


是的,到目前为止,我依然把十多年前的《杀人回忆》放在第一位。这个故事,取材于韩国的一桩真实悬案——1986年京畿道华城连环杀人案。在1986年至1991年间,京畿道华城市太安镇一带,陆续有10名女性被害,她们年龄各异,大多数死前遭受强暴。


案件最初没有受到重视,当警方意识到连环杀人案件的性质时,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民众密切关注下,警方锁定了几个嫌疑人。根据第8起案件的现场毛发证据,将其中一人告上法庭,罪名成立,这名嫌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但这并不意味着连环杀人案的彻底告破,因为所有的证据,只能单纯的指向第8起案件,10起案件中的其余9起,依旧还是悬案。


根据韩国当时15年诉讼时效的规定,等到2004年,如果凶手依旧没有落网,就意味着,他将永远逍遥法外了。2003年的《杀人回忆》,就诞生在诉讼时效即将终结的倒计时里。



《杀人回忆》海报


题材本身就是一种态度。韩国罪案剧里,非常令人赞赏的一种品质,就是对现实的关注。已经破获的案件也好,悬案也罢,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伤疤,不管时间如何自愈,依旧需要直面的勇气。


不过,要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只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还是技术。(我们那些地下、半地下或者时而地上时而地下的导演们,勇气和情怀泛滥得简直恨不得在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里都溢出屏幕,却依旧无法改变烂片就是烂片的事实)。


如何老老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有逻辑,有起伏,有情理之中,有意料之外;如何老老实实地呈现人物,有前因,有后果,有宿命,有抗争。如何用画面、动作和台词来推动情节,铺陈情感。


那些用无数细节构建起来的喜怒哀乐,最终才能锤炼出最尖锐的刀锋,或润物无声,或雷霆万钧,就那样冲破重重的心理壁垒,一击即中,抵达观影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杀人回忆》就是这样一部既有勇气,又有技术的好电影。雨夜的村庄,荒诞的流言,冷血的凶手,无能的警察。影片凝聚着这些张力十足的戏剧元素,却没有半点急于卖弄的冲动,叙述的从容节制,却益发凸显出警方在破案焦灼中的困兽之斗。


希望,失望,希望,再失望,原本以为永不熄灭的黑暗中的那一道光,终于一点点黯淡下去,最终失之交臂的无能为力,仿佛一记重锤敲在胸口,足以感同身受。(观看罪案电影很重要的乐趣之一是悬念,所以,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把《杀人回忆》夸成一朵花,难度系数确实有点大。希望以上描述,不至于成为剧透)。


俗话说,文以载道,电影也不例外,总被人们赋予各种使命。可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电影,最根本的依旧是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本身的生命力,才能衍生出其他形而上的东西,诸如终极反思、社会批判等等。而不是反转过来,基于那些宏大的词汇,为了彰显某种立场或者理论,强行用各种碎片组装成一个所谓故事。


说到这里,难免想起国内某位作家近作《第七天》,就属于典型的概念先行,强行组装故事。胸中指点江山已好多年,呈现出来的却全是微博上的社会新闻和狗血段子。


好的现实题材电影当然应该有批判力。但好的社会批判,应该浸透在电影的血肉里,而不是那么用力,那么刻意。


你看,再没有人比韩国导演黑起大韩民国警方更不遗余力了。刑讯逼供就不谈了。把没收的毒品掉包销售。明知证据不足恶意栽赃陷害。还有各种官僚主义,各种萌蠢误事。但再怎么黑,观众也不会因此仇视警察群体,反而因为这种批判,对警察工作环境之艰难有更多同情的理解。


我甚至觉得,将《杀人回忆》称为韩国罪案电影的母本也不为过,后来涌现出的诸多韩国罪案电影中的优点,它几乎都有。而那些越来越明显的模式化缺陷,它却令人惊喜的一点也没有。


伟大电影之所以伟大


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下,以《杀人回忆》为代表的优秀韩国罪案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对困兽之斗的“无力感”的描摹。该如何具体描述呢,比如说,好的爱情电影,必定是要呈现出爱情的形状,那些悸动、期盼、试探、回应、纠结、失落。


而好的罪案电影(罪案喜剧例外),题材就注定了它的底色一定是灰色的,它本来就是一道伤疤。揭开它,就是死亡的现实,这是无力感的根源。兜兜转转,死活找不到真凶。好不容易抓到,要么让他跑掉,要么找不到有力证据指控。就算铁证如山,却又过了追诉时效。


《杀人回忆》是悬案,那种茫然无措,不知道谁是真凶的无能为力很容易理解;


《抓住那家伙》《我是杀人犯》也是悬案,那种一再与真凶擦肩而过的痛苦,逼得警察和受害者亲属铤而走险。



《抓住那家伙》海报



《我是杀人犯》海报


《追击者》是已经破获的连环杀人狂案件,凶手不是悬念,它呈现的无力感,来自于对检方、警方官僚做派的写实,和对于死者的悲悯。



《追击者》海报


《黄海》的叙事,特别像一篇标准的特稿,连小标题都像。故事内核,则可以浓缩成一个特别简单案件,买凶杀人。但浓墨重彩的杀手身份和生存环境的描述,却让这个故事顿时有了宏大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他从个体成为“朝鲜族”这样一个群像的标志,于是,无力感从他的个人命运,扩大到了整个族群命运上。这种自然的升华,大概够目前的国产片导演再学好几辈子。



《黄海》海报


《邻居》里,小区一楼住着一个连环杀手。定期杀害女童,肢解后用皮箱弃尸。小区保安、卖皮箱的老板、送披萨的小哥都觉察出不对劲,却基于各种动机,宁愿息事宁人。有豆瓣网友据此调侃,觉得片名该改为《我们就TM不报警》。可这种邻里之间的冷漠,不也正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式小区”现状吗?



《邻居》海报


《熔炉》大概是目前我看过的所有韩国罪案剧里最压抑的,毫无自保能力的儿童,泯灭天良的坏人,结果正义得不到声张,坏人得不到惩罚。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愤懑无力呢?儿童的命运本来就是最揪心的,《熔炉》里一再放大放大再放大的呈现方式,自然会让这种无力感加倍。



《熔炉》海报


不过,类似女童受到性侵害的题材中,我个人更为喜爱和推崇的,并不是血淋漓的《熔炉》,而是《素媛》。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8岁女童被性侵导致终身残疾,罪犯却只判了12年,结果一出,韩国舆论哗然,相关法律因此案的影响得以修改,可是受害女童的人生呢?该如何重新修复?



《素媛》海报


《素媛》正是在这种疑问之下的故事,与《熔炉》的黑暗和压抑完全不同,《素媛》用最明亮的画面、最朴素的日常温情,展现着这个残酷又绝望的命题。它的克制,反而让这种悲痛更加锥心刺骨。只有时间知道答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无能为力呢?


如果一定要批评一下,韩国罪案电影里我不喜欢的元素,是打斗场面的泛滥,尤其是近几年,打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血腥重口味。虽然我对于Cult片并没有偏见,但是我依旧觉得克制才是美德。这种缺乏克制的弱点,也投射在《火锅英雄》里。


而在这种对重口味的追逐中完全迷失掉的负面典范,就是《看见恶魔》。同样是对一个连环杀手的追凶故事,最终呈现出来的,却只是凶手和追凶者两个人变态的SM。把打斗和杀戮减掉,这个故事大概就只剩下了片头、字幕和李秉宪凹造型耍酷吧。



《看见恶魔》海报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感慨《火锅英雄》拍成这样不容易。


按照官方的审美、标准和尺度,我们的大银幕上没有破不了的“悬案”,很难看到“坏警察”,小屏幕上也都是爱民模范和“小镇大法官”。


试想,假如有一天,王局和他的火锅桌,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庆魔幻故事都被搬上内陆大银幕,我们距离伟大电影的诞生,是否会更近一步?


与现实的奇幻相比,臆想出来的《十年》,又算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