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老刘tdrhg 2016-04-06

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垣曲石,产于山西省垣曲县。该石主要为历山石和黄河彩石,有造形石、图纹石。其图纹石色泽鲜艳,形象逼真,石上纹理构成山水、文字、动植物等图案。

  垣曲石大多采自山岭、河溪、沟岔。黄河流经垣曲县有48公里,县内的历山亦多奇石。黄河水研磨出的黄河奇石,加上县境内另有5条河流,使卵石遍布,千姿百态,奇石资源十分丰富。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彩石:

彩石是贵美石引的一大类,指具有瑰丽的色彩或花纹,但在耐久和稀罕程度上一般不及宝石和玉雕石的贵美石。它们全部以隐晶、微晶甚至细晶矿物集合体的形态产出,并可以呈几十厘米以上的大块度出现。肉眼看来透明度较差(少部分“冻石”也可以具有高的透明度)、缺乏韧性(脆而易断)、硬度偏低(大多小于4)。因此,它们的价值大多低于宝石和玉石,在使用上极少用作首饰(即使用作首饰,也是廉价的),主要用作印章和普通装饰用石料。

造型石:

 造型石是奇石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是指一些造型奇特的岩石、矿物、化石。这类奇石主要是再各种地质作用下,由岩石、矿物、甚至化石等岩石形成奇怪形状的形体,并以各种奇特的造型为特色。

鉴别技巧:

  造型石主要看其形状,为了追求好的造型石,有人就人工造假。人为加工有两种方式,一是粘缀,二是斧凿、锯底、钻洞。观察造型石就应该注意突出的部分(如手、足、翘、五官等),看是否与主体浑然一体,是否有胶粘痕迹。斧凿、切面、锯底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八一伟人像

赏玩造型石

以整体形状为观赏要素的奇石,在分类上称为造型石。造型石又有形象石与意象石之分,造型石的审美可归纳为质、色、形、趣、韵、气六字要素。

,凡奇石均要求质地坚硬、致密、细腻、润泽,形象石和意象石概无例外。

,造型石一般以纯粹无杂色为佳。但也不尽然,近年来赏石界十分崇尚“巧色”。所谓巧色,主要指石之色彩能巧妙地与石之造型相配合,使造型石的神韵更生动、内涵更丰富。产自戈壁地区的碧玉、玛瑙和某些种类的风砺石,常有“巧色”出现。

,指的是奇石的外形。石头的外观形状,主要是由石头表面的起伏、凹凸、孔洞、褶皱、沟槽这些因素构成的。另外,石头的体量大小以及长、宽、高的尺寸比例,也是构成石头形状的重要因素。形,是造型石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形象石要求状物象形,惟妙惟肖会令人叹为观止,夸张变形也会令人称妙。意象石以形状奇特为优,古之“瘦皱透漏”是对意象石“形”的概括要求。

,即趣味性,形象石无论惟妙惟肖或者夸张变形,都会使人感受到趣味。感受石头的趣味性,虽说是赏石的初级阶段,但的确是赏石人普遍喜爱的,因此这类石头在石市上总是格外好销,卖主总是要喊高价的。

,即韵味、神韵、风韵。意象石为非形象石,一般地说,不存在趣味,但可能具有某种韵味、某种神韵。

,即气质。把专指人个性特点的概念用于赏石,这正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特色。人们根据意象石的造型特点,悟出它的某种气质或品格,如凝重的、豪壮的、清纯的、高古的、敦厚的等等。一块石头具有某种气质,说明它更具特点,更可品味。

韵致和气质属于抽象的范畴,因此非形象石我们也称为抽象石。不是每一块抽象的造型石都有一种韵致或一种气质,有韵致、有气质的是好石。几乎任何一块石头都不可能全面符合质、色、形、趣、韵、气六项要求,但一块石头应符合几项要求才算好石,也难于一概而论。每块石头都是一个“具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垣曲县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境南端,北依太行,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新安县相望。面积约1611平方公里,辖5镇6乡,人口22.7万,县政府驻新城镇。垣曲县历史悠久,商周为亘方,春秋为东山皋落氏部族。战国魏地称垣,西汉称垣县,东汉、魏晋时为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改名白水县,北周武成元年改为毫城县,隋复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县,至今未改。

商、周为“亘方”,属侯国,春秋为赤狄东山皋落氏地,属晋国战国属魏,曰王垣。秦置垣县,隶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三国、西晋均属河东郡。北魏皇兴四年(470),改为白水县,属邵上郡孝昌年间(525—527)撤邵上郡,于阳壶建邵郡,白水县分设为白水、青廉二县。西魏大统三年(537),改邵郡为邵州,改白水县为亳城县,与青廉县同属邵州。北周另置蒲原县。隋大业初,废邵州,亳城、青廉和蒲原合为垣县,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在今古城镇置邵原郡,垣县分设为垣县、青廉、亳城三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属邵州。武德五年(622),省亳城入垣县。贞观元年(627),撤青廉入垣县。龙朔二年(662),改属洛州。乾封二年(667),还属绛州。天授二年(691),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还属绛州。贞元三年(787),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复属绛州。五代称垣县,属绛州。北宋初年间,改名垣曲县,仍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属翼州。元复属绛州。至元三年(1266),撤垣曲并入绛县。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属解州。雍正七年(1729),改属绛州。民国3年(1914),属河东道,后废道直属于省。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72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底,运城地区撤地设市,垣曲县属运城市

奇石根雕

  该县地处深山,河流纵横,开发根雕与奇石艺术品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全县收藏奇石、制作根雕者近百人,奇石根雕收集上千件,在全国大型展出中多次获奖。

观赏石专题32:山西地区奇石—垣曲石

垣曲县奇石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思考 

—— 鲁建功

由于在岗时工作的需要常和石友们打交道,离岗后偏偏又爱上了奇石。几年下来,我已成为石友中的一员,天天以石为伴,对我县奇石文化产业的现状比较了解,对今后的发展有所思考。现撰文如下。

一、目前我县奇石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县从事奇石文化产业的人数达2000多人。其中分为三类情况:一是季节性石友,大家称之为石农,约150余人,这部分人是农忙务农,农闲务石;二是专业性石友,大家称之为石商,约50余人,这部分人是常年以石为业,以石谋生;三是业余性石友,约2000多人,这类人知道石头能赚钱,只要见到有点意思的石头就一定背回家去,待机出售,俗称放羊拾麦---捎带。如今石农石商石友已遍及全县十一个乡镇。人员涉及到农民、工人、城市居民、离退休人员。年产值达上千万元,实现年收入300余万元(包括商品石和原料石)。这项产业有五个特点:

1、起步早:早在一九九五年,以农民和退休人员毕永晰、刘生财、高安民、张孝林、张宝元、车仁杰、杨瑞璞等为代表的奇石文化领路人就玩起了石头,不过那时是处于爱好,玩玩而已,但那是个起点,有了这些人的带头领路探索才发展成为今天具有规模性的奇石文化产业,这些人是我县奇石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功之人。我们还应该感谢两位对我县奇石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一位是原省奇石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侯桂林老先生,年近80高龄的老人,从1999年至今,每年坚持来垣曲一两次,他不住县城,不住宾馆,不用招待,而是忙于“上山下乡”,实地察看垣曲的奇石资源。有一次,他在垣曲一住就是七天,和石友们共同发现了历山绿、历山红等六个新品种,真称得上是垣曲石友们的引路人、贴心人、石专家。还有一位石友们不会忘记的人是运城市奇石协会会长马长泰先生,马会长早年在垣曲当过县长,他出于对垣曲山水的偏爱和对奇石事业的热爱,常出没在石友们中间,他又以自己全国著名楹联大家身份,为石农们的“小石馆”题写楹联和馆名,使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石馆”,经他挥笔书写,更加显得锦上添花,蓬荜生辉。

2、规模大:在省内来讲,我县奇石发展规模绝对是独一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全省奇石大县。据省有关业内人士讲,无论是人数和规模都是山西省奇石主力军。在县内而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季节性转变为专业性,是一种新型产业的形成和突破。

3、品种多:具有46种矿产资源的垣曲,奇石资源也非常丰富,各种奇石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以全国极品的红梅奇石为主流带动黄河奇石、历山奇石等三大类型、30多个品种。如:具有各种形态的人物石 、动物石、文字石、生肖石、梅、兰、竹、菊、荷花石、日、月、星辰石、山水石、风景石、木化石、玛瑙石、五彩石等。据中国奇石协会副会长朱勃腾讲:垣曲奇石品种之多,石质之好,在全国实属少见。(全国多为一县一石)。在这些繁多的奇石中又分为原始自然石和人工打磨石两种,各具特色,十分好看。

4、市场广:目前我县奇石销售渠道主要三个方面:(1)、本地人购买以特产送外地人。(2)、外地人来垣求购。(3)、我县石农每年外出参加省内外奇石展销会:如连年来多次在青岛、石家庄、北京、西安、天津、合肥、重庆、太原、洛阳等10多个省、市展销,使垣曲奇石在全国已小有名气。

5、效益好:一块石头只要加工成商品奇石,它的价格根据奇石的质、形、色、纹、图而定,少者几百、几千、多则几万、甚至有几十万一块的。2006年,江苏省常州市红梅公园一次从我县以2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七块红梅石。去年马吉一块山水石 售价8万元、毕永晰一块红梅石售价6万元,据我所知,去年我县有户石商年收入超过60万元。今年有位石商雄心勃勃地说:明年计划奇石收入超百万。有位石商很开心地对省文化厅的一位领导说,年计划凭奇石收入15万元,到七月下旬已经达到10万元,全年计划是有保证的。随着各地奇石市场的火爆和媒体的宣传,加至身边石农、石商们销售的好价钱,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奇石不但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产业,加工奇石能挣钱,如:我县长直乡西湾村民组青年农民马吉前几年仅他一个人加工奇石,在他的影响下,近二年他所在居民组就发展加工奇石的达12户(其中专业性9户),马吉如今除自己加工外,还从河南请来了三位技工为他家常年加工奇石,又从浙江请来五名木工技师常住我县专为奇石配制高档雕花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外地人来我县打工加工奇石者不下20余人。综观概况,垣曲奇石从采石、加工、配座、销售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前景十分看好。

二、对我县奇石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综观我县奇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由过去自发性转变为政府指导性。近二年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进行调研、上门指导,尤其是今年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上,县委侯伟建书记、政府杨彦康县长、人大郭儒社主任、政协赵恒坚主席都在报告中讲到要大力开发奇石文化产业,并提出要规划建设奇石产、供、销一条街,大家听了很感动,很振奋。石友们表示,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一定带好头,为我县在三、五年内建成全国奇石基地县而努力。为了这个目标应解决好几个问题。

1、建议每年在我县举办一次奇石展销会,其名称为“中国垣曲奇石观赏文化节或展销会”,主题是“开辟奇石文化,打造奇石经济,拓展奇石市场”。通过展销会达到“五看”之目的:看规模、看基础、看精品、看人气、看市场,最终达到宣传垣曲奇石,增加农民收入,使奇石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我县一项主导产业。据年初中央电视台报道安徽省灵壁市通过连年举办奇石展、目前全市参与加工奇石者达十万人、开奇石门店2000多个,年收入九个亿。

2、建立奇石聚集市场,如:一条街、一个院(园),一片场地,解决集中连片经营,给外来石商提供方便,改变目前外地石商来了,走东源,跑西源,从南山到北山,求购一块奇石,需要走遍全县很不方便的状况。

3、申请建立全国奇石基地县,让国家有关部门认可,挂牌子、给项目、建基地。使垣曲奇石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建议有位领导或有个部门来抓这件事。如能办成那垣曲奇石的名气也就大了,随之而来市场也就大了。

4、建议有关部门对石农进行培训,从奇石知识、技术、市场等都需要全面提高,开发奇石与保护资源并重,使这支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奇石文化产业专业性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