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息写作“全揭密”!(绝对技术帖)

 yf华 2016-04-06



编者按


  想写好一篇新闻消息,主要是完成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内容的构思、写作等过程,在用好各种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作者多次打磨之后,方算是完成了新闻消息的全部写作。今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消息写作中的这些过程与方法。


一、标题

1.标题要准确生动。要求有三条:一要忠于新闻,不能任意拔高,更不能虚构;二是观点要准确;三是用词要生动。常用的方法有:标题句式工整,注意对仗,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琅琅上口,如:“有钱买小车,无钱办教育”。我们可以运用成语或者用修辞学的比喻、比拟、借代等手法可以增强标题的形象性。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


2.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的关键,标题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如,20077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江西武宁县长水村林改记实)


3.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做好标题并尽可能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方法如下:

(1)巧用比喻

如,“美国华纳时代在线”,“终于拜了天地”。


(2)巧用比拟

如,“遭到空袭48小时后”,“巴格达:平静之中气难平”。


(3)巧用排比

如,“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设文明城市”。


(4)巧用摹拟

如,“飞天伏群芳 碧水映明霞”。


(5)巧用反复

如,“喜喜喜 娘家频添回门女”,“新田改行 教师纷纷归队”。


(6)巧用对比

如,“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昔日:农民掏钱 干部去旅游;如今:政府出资 农民去考察”


(7)巧用谐音

如,“羊倌的儿子留了‘洋’”,“有‘礼’走遍天下”。


(8)巧用感叹

如,“跑!!!东北敌军官兵纷纷跑到解放区来”,“不许乱收费!国家计委出台八项价格、收费检查项目”。


(9)巧用回环

如,“猪多肥多 肥多粮多 粮多猪多”,“人才开创事业 事业造就人才”。


(10)巧用双关

如,“有欺诈怎‘安然’ 无诚信‘安达信’‘两安’悬念越滚越大”。


(11)巧用衬托

 如,“国民遇难海里挣扎  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12)巧用设问

 如,“潜艇没长眼? 美称将全面调查核潜艇撞船原因”。


(13)巧用引用

 如,引用诗词名句——“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引用熟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如,引用成语——“允许‘生财有道’不可‘为富不仁’”。


(14)巧用顶针

  如,“权力金钱美色关  关前落马一批官”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对于导语写作,简洁生动是“王道”。


1、构思导语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2、导语的作用

(1)最简洁地反映出新闻内容;

(2)最简洁地确定新闻基调。导语写出新闻的基本格调与舒展程度;

(3)最精彩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新闻导语的类型

(1)叙述式。直接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和思想,概括扼要地写出来。


(2)评论式。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揭示事物的意义和目的。


(3)提问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


(4)描写式。也称见闻式、目击式或细节式。在消息中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以造成气氛,引人入胜。


(5)谈话式。也称“你”导语。在导语中直接把读者称呼为“你”。这类导语缩短了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最使人感到亲切的导语。


(6)引语式。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7)对话式。采取对话问答形式采写的导语。


(8)对比式。利用同一事物或具有可比性的事物进行两相对比。


(9)感叹式。以感叹的口气直抒胸臆,引起读者的关注。


4、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1)一般地说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揭示主题,点明内容。最好是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同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


第二,突出精华,抓住重点。导语写作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写作时需要审慎衡量报道的事实,准确判断报道中的精华是什么,重点之处在哪里?初学消息写作的人,比较极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要作出这样正确的判断,需从报道的诸多内容中寻找出信息量最重、新鲜度最强、重要性最大等具有很大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写。


第三,简洁扼要,不罗嗦。由于消息写作一般只有几百字,顶多是“千字文”,导语力求简洁凝炼。


(2)导语写作的基本功


导语写作要千净利落,简洁明了,必须花力气砍去空话、套话以及泛泛之言。既不要罗里罗嗦,也不宜拐弯抹角。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套用政治性术语和口号。如有些导语开头总喜欢用,为了响应什么,为了贯彻什么,为了进一步开展什么,这种加到导语中,缺少独特的个性,缺乏鲜明性的词语、空泛的套话,应尽量不用。


实际导语写作中,我们提倡巧妙构思,努力提高导语的精粹度和诱惑力。


一是选择角度。对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导语。一般地说,报道一件事或一个成就,从工作角度去写导语,容易枯燥、沉闷。要从群众角度或生活角度写导语就不同了。


二是寻找反差。把客观事物对立的两方面,用简洁得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强烈的反差吸引读者的关注。比如,报道××省山区一些荒山没有绿化的消息,导语就是如此写的:“当鸟语花香的春天到来时,记者在××省山区看到大约半数荒山却见不到新绿,”这个导语用“鸟语花香的春天”,和“半数荒山不见新绿”来对比,造成鲜明的形象反差,使人产生了一种荒山不治而春天难到的紧迫感,强化了这条批评性消息的气氛一般说来,采取这种反差、对比的技巧写导语,对需要强化气氛的批评性报道写作,可以说是一个诀窍。


三是设置悬念。这样的导语不是将主要新闻事实不折不扣和盘托出,而是造成一个悬念,吊读者的胃口,引人去看下文。


四是运用诗词、俗语、谚语、比喻等写作,也可增强导语的形象感和生动性。比如,新华社记者写的《北京今晨大雨前出现天似黑夜的罕见现象》一条消息的导语:“今天早晨830分左右,北京上空乌云密布,天黑似锅底,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马路上的汽车开着车灯缓缓行驶,市民们惊奇中有些不安。”这里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来渲染当时北京上空乌云浓重的气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有的导语中巧设比喻,同样会增添报道的吸引力。

 

三、主体

新闻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有:


1、倒金字塔式。把高潮或结局放在开头,然后再介绍其余内容。如《华阳礁上补给忙》一文就是如此。这样的好处便于阅读,使读者一下子抓住要点,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其次是便于编辑处理版面。


2、金字塔式。特点一段比一段具体,事件的高潮和结尾要到最后一段才显示出,能吸引读者看完全篇。


3、时间顺序结构。也称编年体结构。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时间排列,其优点可以使读者对某一事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一目了然。


4、提要式结构。也叫一二三四结构。这种结构适于比较系统介绍某一事件的综合消息。此外还有特写镜头式,电影蒙太奇式散文式等等。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合理结构的标准在于用最短的篇幅把新闻事实写的能吸引读者读完全篇。

 

四、结尾

常见的几种消息结尾的写法有:


1、归纳式。对于内容广、头绪多的新闻,为了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作者常以归纳式结尾。


2、点题式。在结尾处点题。


3、反问式。这种结尾往往可以加深人们对新闻所述事物的思索进一步悟出其中奥妙。


4、评论式。文章提出了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最后以评论式的语气作为新闻的结尾。


5、引语式。这种结尾常选用于消息报道的主人公表示态度,而且很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话作为结尾。

 

五、背景

新闻背景在消息写作中也不可忽视,要紧扣主题言简意明。消息的背景主要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何时要用背景材料


我们采写消息时要注意在以下情况下使用背景材料:

1、报道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时;

2、报道一项新事物,如一项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时;

3、报道读者不熟悉的或时间间隔较长的事物时;

4、靠交代背景才有价值的消息。


总之丰富的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消息本身的意义,以揭示其内在的含义。


()背景材料的作用

1、有助于突出、烘托、阐述、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

2、可以提高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使消息大为生色

3、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背景材料的运用

4、背景交代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5、背景交代要简明扼要

6、背景交代要灵活多变

 

六、修改

小编告诉你写作中的一条真理——好稿件都是磨出来的!“小白”们可千万要记住这条“黄金法则”呀。


在写完一篇消息(文章)后,切忌不经过认真修改,就急忙给编辑部发出。把本应是作者完成的东西留给了编辑。俗话说好事多磨,对记者(通讯员)来说,要写出好稿件,就要有一股磨劲。这种磨劲表现在写稿上,主要是精心修改稿件,会改稿才能写好稿,好稿件是经过反复修改磨出来的。


写作首先要思考语言,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不常见的。一篇稿件从采访、从思考语言到表述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是边用思维,边用语言组织。这时文章难免有些片面,出现语法逻辑等毛病。这就需要修改,所谓修改,包括对原有内容的补充和修改,也包括文字表达上的调整与完善。


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稿件的修改,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最适当的词句,要适应情境、题旨,创造意境。我们应该学习名家,对自己作品那种认真修改,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精神。文章要想做到深(思想深)、强(指导性强)、活(文字生动活泼),就不能孤立、片面的在文字上打转转。


修改的具体方法:

1、自改

(1)查事实是否真实;

(2)查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

(3)查阐述是否有片面性;

(4)查主体是否突出,有无本末倒置的错位现象;

(5)查语言是否流畅;

(6)查数字、时间是否有错。


2、互改

文章写好后尽可能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并虚心修改。

 

经过以上六个过程之后,相信一篇好的消息稿终于可以“出炉”了。如果“小白”们能认真记住上面的六个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去总结适合自己采访方向的经验,同时把工夫下在诗外,多积累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信要不了多久,“小白”就能成为“名记”啦!小编期待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