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成本,两年时间,这个影评人拍了一部献给广州的粤语电影

 真友书屋 2016-04-06
文 | magasa


在本月即将举行的北京电影节上,云中(李云波)的处女作《呼吸正常》就要全球首映了,这件事,你们想必已经知道。

 

但《呼吸正常》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很多人对此好奇,因为网上的信息太少了。


今天就来深度揭秘这部电影。

 



云中这个人,我认识他已有十多年,最初是Moviegoer的blog上,年纪大一点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个地方。

 

从我刚认识云中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目标是要拍电影,做导演。他也写很多电影,不过就像戈达尔说过的那样,写电影是他为将来拍电影做的准备,他的所有影评,其实都是某种导演思维的体现。

 

云中是周传基老先生的弟子,受周老先生的影响,他是不可救药的形式主义者,这也反映在他的影评风格上,非常强调对电影的形式元素和视听风格的分析。

 



这十多年来,我们一些朋友不知道问过云中多少次,你的处女作啥时候开机啊?

 

他总是说快了快了,但从来没有动静。我也不免疑惑,你到底在等什么呀?这事,要到后来我才理解。

 

按照大多数想拍电影的人的路数,第一,你得在北京;第二,你要拼命混圈子,结交各路制片人、投资人;第三,你要写大量剧本。

 



除了第三条写剧本,前两条云中都不符合。他长居广州,而且是从北京逃离出来的,他也不混圈子,没什么通天的人脉。

 

就这条件,一般人根本拍不了电影。

 

但他现在居然拍出来了。

 

因为在他看来,爱电影和拍电影都是生活的某种方式。在广州优哉游哉吃早茶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那么如果拍电影,也要按照这个方式来。所以他不愿意像有的年轻导演那样,苦大仇深,破釜沉舟,一头扎进那个染缸,陪投资人吃饭,抵押房子,刷爆信用卡,把自己压箱子的那个剧本苦心孤诣地变成电影。

 



这个方式当然没问题,今天的许多好莱坞知名导演都是这么混出来的,只是这不符合云中的心性,也不符合他对电影的态度,所以他不选。

 

他的办法是,就在广州当地,通过网络征集、朋友介绍,找到了十几个人组成基本的演员班底和拍摄阵容,并租来简单的器材,用接近零的成本,在两年时间内,利用所有人的业余时间,断断续续拍成了《呼吸正常》。

 

最初半年时间是演员排练,之后的正式拍摄又用了整整一年,后期用了半年多。

 



《呼吸正常》说的是四男四女八个年轻人,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他们相聚、离散、寻觅、逃避,全片并无剧烈的戏剧冲突,更没有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就像片名所说的,大多数时候「呼吸正常」,顶多有时候呼吸急促,那就算是高潮场面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故事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创作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反映的电影思维。

 



常规的剧情片拍摄当然都需要完整的剧本,完整的分镜头,完整的制作日程,不说精确到小时,起码要精确到一天。

 

《呼吸正常》虽然是故事片,但它其实更像一部用故事片方式完成的纪录片,它用纯粹即兴的方式,让所有演员都演自己,他们和角色有(几乎)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身份,一样的经历。

 

因为每个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演自己才能保证整个电影情境的真实性。所以连演员的家庭与工作环境,他们的衣着,一切都是真的。

 



但《呼吸正常》又不是一部纪录片,它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都是经过设计的,有特定的指向和含义。如果纯粹纪录日常生活的话,那会缺乏连贯性和显得散漫,并不符合电影的需要。所以云中导演让真实的人物在规定的情境设定下去碰撞,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可能性。

 

据说,开机前云中只写了三页纸的剧本,规定了谁和谁发生交集,仅此而已。而开机后,这个三页纸的剧本,实际上没人去看它,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会超过最初的设计,而导演也并不需要去纠正他们。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从演员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电影。

 



前面提到,这部电影有近半年的排练期。这段时间干什么呢?其实表演训练只是其次,更主要的是给导演一段时间,可以来掌握每个演员的个性和身份背景,基于构思故事,比如搞清楚谁跟谁搭档会比较来电,谁跟谁对戏会更有火花,谁和谁的气质比较互补。其实到后面发现,有些人自然就会走到一起,有些戏剧性在生活中自然就产生了,不需要去编造,导演起到的是点拨和助推的作用。

 

最有意思的一个八卦,电影里面有一段很关键的暗恋戏,这是先在演员之间发生了,再被用到电影里。

 



随着拍摄的进行,生活和电影的互动会更多,比如说有的演员今天辞去了工作,可能明天这件事就加入到情节中。云中和他的演员有一个约定,生活里一旦有什么变化,要马上告诉他,看能否把这件事用到电影里。大到失恋,小到剪头发,都是如此。

 

最离奇的是,影片中还有一处关键情节,是在拍摄完毕之后,演员照着电影情节在现实里又去做了一遍。这简直就是人戏不分的最高境界。

 

所有演员在现场,心情好就按照前一天临时写的剧本来,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就开始即兴发挥,这个时候往往会出来比原剧本更有趣的东西。

 



即兴的不仅是演员,作为导演也是一样,有些戏环境太吵,演员的MIC又不行,收音质量太差,那就干脆删掉所有对白,只用环境声来拍这一场,更有一种特别的效果。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是《呼吸正常》的制作指导思想。

 

这部电影最大的客观限制当然是没钱,但是这帮人有的是时间(其实也都是周末,还未必都能凑到一起),所以就慢慢磨,平时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像过生活一样,每周出来拍一两次,拍完大家路边宵夜,回家,等下次通告。只要主要演员不半途跑路,这部电影可以拍到地老天荒。

 



其实如果关注过云中的读者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导演是科恩兄弟、大卫·芬奇、朴赞郁、杜琪峰这类戏剧冲突强、视觉风格突出的类型片导演,自己也积攒了不少推理、烧脑、黑暗的犯罪电影剧本,但他也清楚,把这些拍出来要有最基本的制作资金保证,达到起码的技术标准才行。

 

而这在一开始,靠他的资源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他又不想被这件事堵住,那么就在可以掌握的资源之内,做一部可以接受、又能尽情表达的作品吧。他一直在找这个方法,最后在《呼吸正常》里找到了。

 



低成本电影有很多拍法,有的人会学习侯麦和洪常秀,几个封闭的空间,几个人物,漫长的对话,钱也花不了多少。但《呼吸正常》不是这样的电影,我感觉云中还是想尽量把影片的格局做大——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因此这部电影拍了一年,拍摄了广州好多个场景,广州塔、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墓、天河北、公园前、北京路……老广州一看就懂,然后又是个群像戏,每个人物的状态在电影开始时和结局处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据云中自己说,他有个狂妄的想法,他拍完广州后,其他人拍广州再想超过《呼吸正常》就很难。


至于这个目标是否达到了,你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广州的朋友。

 



自从云中这部电影入围北京电影节的消息传出后,我好几次收到这样的质疑:

 

云中是「影向标」的成员,现在他成了导演,你们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会客观公正吗?

 

这真是小瞧我们了,也小瞧云中了。

 

我们这帮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心狠手辣,六亲不认,而云中也没太多别的长处,不过是脸厚心黑,死猪不怕开水烫而已。

 



《呼吸正常》是一部创作方法上有新意的作品,我自己很欣赏这种做法,但我并没说它已经是什么旷世杰作,要和《公民凯恩》《筋疲力尽》比肩。云中自己也不会那么认为。

 

相反,这部电影存在不少缺点,比如说,影片是按照拍摄时间来组织素材的,也就是顺拍,很明显前半段拍得不如后半段好,演员状态和导演状态都是如此。

 

但更具体的评价,我不想现在就说太多,毕竟大多数人都没看过。


这部影片如果将来能在国内公映的话,影向标肯定会给它一个毫不留情的评价。

 



说这么多,你得先看到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