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对报考专业望文生义导致就业困难、不看专业只选学校导致最后工作改行、分数尴尬情况下先选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就深入解读。 距离高考还有2个月的时间,高考填报志愿又是学生和家长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如果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非兴趣所在,那么日后的就业会更加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行业概率这么低的原因所在。那么填报志愿前学生和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天科学堂罗老师第一讲: (1)不要对大学专业的理解望文生义,也不要让父母的思想影响了考生前进的方向 填报志愿的考生大多数不了解该专业到底是做些什么的,光靠字面意思曲解了这个专业,尤其是父母的思想很容易影响考生的志愿,本以为是自己喜欢的,进入大学学习之后才发现不是兴趣所在,或者是觉得本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导致毕业后跨专业就业。当然,也有很多的同学选择跨专业读研继续深造,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说,一旦考研失利,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未来的发展都取决于你当时填报志愿对专业的选择,一定要多方查找了解这个专业日后是干什么的,大学里面学什么课程,然后再选择是否填报,尤其是第一志愿 (2)只选择学校,不看专业,导致与兴趣相悖 我们常说,清北复浙交(上海交大),更倾向于先选学校后选专业。也就是说,如果分数能上这五所学校的,优先考虑这五所学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剂。但是如果你有明显的兴趣所在,那么就要考虑好到底将来要从事与兴趣相关的还是与专业对口的。举个例子:30出头的Yulong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数据分析师,是公司最基层的员工。但他的学历并不平凡,他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硕士保送清华,博士就读于世界名校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高学历为何没能给他的工作带来帮助?他是这样讲的:“高考填志愿时只想着读名校清华,没有考虑专业选择,在化工专业求学10年,毕业工作一年发现自己的兴趣在计算机,30岁的时候才找到人生方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在大学期间辅修计算机专业。”就像是我们常常说的,自己擅长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但是自己喜欢的基本都擅长。但是如果考生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话,可以选择先调剂好学校,等大一一年的时间里多多与学院交流增长见识后,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 (3)“先上好大学再说” 这里所讲的先上好大学再说看起来与上述(2)的观点相违背,不过上述(2)的观点指的是你已经能达到一个层次的时候,比如说已经裸分就能考上985院校这种,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然后择校,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这一小点我想讲的是如果自己的分数卡在很尴尬的位置,比如说比一本线高30多分这种的,想要上211可能有点悬,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选择比较好的院校,填报这所学校的分校区,比如说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一般分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拿到的学位证等等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学里成绩优异的话还可以选择到本校区就读。二是如果有心仪的专业,比如财经类的,凭借高一本线30多分的成绩想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都是望尘莫及的,而普通的财经类院校像东北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这样的财经类专业也是要具备较高的分数,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沿着“六类院校”(农、林、水、地、矿、油)这条道路去寻找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比如说华中农业大学,它的录取分数农业类的较高,而经济管理学院分数没有那么高,其“农业经济管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5年专业按大类招生。该校前两年的投档线都在一本线上30分左右。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报了。 由于社会上对一本院校的认可度较高。特别是有的省市对入户政策的变更和个别用人单位的设限,导致社会上人们对高校名气的过分重视和追捧。再加上一本院校(特别是“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考研、考博、出国留学影响较大。因此,建议考生能上“985”,尽量上“985”;能上“211”,尽量上“211”;能读“一本”大学,尽量读“一本”大学。 我们知道平行志愿的填报应遵循“冲、稳、保”的原则,跟我们选择自主招生学校的方式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冲”也不是盲目的冲向根本无法踏入的学校。“冲”是以进某校为最终目的。前提是给什么专业就能读什么专业。或者是目标院校“招生计划”里的专业全部可以就读,至少没有难以接受或特别反感不能接受的专业。现在在不少学生不甘心于止步于本科,深造的人越来越多。读上一所好大学,对于将来考研、考博有诸多好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985”高校考“985”高校、“211” 高校考“211” 高校的研究生比较容易的现象。所以(3)中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同学日后可以通过努力考研到中财和对外济贸都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但是不管最后填报哪所学校,一旦被录取了,学一行爱一行,看到机会再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