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信奉“唯快不破”,一年读100本书也不在话下,厉害的人甚至可以一天读一本书。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永远都是读不完的,而我愿意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经典书籍,甚至用几年的时间来阅读一本书,而《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你花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阅读的书。傅佩荣先生曾说,如果要找一本每年都阅读一遍的书,他会选择《论语》,每次阅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说起我学习《论语》的缘由,也是很简单,加入了一个国学小组,要求学习《论语》或者《弟子规》,我选择了学习《论语》。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缘由,开启了我学习《论语》之旅。如果不是这个缘由,我不知道我自己一生是否会有机缘,拿起《论语》学习,甚至学习其他的经典书籍。 我们中大部分人,对于《论语》的印象应该是停留在中学时代学习的《论语十则》,其中朗朗上口的一则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在《论语》中还是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有不少成语,比如“三十而立”,“文质彬彬”,“三思而后行”,“见义勇为”,“尽善尽美”等都是语出《论语》。但《论语》有492章,我们所熟知的句子,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你知道《论语》吗?说不知道的,应该是少数吧。如果你再问:你读过整本《论语》吗?我想,也应该是少数吧。我们对于《论语》,看似很熟悉,其实又很陌生。我自己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那个机缘,我也不会开始学习《论语》,觉得这些四书五经都是老古董了,现在谁还学这些?直到我自己开始一篇篇学习,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 当你开始学习,你也会开始喜欢上传统文化。我从2016年开始组织“21天《论语》学习兴趣班”的线上活动。参加这个活动的,大部分跟我一样,只是在中学时学过《论语十则》之后,再也没有接触过《论语》的人,但是,大家通过21天的学习,都喜欢上了《论语》,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即使21天的活动结束了,他们依然自己每天学习《论语》。我想,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经典的魅力一直都在,你学或不学,它都在那里。但一旦你开始学,你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从而开启了传统文化学习之旅。 很多人会担心,我古文的基础很差,不知道看不看得懂。我觉得大家的古文水平都差不多吧,从学校毕业之后,基本都没有读过古文了。我们可以参考大师的注解呀,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傅佩荣先生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杨伯峻《论语译注》,南怀瑾《论语别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如果你不是学究派,想要一一考察《论语》的原文。对于学以致用来说,参考这些大师的注解,一边学习,一边切己体察,我觉得中学时习得的古文功底也是够了。 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学,是有被统治阶级曲解的,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要去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而不是被官方注解过的儒家思考。官方所指的儒家思想并不全是孔孟的思想,官方会筛选出利于他们统治民众的思想,甚至可能是断章取义的。比如蒋勋在《生活十讲》第二讲“新官学”所写:“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仁跟义都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条件设定,可是这个条件设定,也可能被统治者拿来作为愚弄知识分子的一个手段,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是何其荒谬的结局吗? 当然,学习《论语》也需要辩证地学习。时代在变化,《论语》中讲到的“孝道”,“君臣之道”等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辩证得学习《论语》,你也可以发现,是哪些思维的墙把自己困住了。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墙,才可能把它拆掉。 开始学习《论语》之后,我觉得自己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开始放下比较,关注内心的成长,如儒家常说“反求诸己”。我对《论语》的感受,可以用孔子的这句话来形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刚开始系统学习《论语》,不能说是多喜欢《论语》,只是因为机缘巧合,买了钱穆先生和傅佩荣先生的书开始学习。学到了100多天之后,我才慢慢感觉到自己是喜欢学习《论语》的。虽然孔子是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但他的智慧对我们现代生活依然非常有帮助,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顿悟。我想我现在应该是在“好之”的阶段,要到“乐之”的状态,起码要等我熟读《论语》多遍以上吧,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个状态。 每天学习《论语》,开启智慧,洗涤心灵,也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一份宁静,体味慢生活。学习《论语》给我带来很多收获。 第一,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我学习《论语》也是偶然,但持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论语》之后,我也接触了《易经》,阅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以前,觉得这样的书离我很远,几乎不会去读这些书,开始学习《论语》之后,觉得与这些经典书籍的距离拉近了,我也有勇气去阅读这些经典书籍。我也决定系统学习这些经典的书籍,每年学习1-2本。2016年的目标是学习整本《论语》,学完《孟子》、《大学》。 第二,在读《论语》原文之后,发现不少被我们误解千年的孔子名言。 我在阅读《论语》原文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耳熟能详的句子,其实是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阅读《论语》原文的过程也是正本清源的过程。 这里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1. “父母在,不远游,游若有方。” 一般人多谈“父母在,不远游”,却忽略了“游必有方”四个字,这并非孔子的原意。 古代远游时,由于交通不便,要保持联络更不可能。“游必有方”,重点在于不使父母挂念。今日手机使用普遍,联络不是问题,大家都可以“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说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对于孩子的压抑,为了“孝顺”这件事,孩子走不出去。其实孔子的原意并不是反对孩子们远游,只是他的原意一直被曲解。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虑许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这种描述,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我们平时说的“三思而后行”,就是语出这一章。以前看到“三思而后行”都是讲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在现代我们使用时,觉得“三思而后行”是好的建议,是劝他人做事前要多思考,劝慰别人不要太意气用事,要“三思而后行”。 我没有想到《论语》的原文,孔子并不觉得要“三思而后行”,反而觉得想两次就够了,不用想太多次。正如钱穆先生说的,事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 第三,向孔子学习“好学”的态度。 孔子觉得自己与别人最大的区别是自己好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一句虽然很短,但非常重要。钱穆先生讲到:后来学习孔子思想的,有孟子和荀子是大儒显学,而孟子偏重发挥本章的上一语“忠信”,荀子偏重与发挥本章下一语“好学”。钱穆先生觉得孟子和荀子各有偏重,但也各有所失。 学习孔子的思想,不能不学习孔子好学的求学态度。 在《论语》中有四处提到好学。对我对影响最大的是这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接着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如果只注重物质上的吃、穿、住如何,就没有心思去想应该想的事,整个生命就会向下沉沦。 我们平常说“好学”,会去强调学习态度,或者用于学习的时间。我第一次意识到好学其实跟人的欲望有非常大的关系。 第四,不管你在哪个年龄段,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 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阅读《论语》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不同,对《论语》的理解也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论语》的理解也不同。但不管你在哪个年龄段,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 学习《论语》,我参考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傅佩荣先生的《人能弘道》,读完注解,我也会自己写一篇学习心得。我想我们学习《论语》,也是想用《论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所以,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论语》。有些人会怕自己理解不正确。我想,没有必要害怕,学习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理解到了哪一层,就活在哪一层。现在的你理解是这样子,等你生活经验更丰富时,理解的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但理解没有对错。其实,《论语》中除了有一些章节争议比较大,大部分内容参考注解来阅读,理解起来是不难的。 学习《论语》,带给我很多启发,也增长了我的智慧。如果你也喜欢《论语》,我们可以一起学习。 从明天开始,我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文章分成三部分:原文,钱穆先生和傅佩荣先生的译文,弘丹学习心得。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