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排名,从1975年的10名左右,超过了美国,一下变成了第一位。而数量上更是爆发性增长! 文: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4月2日,《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统计发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肥胖人口的数量超过了过瘦人口,在过去,过瘦人口一度是肥胖人口的两倍甚至更多,全球最近这40年来的发展,让肥胖人口数量超过了过瘦人口。换句明白点的话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不健康的胖子,比不健康的瘦子,更多了。 这项调查总共涉及到1920万人以上,统计了全球200个国家当中186个国家的数据,这186个国家的人口总量覆盖全球99%人口,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这方面涉及最广泛全面的一次分析研究。 平均BMI世界地图 以下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1975年(上)和2014年(下)的全球国家和地区男性(左侧)和女性(右侧)年龄标准化平均BMI分布地图,颜色越接近浅黄和白色,该国(地区)男性或女性平均BMI越低,越接近红色,男性或女性平均BMI越高。从总量上不难看出,经过这近40年的发展,整个世界都红了一些,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红得危险。左右对比来说似乎女性在两个年代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平均BMI都略高一些。 过瘦和肥胖人口比例世界地图 如果说平均BMI不足以说明具体情况的话,让我们来看一个更直观的统计结果——从上到下依次是2014年,过瘦者(BMI≤18·5 kg/m2)占人口比例、肥胖者(BMI≥30 kg/m2)占人口比例、严重肥胖者(BMI≥35 kg/m2)占人口比例。男左女右。 注意,这幅图统计的是统计对象占人口比例,与之前BMI越高颜色越红并不相同。在这幅图中,第一幅,过瘦者占比例越高,颜色越红,其后两幅则是肥胖者和严重肥胖者占比例越高,颜色越红。并且,三幅图中的标尺是不同的,第一幅图的标尺上限是25%-30%,也就是说最深的红色表示有30%左右的人口过瘦,第二幅图最深的红色表示60%左右,第三幅图则是30%。 从上面这幅图不难看出,撒哈拉以南地区以及我们的邻居南亚和东南亚,即使在2014年,也依然保持着过瘦人口占比较高的状态。而美国和中东北非地区则肥胖人口占比很高,美国无论男女肥胖人口占比都是大红色号。中国在肥瘦比拼中一直处于黄色区域。 这项统计表明,2014年,200个国家当中的136个国家(68%)肥胖男性数量已经超过过瘦男性,其中113个国家,严重肥胖的男性数量超过过瘦男性;而在女性方面,165个国家(83%)的肥胖女性数量超过过瘦女性,135个国家中严重肥胖女性数量超过过瘦女性。 我国的排名和绝对数据 有了以上大致了解,我们不妨来看看具体数据。 这是1975年和2014年过瘦人口绝对数字和国家排名,老规矩,男左女右: 印度和中国这一对站在世界人口数量顶峰的好基友霸占了第一第二长达40年啊……大家先别忙着吐槽,我们来看看具体数字的变动。1975年,中国过瘦(BMI≤18·5 kg/m2)男性为2960万,女性为1800万,2014年,过瘦男性为3570万,女性为3030万,经过40年的发展………过瘦人口增加了1840万,这个数量的增长可能与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5年,中国人口数量大约为9亿2420万人口,2014年为13亿6000万人以上。按照比例计算,1975年中国有5.15%人口过瘦,2014年为4.85%,过瘦人口占比有所降低。 印度在1975年男女过瘦人口分别是6140万和1018万,2014年是5830万和1005万,印度的过瘦人口是呈下降趋势的,考虑到这么多年印度人口总量一直稳定增长,过瘦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毫无疑问也是大幅下降的。 再来看看日本,1975年为340万+240万,2014年为440万+570万,过瘦人口明显增长。当然,这也许与日本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这篇文章的研究团队并没有具体给出东亚国家过瘦人口数量变动(尤其是升高)的具体分析解释,但是,他们认为,在东亚部分地区,过瘦人口数量的居高不下依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因为BMI过低在许多时候与贫穷和营养不良相关。 那么再来看看肥胖人口的变动情况吧: 榜首的变化这次很明显了,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排名,从1975年的10名左右,超过了美国,一下变成了第一位。而数量上更是爆发性增长,男性肥胖者从70万增长到4320万,女性肥胖者从170万增长到了4640万,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从0.26%达到6.6%,即每2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为BMI≥30 kg/m2的肥胖者。而肥胖者总数达到8960万,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于第二的美国8780万,当然,美国总人口数为3.2亿左右,也就是说美国肥胖人口比例大约在27%左右,接近三分之一。 那么严重肥胖的人口呢: 中国还是很厉害啊……从男性第60名,女性第41名直奔第二,超重人口为1190万,其中女性占760万。虽然这些超级大胖子的数量离第一名美国还有一段差距,但也着实不少了。 文章分析认为,以2000年以来的肥胖人口增长趋势,现在肥胖榜上的各国恐怕都不妙,不仅达不到WHO提出的遏制肥胖人口增长的计划,恐怕还会提前突破WHO对肥胖人口的预计。 胖的严重性 也许有人说,也没什么嘛,肥胖人口连10%都不到啊。但是,要注意,这里统计的仅仅是BMI在30以上的大胖子,而按照WHO的标准,BMI大于等于25即为增加疾病获得风险的超重体重。而由于人种之间存在差异,亚洲超重的推荐标准其实是BMI大于等于23,中国的推荐参考标准为大于等于24。这些超重但是没达到BMI30的人,是没有进入这次统计的,而他们同样都有健康风险。 肥胖会带来什么问题?有句话叫“一胖毁所有”,这句话用在健康上并不是危言耸听。太胖的人,连运动系统都比普通人更容易受损(关节疾病),更不要提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疾病。WHO在最近的一项统计中宣称,2015年,中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说接近1/10的人口已经患病,而同时它宣称,接近一半的中国成年人可能患有前期糖尿病,即血糖高于正常值但还未高到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而心血管疾病随着近几年患病人数的增加,已经逐渐攀升为中国疾病顶尖杀手之一。 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胖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WHO和各国医疗从业者以及健康研究者对肥胖者数量上升的担忧除了个人的健康隐患之外,同时也是从公共卫生资源角度出发。目前来说,全球的医疗资源都还是有限的,肥胖导致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而相对消耗高昂的,仅从中国公共医资源来说,目前不论是医疗资源分配或者是公共医保,都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医生工作不堪重负是家常便饭,而今年年初接连有新闻披露部分地区医保穿底、许多地区医保告急,也表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接近临界点的状态。 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通过调节饮食结构和运动减肥,降低疾病风险增进身体健康,都比患上心脑血管或内分泌疾病之后,花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补救要更好。 |
|